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写给舞鹰)(韩北屏)
《牧——写给舞鹰·韩北屏》全文与读后感赏析
我与你像游牧时代的人们一样,
一心选择那多草
多阳光的平地,
我们也是为了放牧而来的,
不过被牧的不是牛羊,
而是我们爱自由爱阔大的心与眼。
在那平地上,
你底胸贴着地,
你底赤裸的双足敲击着地,
你底两手戏弄着毫无礼貌的小草,
而你底眼睛,
智慧的眼睛啊,
凝视着那些为蚯蚓所织的
泥土的花朵。
我搀着你底手,
让你初初踏着泥土的双足,
踏过起伏的丘陵,
我们踏在隆起的小丘上,
好像踏在巨人的手臂上,
深深地感到生命的甜美,
与天地无限的空旷宁静。
一只矫捷的苍鹰底影子
掠过你眼前的草上,
你扬起分披栗色柔发的头,
注意着自由翱翔的巨禽,
在蓝色的溶液中飞舞。
你扶着我底膝盖站了起来,
伸出了你底小手,
对着飞舞的苍鹰在招摇。
你天真而骄傲地
发出了真纯的感情的对呼,
你神往于鹰的飞舞,
而我陶醉在你庄严的表情之中。
大自然对于诗人们来说向来具有一种特殊的亲和力,从五四时期的郭沫若、冰心到后来的徐志摩、朱湘等诗人,都写过不少赞美大自然的诗篇,现在人们感兴趣的是:作为一个受过现代派诗风影响的《牧》的作者,他将怎样不同寻常地处理自己的题材,抒发自己真挚的情愫?
人类早期经历过一个游牧时代,此诗一开始就写到“像游牧时代的人们一样”,令人不禁摆脱喧嚣的尘世,想起邈远莫测的古代,诗作也因此增添了一份奇妙的独特的氛围。不过游牧时代的人们放牧的对象是牛羊,放牧的目的是为了求得生存的物质资料,而“我与你”并无放牧的实际对象,纯粹是为了求得身心的解脱和自由,这就显出古与今、诗人和牧人们的巨大差异来了。诗人所以不直写“爱自然”、“到大自然中去”之类,而要以放牧为比喻,引牧人为知己,显然是为了和直陈其事的现实主义诗歌、直抒其情的浪漫主义诗歌相区别,借助于独特新颖的比喻委婉曲折地抒发自己的心意。
此诗有一个副标题:“写给舞鹰”。舞鹰是作者的孩子。《牧》不仅借早先的牧民暗示自己向往自然的情思,还着意通过孩子的眼睛来窥探和领略大自然的美丽和可爱,这就使得诗篇更曲折,也更富于人情味。出现在第二节中的孩子,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地开始了和大自然的接触与交往:“胸贴着地”——弄脏了衣服又有什么要紧! 赤脚敲着大地——大地喜欢这一直率的举动,决不会责怪孩子,不是在大地上生长的小草也同样显得“毫无礼貌”吗?还有,蚯蚓织成的“泥土的花朵”自然当得起孩子用“智慧的眼睛”去窥视——只有忙于在尘海中跋涉的成年人才不会理会自然界所包蕴的美丽和神奇!
诗的最后两节出色地描绘了一组连续的动态的画面:苍鹰掠过草地,高高地飞翔在天空;孩子伸出小手,庄严地发出了欢呼。人与自然得到了沟通,取得了共同点,进而构成了一种浑然一体、互相交融的境界,这是多么值得赞美啊,无怪乎“我”对着“神往”的“你”要久久地“陶醉”了。实际情况很可能是“我”——“你”——“苍鹰”,即年长的“我”领着幼稚的孩子去观看苍鹰,但在诗中却被处理成为“苍鹰”——“你”——“我”,即后者不断地从前者得到启发,这显然是寓有深意的,作者的潜台词是:向大自然回归,向全身心倾注于大自然的孩子学习。
《牧》共五节,节无定行,行无定字,各节均不押韵,一切以感情的自由抒发和表达为依归,这是符合现代派的诗学观的。另外,诗中以“泥土的花朵”形容蚯蚓的“劳动”,以“蓝色的溶液”比喻澄碧的天空,也都可以看出现代派诗风的影响,但它不像某些现代派诗篇那样刻意求奇、晦涩难解,大体上保持了一种通达顺畅的艺术风格。
-
《家乡)(饶孟侃)
[2019-05-13]
-
《宝马(原诗略))(孙毓棠)
[2019-05-13]
-
《孤山听雨)(记八月一日之游)(俞平伯)
[2019-05-13]
-
《季候)(邵洵美)
[2019-05-13]
-
《媚态观音)(孙静轩)
[2019-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