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事》 - 宋·王安石

2024-01-06 可可诗词网-田园牧歌诗 https://www.kekeshici.com

宋·王安石

经暖草如积, 山晴花更繁。

纵横一川水, 高下数家村。

静憩鸡鸣午, 荒寻犬吠昏。

归来向人说, 疑是武陵源。

王安石在《桃源行》诗中,以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依据,写出了自己理想的桃花源。与陶诗不同之处,就在于诗人针对北宋王朝的现实,从理性的角度,概括了武陵人怡然自得的生活,对他们避世的原因和安居乐业的原因议论较多,诗中寄寓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感慨,含义深长。但诗中对桃花源之美的具体描绘不够,没有陶渊明写得那么细致、生动、优美,如传说中的仙境。这首《即事》诗则具体描述了在一个深山大川中所见到的村落美景,诗人认为这很象是人们寻觅不到的武陵源,可以说是对《桃源行》的补充。

第一、二两句是写诗人眼前脚下的景物。春风拂面,阳光和煦,山径旁长满了绿茵茵的青草,繁花似锦,开遍了满山遍野,争奇斗艳,芳香扑鼻。这和陶渊明所写的桃花源外景“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芬”很相似。接着,诗人沿着崎岖的羊肠小道,来到半山腰,放眼望去,俯视山谷,一川流水在阳光下闪亮,隐隐约约看到山坳中有数家村落。诗人行进中听到从村落中传来几声悠闲的报午鸡啼声,傍晚时又听到几声犬吠。诗人虽然没有走进村庄,也没有看到人迹,但这鸡鸣犬吠之声使人感到这深山老林中的勃勃生气。这里没有喧闹扰嚷,是一片宁静和平的气氛,说明这里的人民和睦相处,生活幸福。这不是和陶诗所写的“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的景象很相似吗?最后两句:“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表达了诗人的欣喜之情。诗人浮想联翩,想象着这里人迹罕至的农家,捕鱼狩猎,摘桃食粟,不受外间骚扰,这不是人们经常吟诵而又寻找不见的桃花源吗?诗人并不是随意发思古之幽情,而是有针贬现实之意,并希望离开黑暗的现实社会,去寻找他理想的桃花源世界。这是他改革弊政的抱负不得实现的痛苦心理的扭曲反映。

这首写景诗,就象一幅色彩斑斓的立体感很强的山水画。灿烂的阳光给人以温暖之感,绿草如茵、繁花似锦,交织在一起如同一幅美丽的挂毯。浪花飞溅的一川流水、山上数家村落和那鸡鸣犬吠之声,给这静寂的山林增添了生气。一、二句是近景,三、四句写远景,把远近上下的景物交错起来写,给人以立体美感受。写出了“草荣识节,木衰知风厉”(陶渊明)的韵致,而鸡鸣犬吠之声两句,使空寂的画面平添了热烈的气氛,整个画面活了起来,会让人想象“数家村”中的百姓怡然自得的生活情景。诗人凭着他敏锐的感受,能把握住山川村景自然美的特征,注意动静结合,进行层次分明的描绘,给读者以美的艺术享受。

诗歌善于运用排比,对仗工整,增加了诗歌的感染力,增强了艺术效果。

其实,这首诗中的景物也并没有非常奇特的地方,花草、河流、村落、鸡鸣犬吠,皆为常见的景物,但为什么在王安石的笔下会有如此的魅力,这正如本文开头所指出的,诗人在他的《桃源行》中,寄寓着忧国忧民的情思;同样,《即事》这首诗也寄托了他对民生疾苦的关心,当他的变法革新抱负经过多年的奋斗终难实现时,又不愿与黑暗的官场同流合污,便产生了返归自然的消极态度,以此寻求心理上的慰藉。他的这种心境,也正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王权苛政压迫和战乱骚扰的愿望,希望找到一个无君臣统治压迫的平等社会,过着和平宁静、自给自足的劳动生活。“疑是武陵源”,就是诗人上述心境的体现。在这里心境和物境融合为一,是一种完美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