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西涧》 - 唐·韦应物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首诗是韦应物在滁州当刺史时写的。滁州,今安徽省滁县。西涧,在滁县城西,看来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
这首诗就象一幅写生画。第一句“独怜幽草涧边生”,是作者俯视所见。“独怜”说明是作者一个人在西涧赏玩。草生涧边,本来是极普通的事物,有水的地方就有草,别人都没有引起注意,而唯独诗人,却对“涧边生”的“幽草”十分爱怜,这就说明诗人对自然界的景物,有与众不同的十分强烈的爱好和感情“幽草”,指的是幽僻之处的草。着一“幽”字,我们便可以想象这滁州西涧是一个幽静的处所,或许平时很少有人来吧,连“草”也变得“幽”了。“涧边生”,说明草长得很茂盛,因为有水的浸沃,再加上这是一个很少有人出没的幽僻之处,所以草能自由自在、得天独厚地长了起来。这开头一句便为我们画出了一条山涧,以及旁边丛生的杂草,还道出了诗人对此的爱怜之情。
第二句“上有黄鹂深树鸣”,是作者抬头所见。正当他欣赏着涧边的幽草的时候,突然被黄鹂——黄莺儿清脆悦耳的叫声所惊动。抬头一看,却是只听见声音,看不见鸟儿,因为黄鹂是在深树丛中鸣叫的,茂密的绿色的树叶遮盖了黄莺儿美丽的身躯——它那黄色的身子,黑色的背,淡红色的嘴喙。诗人是多么想看一看这美丽的小鸟儿啊,可是它却在深树丛中不出来,他只能伫立在那里静心地听着,听着。经过诗人的描绘,我们眼前的画面又开阔起来,不仅有山涧,有幽草,而且还有浓荫蔽日的参天大树,而且树木很多,深不可测。至于黄莺儿在浓荫深处的叫声,恐怕是再高明的画家也难以画出来的吧!
第三句,“春潮带雨晚来急”,给这幅风景画面上又添了一笔。“春潮”,并非是“春天的潮水”,滁州在内陆,不象钱塘江口,有潮水的起落。这里的“春潮”,应是指春天雨水很多,使水面涨高了不少。照例应该是由于春天雨水多,才使水位涨高,可是作者却偏偏写作“春潮带雨”,仿佛雨水是春潮带来的一样,十分耐人寻思。其实是作者站在涧边,既看到了上涨的河水,又见到乌云翻滚,急雨骤下,内心已把这两者联系在一起了。“晚”字点明时间已近黄昏,但诗人并未因此而生归意,反而宁愿接受雨水的冲洗,而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之中,流连忘返了。
第四句“野渡无人舟自横”,更是传神之笔,给这幅静穆的画面增添了悠闲的色彩。“野渡”是说这渡口是在荒山野林之中,平时很少有人摆渡。而现在连梢公也没有,小船儿却横在那里。梢公哪里去了呢?是回家去了,还是避雨去了?作者在这里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凡是一首好诗都是这样的,它不能把眼前的景色直露无忌地统统说出来,而让读者自己去回味。“野渡无人舟自横”就是这样。“无人”两字是这一句最关紧要之词。正因为“无人”,所以“舟自横”;正因为“无人”,所以是“野渡”。也正因为“无人”,才和作者在以上三句里描写的景物能如此和谐地统一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的艺术整体。如若人声嘈杂,岂不是刚才所创造的气氛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读诗的人,要想象作诗的人的艺术匠心,要设身处地地进入诗人所创造的艺术境界,才能领略这艺术珍品。比如这首诗,曾经也有人牵强附会地加以解释。元代有人在选唐诗绝句时也选了这首诗,并且说:“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乃是君子在下小人在上之象。当然,作诗要讲求比兴,讲求形象思维,但是所比的东西和被比的东西要有内在的联系。幽草为何比君子?黄鹂又为何比小人?这完全是牵强附会,这是对艺术的歪曲和亵渎,说明他根本不懂艺术,也无法深入到作者创造的艺术境界之中去。这一点,倒是我们今天进行艺术批评时可以引以为训的。
-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 唐山水诗赏析
[2019-06-03]
-
杜甫《题张氏隐居》 - 唐山水诗赏析
[2019-06-03]
-
邵长蘅《雨后登惠山最高顶》 - 清、近代山水诗赏析
[2019-06-03]
-
韩愈《陪杜侍御游湘西寺独宿有题一首因献杨常侍》 -
[2019-06-03]
-
刘眘虚《阙题》 - 唐山水诗赏析
[2019-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