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庭”架桥,宗教意蕴

2024-03-13 可可诗词网-园林艺术 https://www.kekeshici.com

唐代奉行佛、道并重的宗教政策,促使佛寺、道观大量兴建。寺观既是宗 教活动的场所,往往又是民众世俗活动的中心。这就既要保持宗教建筑庄严肃 穆的氛围,也要考虑营建清静恬适、舒畅愉悦的环境,让僧尼、道士、香客、 游人在此享受到自然山水之美,带来观愉情趣,感悟宗教寻求幽静清寂的修炼 环境的真趣。于是,寺观多建置在远离尘世的山林形胜之处,或花木繁盛、水 景深邃的庭院之中,形成庄严肃穆、清雅秀美的寺观园林。通过唐代诗人党建 游览常熟兴福寺后记述,可窥见唐代寺观园林的胜景:“清晨入古寺,初日照 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 闻钟磬音。”

唐代寺观建筑的布局形式有明显的纵中轴线,以回廊围合的庭院,分列伽 蓝七堂式(佛塔、大雄宝殿、经堂、钟鼓楼、藏经楼、僧房、斋堂),还独具 “水庭”建筑形制特色。一般较大的寺庙在主殿前开凿方整的大水池,称“水 庭”。池岸栽植花木,点缀山石,池中建平台、架桥,使庭院成为园林化。 “水庭”中的桥表现了强烈的宗教意蕴。通过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第148窟、第 172窟、第217窟以及唐代寺庙遗构,均可见水庭上桥的风貌。如第217窟南壁画 描绘寺院景象,殿堂林立,主殿高耸居中,两侧配殿稍前、稍低,对称布列, 拱卫主殿左右,以腾空而起的飞廊(即廊桥)将配殿与正殿相连,使殿宇建筑 群气势更为雄伟壮观。殿宇前是大水庭,即水池,是佛经所说的放生池、莲花 池。池水寓意是西方净土所指的清、冷、香、柔、甘、净、不噎、除疴 “八 功德水”,池水中有3个平台,其上布置佛像,寓意神话传说中东海的蓬莱、 方丈、瀛洲三神山,是神仙居所。平台之间有石平桥相连,有“普度众生”之 意。

又如第217窟北壁画描绘唐初寺 院形象:殿宇前有水庭,环岸立木勾 栏,池上架弧形桥,桥面两侧为朱红 勾栏。香客一上桥,仰见巍峨殿宇, 对神灵油然而生出虔敬心境,也意 味着从俗界进入圣地仙界。从遗存至 今的唐代寺观,如云南昆明圆通寺、 巍山县巍宝山文昌宫、江西吉安青原山净居寺等等,也在主殿前建有类似敦煌唐代壁画所描绘的“水庭”上架桥 景观。由此可见,“水庭”是唐代寺观园林的一种建筑形式。其实,早在魏、 晋、南北朝时期,寺观园林也有殿前水池上架桥的表现形式,不过当时所表现 的是以沟通交通功能意图占主导地位,到了唐代,表现宗教意味较为强烈,已 发展成为寺观园林一种建筑格局。还凸显出园林造景功能,将活水注入“水 庭”,顿觉空气清新,池水清澈见底,映照池水中的桥影,与池岸周围殿堂、 绿化配置,掩映生辉,景色宜人,更适合出家人修身养性,也使香客、游客更 加心旷神怡,从心态上增添了对神佛的虔敬。所以,唐代寺观园林这种在主殿 前凿池架桥的形制,成为后世寺观园林布局一种基本格局,桥也就成为表现寺 观园林“水庭”建筑风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