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趣
隋唐五代文人还推重园林的幽趣。幽林、幽泉、幽岩、幽庭、幽人、幽居等,都属于生成幽趣的意象群落:
山公自是林园主,叹惜前贤造作时。岩洞幽深门尽锁,不因丞相几人知?[1]
井邑藏岩穴,幽栖趣若何。春篁抽笋密,夏鸟杂雏多。坐有清风至,林无暑气过。[2]
竹翠苔花绕槛浓,此亭幽致讵曾逢。水分林下清泠派,山峙云间峭峻峰。[3]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4]
隋唐五代园林常建造在环境幽雅之地,与喧嚣的城市生活保持了一定的距离。在私家园林与宗教园林世界,花香满林,清虚入怀,成为生活休闲的极佳去处。心空忘外物,清幽荡尘缘。这种清净的体验常使园林审美者心旷神怡,陶然自得。白居易说:“嵌巉嵩石峭,皎洁伊流清;立为远峰势,激作寒玉声。夹岸罗密树,面滩开小亭。忽疑严子濑,流入洛阳城。是时群动息,风静微月明。高枕夜悄悄,满耳秋泠泠。终日临大道,何人知此情。此情苟自惬,亦不要人听。”[5]白居易这里描述的“幽趣”是指丘园安乐,自有山风水月之趣。水桥袅袅,林路微微。身闲独步,幽雅惬意。幽境不在杳无人烟处,就在怡然自得的心间。青草蔓延,绿阴低密,皆可触物成趣。
隋唐五代园林的幽趣主要包括两层含义。
其一,幽与静相连,指向幽静之境。贾岛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6]李凝的居所颇具幽趣,月下的敲门声更加衬托出居所的幽静。隋唐五代不少文人都将居所建造在城外的林野之地,以避免城市生活的嘈杂。在这样的环境中,可以垂钓北涧,读书南轩。幽静园林的地理位置可能较为偏僻,但也远离了车水马龙,吆喝喧嚣,迎来碧网红树,清泉绿苔。这是从自然景物方面谈园林的幽静。要通过园林审美活动体验到幽静的意境,还必须具备另一个因素,那就是幽静的审美心境。地偏香界远,心净水亭开。心净如水,得意忘言,即能当下妙悟,处处清幽。在中国古代,幽人多指隐居之人,或高旷幽隐之士。《周易·履卦》九二爻辞:“履道坦坦,幽人贞洁。”隋唐五代园林的幽静之境,是上古隐逸精神之流脉,是以虚怀若谷的幽独心境聆听宇宙之大音。
其二,幽与曲连,指向含蓄委曲之境。水无定形,遇物成形。古人常将“曲”作为水的特性之一。李世民有《小池赋》,是为许敬宗家小池而作,从中可见当时园林的情况。李世民说:“若夫素秋开律,碧沼凝光。引泾渭之余润,萦咫尺之方塘。竹分丛而合响,草异色而同芳。徘徊踯躅,淹留自足。叠风纹兮连复连,折回流兮曲复曲。映垂兰而转翠,翻轻苔而动绿,牵狭镜兮数寻,泛芥舟而已沉。”[7]这种委曲的意趣也出现在司空图的《诗品》中。他论“委曲”一品:“登彼太行,翠绕羊肠。杳霭流玉,悠悠花香。力之于时,声之于羌。似往已回,如幽匪藏。水理漩洑,鹏风翱翔。道不自器,与之圆方。”这同样也在强调水的回旋往复之理,委曲转折之势。
隋唐五代常以“曲”来概括事物的自然美特征,又以“曲”来传达委曲转折的审美境界。柳宗元登楼有感:“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8]仰观重岭密林,遮蔽千里之目;俯看江流曲折,宛若九回之肠。柳宗元以“曲”字概括自然事物的特征,又通过描绘自然事物来折射山水之“曲”与人的愁苦、含蓄、哀怨等情绪的感通。通过对山水意境的寄寓或领悟,宣泄个人的情绪体验,从而使心境复归平静。李德裕说:“激水自山椒,析波分浅濑。回环疑古篆,诘曲如萦带。”[9]这是园林审美体验到的流水之“曲”。常建有名句:“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10]“竹径”亦作“曲径”,这样就将“曲”与“幽”联系起来,指向禅院清寂而幽深的意境。园林的幽曲之境,纵深莫测,回环委曲,清幽中有禅意,委曲里藏深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