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2023-04-08 可可诗词网-景色 https://www.kekeshici.com



【诗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出处】唐·崔颢《黄鹤楼》
 
【意思】黄鹤楼: 故址在武昌的黄鹄山上,即今武汉长江大桥武昌桥头。旧传仙人王子安曾乘黄鹤过此,故名。句意: 古时的仙人已驾驶黄鹤飞去,此地只剩下一座黄鹤楼了。表现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鉴赏】 古代的仙人已骑着黄鹤飞去,这里空空的只留下一座黄鹤楼。黄鹤楼: 在现在的湖北汉阳黄鹤山。“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这两句诗常用来感叹人去楼空的怅惘与对远去人儿的怀念。当人在游览名胜古迹时,也可用这句诗来描写自己思古的幽情和感怀。
 
【应用】〈名〉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 省武汉市蛇山的黄鹤矶头,传说 仙人王子安乘鹤过此,费祎登仙 并常驾鹤在此憩息,因而得名。 从前的仙人已驾鹤而去,这里只 留下一座黄鹤楼。语出唐·崔颢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 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用以形容旧地 重游、思念友人的情怀。◇ “昔人 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因为还有 “黄鹤楼”,才令人想到 “故人”,如果连 “黄鹤楼” 也荡 然无存,“故人” 也终将湮没。 (江曾培《艺林散步》) “昔人已乘 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前年 大难临头,北平的学者们所想援 以掩护自己的是古文化,而惟一 大事,则是古物的南迁,这不是 自己彻底的说明了北平所有的是 什么了吗? (鲁迅 《“京派” 与 “海派”》)
 
 
【全诗】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
1.昔人:指传说中的神仙。一说是三国时蜀费文在这里乘黄鹤登仙境;一说是仙人王子安乘黄鹤经游此地。黄鹤楼因此而得名,诗的前四句隐括了这些传说。黄鹤楼旧址在武昌黄鹤矶上,背蛇山,俯临大江,为游览登临胜境。
2.悠悠:自由自在飘忽浮荡的样子。
3.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汉阳:在武昌西北,与黄鹤楼隔江相望。鹦鹉洲:在黄鹤楼东北的长江江流之中。
4. 乡关:即乡城,指诗人的家乡。
 
 
【全诗赏析】 
 
    此诗属题咏一类,是千古登临的绝唱。黄鹤楼自三国孙吴建成后,相沿至唐,已成久负盛名的古迹。诗人崔颢在仕宦失意时登此充满神奇色彩的高楼,自然要感慨系之,发出浩叹了。诗的好处在于即景抒情,切而不泛。
 
    前两联抒写登临吊古的情思。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先用黄鹤楼的传说点明此楼得名的由来,紧扣题面,标出所咏之物。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从传说生发开去,诗意紧相联属,四句诗一气贯下,自然流转,笔势酣畅。诗人在这里并非客观地敷衍神话故事,两个“空”字已托出怀古的幽情,抒发了对历史长河的深沉慨叹。
 
     两联中,“黄鹤”一词三次出现,“空”字两次使用,第三句除首字外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了 “空悠悠”三平调 (三个平声字煞尾),并且颔联也没有怎么对仗,这些都不合律诗章法,而带有浓郁的古体诗风味。崔颢时期,七律已经定型,他自己就曾写过规范的律诗,他所以如此经营,是想在以气为主,重于立意,并在不“以词害意”的创作原则下,力图突破和创新。沈德潜评此诗,以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 ( 《唐诗别裁》 卷十三),即指此而言。
 
     后两联抒写怀土思乡之情。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诗意出现一大转折,写登楼所见周围环境: 诗人伫立楼头,凭高视下,汉阳城林木历历如绘,鹦鹉洲芳草萋萋如茵。这些描写,为点缀名胜古迹所不可少,并十分切合。从这两句的结构看,“历历”两字下属 “汉阳树”,“萋萋”两字上属“芳草”,交互成对(参看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二钱慎奋论《黄鹤楼》),也算联语中的一奇。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从 “芳草萋萋”生出乡思,暗用 《楚辞·招隐士》: “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用典而不着痕迹,最是上乘。作者的家乡汴州在武昌东北,而鹦鹉洲位于黄鹤楼的北方偏东,诗人从这个方向极目远望,自然想到了家乡,然而关山迢递,加以暮色苍茫,故乡又怎能望到?从而抒发了乡愁。这幅联语用日暮时的浩渺烟波衬出他不见乡关的茫然怅惘的愁怀,使景中寓情,情景融成一片。这样写,有作者的切身感受在内,不致流于空泛。
 
   这后两联,无论是对仗,还是声律,都恪守律诗的法度,写得整饬谨严,没有一味地不拘常规,倘若继续横放不羁,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
 
     在一首律诗中,前半是变体,后半为正格,这种半古半律的写法,显得体制拗峭,格调高古,在浩如烟海的唐代七律中实属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