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中作》 - 清·袁枚

2019-05-11 可可诗词网-哲理寓言诗 https://www.kekeshici.com

[清]袁枚

有雨行偏速,无风渡转难。

行藏须自主,莫认相风竿。

这首诗不是一般的行旅诗,其中凝结了作者在旅途中领悟到的人生哲理。

在古代的交通条件下,刮风下雨会对行旅产生不利的影响,无风无雨才是理想的天气。李白在打算渡过横江(在安徽和县东南)时,就曾因“横江欲渡风波恶”,只好唱出“公无渡河归去来”。(《横江词》)苏轼在从儋州(在现在海南省西北部)北还渡海时,又曾为“苦雨终风也解情”(《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而感到无限欣慰。但袁枚这次在舟中的体验却不是这样:有雨舟速不仅没有减慢,而是“偏速”;无风渡江不是更容易些,而是“转难”。这当然是由于风雨交加时可以张帆,而风停雨歇时,帆便失去了作用,所以效果不同。

“行藏”语本“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述而》),原指出仕和归隐,诗中用来代指对两种完全不同的道路的抉择。相风竿,古代观察风向、占卜吉凶的仪器。由于舟船在决定行驶或停泊时要考虑风向,常常会观察相风竿,后两句用“行藏”和“相风竿”来承接前两句,便非常自然妥贴。

值得咀嚼的不是诗人舟中感受到的这一现象,而是透过表象,诗人暗示人们:客观情况对人是否有利是有条件的,因而是不可一概而论的,我们在确定行止时,应该独立思考,不能盲目地追随社会时尚。

舟中的这点经验并非袁枚所独有,而是许多人所同有的,但许多人都习焉不察,而袁枚却能从中领悟到一种人生哲理,这和他的思想比较解放有关。袁枚生在康乾盛世,当时统治思想界学术界的是清庭尊崇的宋学和奖掖的汉学。袁枚却能独立思考,既反对宋学的宣扬天理禁遏人欲,又反对汉学的皓首穷经埋头考据;统治诗坛的是王士禛的神韵说和沈德潜的格调说,袁枚也能独立于两家之外,揭出性灵说,并在诗歌创作中体现自己的主张。正由于他具有独立的个性和不随波逐流的认识,才能在日常生活中慧眼独具,体会到“行藏须自主,莫认相风竿”的人生哲理。

应该说,这一人生哲理并不是作者第一个发现的。难得的是作者通过舟中的感受将它表达出来,而且表达得富有生活情趣,丝毫不显得迂腐枯燥。可以说,这首诗是作者用诗歌写自己性灵的成功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