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 - 唐·孟浩然

2023-03-10 可可诗词网-山水风景诗 https://www.kekeshici.com

唐·孟浩然

百里闻雷震, 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 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 浮天渤澥宽。

惊涛来似雪, 一坐凜生寒。

这首写钱塘江潮的诗,约为孟浩然漫游浙江时的作品。孟浩然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隐居和漫游中度过的,吴越湘闽等地都曾留下过他的足迹。他还是唐代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诗人,是王维的先行者。他的诗摆脱了初唐应制、咏物的狭窄境界,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

本诗的开头两句,先写潮声,声如雷震,可听百里。开头这种夸张的写法,给人造成一个深刻的印象。鸣弦辍弹,是说诗人与颜太守本来正在府中安闲地弹琴,忽然听到外面潮声如雷,不禁停止了弹奏。停止了弹奏干什么呢?自然是被潮声所吸引,要出去观潮,这便极自然地引出了三、四两句。这首联叫做“先声夺人”,写得极有气魄。钱塘江潮历史有不少诗人描写它,但表现手法各有不同。宋人潘阆曾写词《酒泉子》,其上阕云:“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可见自古以来,钱塘江潮水吸引了多少人!而潘阆觉得潮来之时,沧海似空,声如万面金鼓齐擂,写得也是挺有声势的。不过孟浩然的这首诗开头两句是虚写,写自己并没有看到潮水,只是听到潮声,便忍不住要去看看。作为开头,这首诗比潘阆的词要写得曲折一些、细腻一些。“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是说作者和太守及其随员,从府中骑着马一个一个地出来,到江边等待着观潮。虽然在府中已听到百里雷声震,到江畔时,潮尚未来,还要等,可见那惊天动地的声音要比潮水来得早得多,也快得多。于是,便引出“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二句,是说秋云在太阳的照射下,觉得离自己很远,这就是秋高云爽的意思。渤澥,指渤海,古时候东海统称做渤海。“浮天渤澥宽”,是说渤海海面浮动在天际,显得很空宽,也就是海天空阔的意思。五、六两句是写潮来之前,极目四望,心情十分舒畅,这就为最后两句“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作了铺垫。忽然,潮水来了,禁不住“啊呀!”叫起来,浪潮澎湃,后浪推前浪,真象“卷起千堆雪”。看了这样的景象,所有观潮的人都不禁凛然而生寒意。在八句诗中,真正写潮水的就只有这么两句,而且是在诗篇的最后才点到这突兀而来的似雪的惊涛。但是,前面六句也不是可有可无。没有前面六句的描写、铺垫,后面二句就成了架空了的东西。由“惊”而“寒”,这是诗人的主观感觉,也是诗人通过艺术作品给读者的一种感染。这寒,既是从涛“色”上引出的(“来似雪”),也是从涛“势”上引出来的(“雷声震”)。潘阆的那首《酒泉子》词的结尾也落在一个“寒”字上:“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观察描写同一个事物,不谋而合地运用了同一个字,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诗人们体物的入微和用字的确切。

孟浩然的这首观潮诗,写得跌宕有致,把见潮前心情的宽舒和见潮后心情的紧张作了强烈的对比。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和这首诗壮阔、宏伟的气势。

自古以来,钱塘江潮(特别是秋潮)为人们所向往,它几乎成了潮水的代表和象征,有时候诗人们就用它来比喻某地某处潮水之大,如李白就有一首《横江词》:

海神来过恶风回, 浪打天门石壁开。

浙江八月何如此? 涛似连山喷雪来。

这里诗人设问:这天门山的浪涛与浙江八月的海潮相比如何?好象这八月的浙江潮就成了一个标准似的。钱塘潮之所以闻名天下,这固然是由于大自然造成的壮观,但是多少也借助于优秀诗人们对它的讴歌和渲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