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跋

2023-07-21 可可诗词网-序跋 https://www.kekeshici.com

岁月匆匆,不觉已经30寒暑了。万事都如一梦,这些便都是梦中的呓语。

青春时代的欢乐与悲哀,一去已无踪迹,它们的残照与余音,通通收在这里。

请宽恕这种利己的动机,因为这都不过是一场易醒的迷梦。

1927年7月31早晨于沪滨旅舍

(《流浪》,上海创造社出版部1927年出版

本文根据上海大光书局1935年再版本排印)

赏析 从20年代开始,我国现代文坛上文学社团蜂起。其中,创造社成立时间较早,影响广泛。它较多地接受了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比较重视文学的审美作用,同时也注意文学表现“时代的使命”。成仿吾是创造社的重要成员之一,他虽然主要从事文艺理论批评,却也写了不少很幽婉的诗和随笔式的小说。《流浪》集就是他的诗歌、散文和小说的合集。

跋文写于1927年7月底。一篇文字不足百字,极其简单地介绍了《流浪》集的思想内容即青春时代的“残照与余音”。因为它运用了在通常情况下诗歌才采用的意象、不定、抽象,没有显明具体的实指,所以,这跋文给人留下深刻记忆的就不是它的实在内容,而是它所散发的浓重的渗透到了每一个字里面的感伤情调。

新文学的最初时期,伴随着昂扬向上的五四时代精神,还有一种感伤的情怀在作家作品中流动。急骤变化的时代给先天敏感的作家带来前所未有的震荡。现代意识促使他们追求美好的人生和理想的社会,而黑暗的现实又使他们感到失望和愤懑。尤其是成仿吾这样曾长期留学国外的知识分子,更是不可避免地感受到精神痛苦。这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鲁迅曾说,“这是血的蒸气,醒过来的人的声音”。它因这一时代人的最深刻的思索与焦虑而失去其消极的意义,变得充满价值。它不仅仅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永不退缩、永远探求的精神历程,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和中国文学的一个巨大的历史新进步。

这篇短文在序跋文字里可算得上是别具特色的。不但有着诗的语言,而且有着诗的意境。说它是跋,倒不如说它就是一首幽婉别致的诗。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