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黄河大合唱》

2022-10-13 可可诗词网-序跋 https://www.kekeshici.com

《黄河大合唱》是抗战中所产生的最成功的一个新型歌曲。音节的雄壮而多变化,使原有富于情感的辞句,就像风暴中的浪潮一样,震撼人的心魂。

作词的光未然,我们今后还可以多领受他的创作;但作曲的冼星海可惜在前年已经在莫斯科病死了。这对于我们是一个很大的损失。

星海是悲多汶型的音乐家。他本生在新加坡,到了中学年龄才回祖国来进中学,但因为对于音乐的酷好, 中学未毕业他便到了法国去进行音乐方面的修养。他在这儿窘迫万分, 实际是半工半读。

朋友们,你们应该欣赏过《八千里路云和月》这部电影的吧?那里面的一位男主人公住在角楼里,把天窗开开, 伸出半身在屋顶上专心拉提琴的那个情景,你们应该注意到吧?那就是把星海的故事,拿来做了模特儿的。

星海同时是一位革命家,尽管他那样专心于音乐,但他并不是为艺术而艺术的那种妄人。他是要以音乐为人民服务、为革命服务的。因此,神圣的抗日战争爆发, 他就不能不放弃他的学业而从海外回到祖国的怀抱里来了。

回国后便参加了政治部第三厅, 我们曾经朝夕共处了2年光景,他终竟上延安去了。这《黄河大合唱》就是在延安产生的。

在1941年苏德大战爆发的前夕,他到了莫斯科, 目的自然是做音乐上的更深的研究。战事的影响使他没有充分达到目的, 他想回国,但在国境附近徘徊着, 因而致病。以1945年竟长逝于莫斯科。这实在是无可补偿的一个损失。前年暑间,我到苏联参加苏联科学院220周年纪念的时候,他正病在皇宫医院里,可惜我失掉了去看他的机会。听说他在苏联境内流浪时曾经做了不少的曲谱,本拟在病好之后,在莫斯科开一次演奏会的。这事情自然是流产了。他的那些乐谱我相信是不会遗失的, 总有一天又会回到祖国来,让祖国的兄弟们领受他的鼓舞。

星海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是永远和我们在一道的。听吧,黄河在怒吼! 那就是他的灵魂在怒吼,是中国的灵魂在怒吼!

1947年3月10日

(原载1947年4月1日香港《华商报》

《郭沫若文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注释 ①悲多汶(L·van Beethoven, 1770—1827)——通译贝多芬,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之一。作有交响曲9部、钢琴奏鸣曲30多首等。

赏析 《黄河大合唱》由光未然作同、冼星海作曲。1939年除夕,光未然在延安联欢会上朗诵了《黄河》诗作。冼星海听后兴奋异常,在延安的一座简陋的窑洞里,他抱病连续写作6天,于3月31日写完了大型声乐名作《黄河大合唱》。同年4月13日这部作品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引起巨大反响,并迅速传遍中华大地。《黄河大合唱》以黄河为背景,歌颂中华民族伟大光荣的历史,用博大的气势,广阔地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塑造出巨人般的形象,向祖国和世界人民发出民族解放的战斗号召。冼星海为这部合唱的作曲以群众歌曲的音调作基础,同时吸收了民间音乐的成分,音乐语言通俗易懂、厚实简练、雄浑悲壮。这部具有交响乐式、史诗性的大合唱,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又有群众性的特点。《黄河大合唱》是一部表现民族解放,反映时代精神,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雅俗共赏的大型音乐作品。它是冼星海的代表作。它在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对其后的音乐创作产生了重大而久远的影响。

冼星海生于一贫苦的渔民家庭。他从小酷爱音乐,在广州、北京、上海等地学习音乐。1930年到法国进一步深造。回国后投入抗日救亡音乐活动。1938年春到武汉,在郭沫若主持的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与张曙共同负责音乐工作。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创作了包括《黄河大合唱》在内的大量的抗战歌曲。1945年10月31日病逝于莫斯科。

1947年3月10日郭沫若写下了《序〈黄河大合唱〉》,在香港《华商报》发表时题目为《怀冼星海》。确实,《序〈黄河大合唱〉》实际上是为怀念冼星海而作,主要内容也是写冼星海的。在此之前,郭沫若于1945年12月3日写了《吊星海》,表达了对冼星海的深切怀念。

此序大致可以分为4部分。第一部分(1、2自然段), 《黄河大合唱》是抗战中产生的最成功的新型歌曲,它的曲作者冼星海的死是一个很大的损失。第二部分(3、4自然段),星海艰苦的音乐生活。第三部分(5、6自然段),星海是积极参加抗战的革命的音乐家。第四部分(7、8自然段),星海的病逝;他的歌像黄河一样永远鼓舞着我们。

本序以《黄河大合唱》为线索来怀念冼星海,在简朴的叙述中表达了对这位作曲家早逝的深惜和深切纪念。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的代表作,也是抗战中产生的反映抗战民族精神的最成功的大型声乐作品,而且它影响大,为人们所熟知。因此,写纪念冼星海的文章,以《黄河大合唱》作为由头,作为线索,是最好不过了。郭沫若正是抓住这一点,驾轻就熟,将读者引入对这位作曲家的深深怀念中。从《黄河大合唱》的成功,到这部合唱的产生,再到它产生的影响,作者的叙述是那样的简练,又是那样的自然,读者接受作者的叙述是那样的容易。作者以大家熟悉的事物,来引出读者不是很熟悉的人(冼星海相对来说,一般人不是很熟悉),还可以找到一个例子:电影《八千里路云和月》中在屋顶上拉小提琴的男主人公,大家熟悉;作者告诉我们,这个主人公就是以星海为模特的。这种把大家熟知的事物与自己的写作对象联系起来的手法,这种通篇以平易的文字和笔调叙述的手法,表现了郭沫若这个大手笔,在写小序时的娴熟。尽管整个序平易朴实,但综观全篇,我们不难看出它的脉络清晰,结构完整;不难看出作者构思全篇的艺术匠心。

平易的叙述,不等于不包含深切的感情。事实上,此序的感情是浓深的。作者在第一次写到星海的死时,用了“可惜”和“这对于我们是一个很大的损失”这样的词句。在第二次写到星海的死时,他用了“竟长逝”,并且再次强调“这实在是无可补偿的一个损失”、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于星海以年轻有为的生命去世的发自内心的痛惜。平易的文字中蕴含着深情,这是不少大家写怀念文字时的特点。写出这样的文字,没有深厚的功力是办不到的。

文章的结尾言简意赅,含义深刻。在说了星海“是永远和我们在一道的”之后,作者很带感情地写道,“听吧,黄河在怒吼!那就是他的灵魂在怒吼,是中国的灵魂在怒吼!”黄河在怒吼,本是《黄河大合唱》中的一句歌词,作者用在这里不仅很好地与前边的内容相呼应,而且把黄河和中国的灵魂、星海的灵魂联系在一起,这就等于说,星海之所以“永远和我们在一道”,就是因为他的灵魂永远和黄河在一起,永远和中国在一起。星海是不朽的!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