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叶》 - 唐·廖凝

2024-03-31 可可诗词网-哲理寓言诗 https://www.kekeshici.com

[唐]廖凝

落尽最高树,始知松柏青。

此篇《全唐诗》仅录二句,疑为残句。唐人风流洒脱,颇多即兴之作,又往往唱和联句,有时甚至一句而名满天下,时人竞相传诵。《全唐诗》中,廖凝诗作残句甚多,且其喜作联句。联句往往即席相附,所以其诗中断章残句并不为奇。或许,一些文辞片断,在时人看来,还是妙手佳作,这才使风流未沫,遗韵幸存。

此篇以《落叶》为题,显然是对自然现象的洞察和概括。秋天,是物华萧索、草木凋零的时候,对于自然界来说,这是一种必然而又平常的现象。但是,对于处在自然代谢中的人来说,这往往是一种象征。它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经久不衰的主题:悲秋意识。即宋玉《九辩》所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种对秋的感慨,在长期的发展中,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渐渐地积淀为一种民族的集体有意识和集体无意识。因而,每当自然界冷落萧瑟之时,人们难免要勾起对世事人情的联想。如唐初诗人孔绍安的一首《落叶》诗:“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翻飞未肯下,犹言惜故林。”就是从秋风落叶联系到客意飘零;把自然现象与人生经历融为一体,表达自己内心的感触。所以秋天在中国诗人的笔下,往往被赋予一种特别的意蕴:它不但是一种自然现象,同时也是一种对人生严峻考验的表现。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此篇二句,便不只是对秋意严酷松柏长青的咏写,更具有一种象征意义。

从题目推测,作者所要描写的主要是秋叶,所以残留二句可能是全篇之末。在结句处,通过松柏与秋叶的对比,来衬托其风霜高节的品性。“落尽最高树”一句,已极言秋意之深。古人有云“一叶落知天下秋”,何况落叶纷纷,而终于“落尽最高树”。此刻的自然界,一片萧瑟凄清。在肃杀之中,人们不但领略到了自然的无情,而且也意识到了那曾经参天茂密的高树,原来也无法抵御秋风的侵袭。唯有松柏,虽然不曾参天而立,没有茂密浓荫,但是在秋风之中,却显示出了自己不畏严寒的本性,表现了高洁的气格。无疑,这里既是写松柏,又是写人。这是中国诗歌中一再咏写的主题,而且松柏向来都象征着人的骨气品格。孔子所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已明此意。本篇二句也可说是对这一主题的一次艺术的重复。

就表现艺术而言,此二句中对比手法的运用颇为突出。这种对比不仅表现在松柏长青与秋风落叶的简单对比,而且更进一步地,高树浓荫与松柏平朴也是一种对比。这一对比,有利于表现出松柏与高树的内涵,也就是说能够在更高层次上,透过事物的现象表现出其本质,所谓“风霜高节”是也。此外,即使在当句之中,也暗含了一种对比意义,“落尽最高树”一句,表面上看是讲秋风落叶,季节萧瑟。实际上“最高树”本身就是一个比较级,当然是相对较低树而言。连“最高树”都已落叶殆尽,何况其他的树呢。这就是说,季节已不是秋意初生,也不是秋意渐深,而是秋风瑟瑟肃杀无尽之际。因而“最高树”作为一种比较手法的运用,在句中又有表现秋意冷落之至的意味。这或许也可看作是作者匠心独运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