《终南山》 - 唐·王维

2019-05-11 可可诗词网-山水风景诗 https://www.kekeshici.com

唐·王维

太乙近天都, 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 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 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 隔水问樵夫。

终南山在陕西长安县南五十里,又称秦岭,绵延八百余里,为渭水与汉水的分水岭。唐时,很多人曾经隐居在山中,他们各自抱有不同的目的:有的是作为出去寻官做的“终南捷径”,也有的是世情淡薄,在纷繁复杂的统治阶级内部斗争败下阵来,到这里来寻找思想及生活上的解脱。开元末至天宝初,王维就在他的终南别业里过着一种亦官亦隐的生活,这首诗可能就作在这一时期内。

题目是“终南山”,要在这短短四十个字内写出一个莽莽苍苍的终南山来是颇为不易的。如宋人苏轼写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算是跳出了庐山来写庐山。从大处落笔固然很有气魄,但是还要写到细微之处,才能更加生动传神。要画龙,还得点睛,才能使终南山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这首诗正是这样写的。

诗从终南山的主峰写起,“太乙”就是终南山,一说是终南山的主峰。“近天都”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近天都”是极言终南山之高,“天都”,就是天帝居住的地方,近天都,犹言高与天连。一种认为“天都”就是指唐朝的首都长安。我们认为第一种说法更确切些。因为第一句是极言终南山之高,而“连山到海隅”是极言终南山之大。海隅,海边、海角。终南山并不到海,这里说山峰相连直到海边,和第一句说终南山高达天边一样,都是极尽夸张的手法。这简简单单的两句以粗犷的画笔,在我们眼底先勾勒出一幅终南山的全景来。

接着四句,作者还是在高和大上面做文章。三、四句具体描写其高,五、六句具体描写其大。“白云回望合”,是说人站在高峰之上,回过头来望望,但见白云缭绕,四野弥合,人好象就在云雾之中。远看时的青青的烟雾,现在进入山来,都看不见了。“霭”,是指云气。有时候远看山腰里有一缕青带萦绕着,这就是青霭,走近以后,人在云气之中,又忽然好象是在雾气之中,所以看不见青色了。没有亲身的体验,是写不出这样描写得细致入微的诗句来的。“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是说终南山一峰之隔便属于不同的分野,同一时间内,各山谷间的阴晴也有不同。古人将天上的星宿(二十八宿)和地上的州国对应起来,分成若干区域,叫“分野”。地上的每一区域,都划定在天空的某一分野之内。“分野中峰变”是“连山到海隅”的具体化。有了上一句“连山到海隅”,我们就可以理解“分野中峰变”;反之,有了这一句“分野中峰变”,更丰富了我们对“连山到海隅”的想象。而有的山谷晴,有的山谷阴,这不仅也极言山之大,而且也是山区所特有的自然现象。读到这里,我们对终南山的形象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原来是这样一座高大雄伟、莽莽苍苍的山岳! 并且引起了我们的向往:要是到这山里去一趟,亲自领略一下山中的风光,该是多么好啊!最后两句就好象是作者体会到读者的这种心理而写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游赏的人完全为这秀丽的景色迷住了,以至于流连忘返,错过宿时,想要找个落脚的地方,那只有问一下山林间的樵夫了! 这便从侧面衬托出这座山的秀丽、迷人。妙又妙在问樵夫时还“隔水”,之所以“隔水”,那是因为无桥可通,可是求宿的心又十分迫切,只能“隔水”而问了。我们从中又可以体会到:整个山区都是奇峰迂转,幽涧萦回,山明水秀。而“欲投人处宿”则表现了整个山区的幽静的气氛。“人处”,是有人居住的地方,在山中很难找到有人居住的地方,有的只是鸟语花香。所以,这两句在上面六句的基础上,把终南山的形象写得更活泼、动人。

在王维的笔下,生活中是没有矛盾和斗争的,人物景物如此地和谐统一,这是作者主观感情在诗中起作用的缘故,很显然,这与安史之乱前后的真实的社会生活是有很大距离的。但作为文学作品,我们今天还可以从中得到一种艺术的享受。他的诗,善于运用自然而又准确的、富有特征性的语言,塑造出完美鲜明的形象,往往着墨不多,而意境高远,把晋宋以来描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向前推进了一步。难怪苏轼评价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