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之谦隶书对联
赵之谦(1829—1884),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㧑叔,号悲庵,别号无闷、憨寮。浙江会稽(今绍兴)人。清末著名书画篆刻家,书法四体皆能。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述学第二十三》中批评赵之谦“学北碑,亦自成家,然气体靡弱”,认为当时学北碑的“靡靡之音”为“㧑叔之罪”。康氏目睹清代书风衰靡,主张复古,尽学北朝书法,诚属识者之见,但所论每陷绝对化,这是需要注意之处。
赵之谦学北碑、汉隶,能融会贯通,取两者之宽博和古拙处,同时能突出书法的姿态变化,追求一种恢谐天真的美感。这副对联,保存了汉隶藏头护尾的特征,但已不复有汉隶之森严壁垒。在结体的总体把握上,凡起笔和左边点笔皆稳稳起笔或护尾煞笔,但右边波发则皆任情挑出。由于在起笔和行笔过程中能控制腕力,而波发又有轻重变化,故给人一种轻快愉悦的美感享受。赵之谦的书法,实际上顺应了汉字和书法变化的总的规律,用草法写隶,有利于书写的便捷和情性的抒发,整齐参差,天真烂漫。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述学第二十三》中批评赵之谦“学北碑,亦自成家,然气体靡弱”,认为当时学北碑的“靡靡之音”为“㧑叔之罪”。康氏目睹清代书风衰靡,主张复古,尽学北朝书法,诚属识者之见,但所论每陷绝对化,这是需要注意之处。
赵之谦学北碑、汉隶,能融会贯通,取两者之宽博和古拙处,同时能突出书法的姿态变化,追求一种恢谐天真的美感。这副对联,保存了汉隶藏头护尾的特征,但已不复有汉隶之森严壁垒。在结体的总体把握上,凡起笔和左边点笔皆稳稳起笔或护尾煞笔,但右边波发则皆任情挑出。由于在起笔和行笔过程中能控制腕力,而波发又有轻重变化,故给人一种轻快愉悦的美感享受。赵之谦的书法,实际上顺应了汉字和书法变化的总的规律,用草法写隶,有利于书写的便捷和情性的抒发,整齐参差,天真烂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