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夏州城观送行人赋得六州胡儿歌
六州胡儿六蕃语,十岁骑羊逐沙鼠1。沙头牧马孤雁飞,汉军游骑貂锦衣。云中征戍三千里,今日征行何岁归2。无定河边数株柳,共送行人一杯酒。胡儿起作和蕃歌3,齐唱呜呜尽垂手。心知旧国西州远,西向胡天望乡久。回头忽作异方声,一声回尽征人首。蕃音虏曲一难分4,似说边情向塞云(凿空妙句,凄然)。故国关山无限路,风沙满眼堪断魂。不见天边青作冢5,古来愁杀汉昭君。
【校记】
1.逐,《全唐诗》一作“射”。
2.行,《全唐诗》一作“人”。
3.和,《全唐诗》一作“六”。
4.一,《全唐诗》一作“自”。
5.作,《全唐诗》一作“草”。
【注释】
[夏州] 《元和郡县图志》卷五“夏州”:“夏州,今为夏绥银节度使理所……《禹贡》雍州之域。春秋及战国时属魏,秦并天下,置三十六郡,属上郡。汉武帝分置朔方郡。后汉建武二十年罢,二十七年复置。灵帝末,羌胡乱,塞下皆空。至晋末,赫连勃勃于今州理僭称大夏……于朔水之北、黑水之南,营起都城,即今州理是也,名曰统万城。至子昌,为后魏太武帝所灭,置统万镇。孝文帝太和十一年,改置夏州。隋大业元年,以为朔方郡,隋末为贼帅梁师都所据。贞观二年讨平之,改为夏州,置都督府。天宝元年,改为朔方郡。乾元元年,复为夏州也。”《资治通鉴》卷二七八:“安从进攻夏州,州城赫连勃勃所筑,坚如铁石,斫凿不能入。”胡三省注:“夏州城,赫连勃勃蒸土所筑统万城也……宋白曰:‘统万城在朔方之北,黑水之南,其城土白而坚,南有亢敌,峻险非人力所攻。迄今雉堞虽久,崇墉若新。”
[六州] 即六胡州,六州多为投降胡人所居,故称之。《新唐書》卷三七《地理志》:“调露元年,于灵夏南境,以降突厥置鲁州、丽州、含州、塞州、依州、契州,以唐人为刺史,谓之六胡州。长安四年,并为匡、长二州。神龙三年,置兰池都督府,分六州为县。”
[六蕃] 唐时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总称。王建《元日早朝》:“六蕃陪位次,衣服各异形。”《敦煌曲子词·望江南》:“炖煌悬(郡)四面六蕃围,生灵苦屈青天见。”《新五代史》卷三六《义儿传·李存信》:“存信少善骑射,能四夷语,通六蕃书。”
[沙鼠] 哺乳动物。体细长,毛灰色,鼻尖淡红色,上下唇和眼圏白色,眼大而突出。主要吃植物的茎叶,能传染鼠疫。穴居在疏松的土壤中,故称。也叫黄鼠。明杨慎《艺林伐山·沙鼠》:“沙鼠,今之黄鼠也。”贯休《塞上曲二首》:“锦袷健儿黑如漆,骑羊上冰如箭疾。蒲萄酒白雕腊红,苜蓿根甜沙鼠出。单于右臂何须断,天子昭昭本如日。一握黳髯一握丝,须知只为平边术。”
[貂锦衣] 饰以貂皮锦衣,指军容华贵整齐的唐军队伍。刘禹锡《和白侍郎送令狐相公镇太原》:“十万天兵貂锦衣,晋城风日斗生辉。”陈陶《陇西行二首》:“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云中] 《通典》卷一七九“云中郡”:“云州,今理云中县。战国属赵,秦置云中郡,二汉因之,晋属新兴郡,后魏道武帝自云中徙都平城,即此,置代尹。隋初属马邑郡,大唐置云州,或为云中郡。”云中郡,“去西京二千七百里,去东京一千六百四十里。”
[无定河] 《元和郡县图志》卷四“夏州朔方县”:“无定河,一名朔水,一名奢延,水源出县南百步。赫连勃勃于此水之北,黑水之南改筑大城,名统万城。今按:州南无奢延水,惟无定河,即奢延水也,古今异名耳。”唐秦韬玉《边将》:“剑光如电马如风,百捷长轻是掌中。无定河边蕃将死,受降城外虏尘空。”陈陶《陇西行二首》:“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和蕃] 古指中原王朝与外族、外国修好。《敦煌变文集·王昭君变文》:“后至孝哀皇帝,然发使和蕃。遂差汉使杨少征节和来吊。”
[西州] 《通典》卷一七四“交河郡”:“西州,今理高昌县。汉时车师前王之庭,汉元帝所置戊己校尉故地,因兴师西讨,军中羸惫者留居之,地形高敞,遂名高昌。垒有八城,本中国人也。前凉张骏置高昌郡,其后魏有之,后又属蠕蠕,其后曲嘉称王于此,数代。至大唐贞观十四年讨平之,以其地为西州,置都督府,后改为金山都护府,或为交河郡。”《元和郡县图志》卷四〇“西州”:“本汉车师国之高昌壁也。后汉和帝永元三年,班超定西域,以超为都护,复置戊己校尉,治车师前部高昌壁,以其地势高敞,人物昌盛,因名高昌……贞观十四年,诏兵部尚书侯君集统薛万钧、牛进达等总兵讨之……八月,君集进兵破之,下其二十二城,获户八千,列其地为西州,并置安西都护以统之。显庆三年置都督府,天宝元年复为西州,贞元七年没于西蕃。”
[青作冢] 当作“青草冢”,即青冢。《太平寰宇记》卷三八振武军:“金河县,四乡。汉盛乐县。唐武德四年于此立都督府,遂立此县,北为金河,以为邑称。天宝四年,于城内置。善阳岭,在县北一百四十里,秦长城地。《汉书》谓‘高祖困于平城’,即善阳岭也。武德四年,平突厥,置云中都督府于此地。青冢,在县西北,汉王昭君葬于此,其上草色常青,故曰青冢。”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汉昭君] 王昭君,名嫱。《汉书》卷九四下《匈奴传下》:“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后汉书》卷一一九《南匈奴传》:“昭君,字嫱,南郡人也。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时呼韩邪来朝,帝勅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
【评论】
《重订唐诗别裁集》卷八:君虞最长边塞诗,不独“回乐峰前”一绝足以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