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簠隶书贺铸词轴

2019-05-26 可可诗词网-书法名作鉴赏 https://www.kekeshici.com

        郑簠(1622—1693) ,字汝器,号谷口。江苏上元 (今南京) 人,能医,工书,尤擅分隶。
        郑簠初学明末书画家宋珏,竟无成效,深悔以前习字不求其源,只求其奇,即改习汉碑。生平广搜天下汉碑,不遗余力,家藏古碑拓片四大橱,久之自得其古拙。其所作隶书,极重笔力,又不拘陈法,间参草书笔意,多波磔、篆笔,显得沉着而又飞舞,并以飘逸洒脱见长,成为清代书家中以隶书崛起的第一人。考其书迹,得益于《夏承碑》、《史晨碑》、《曹全碑》、《刘熊碑》、《郭有道碑》等最多。


        此《减字浣溪沙》词,宋贺铸作,郑书为立轴,纸本,现藏上海博物馆。所书内容与《全宋词》文字有些不同,或另有所本。书作于1688年,是郑氏晚年得意之作。意酣笔畅,举凡轻重欹侧,卷舒揖让,分行布白,掩映恣纵,皆能操纵自如,得心应手,所谓纯而后肆者。
        欣赏他的隶书有以下两点值得注意:
        一、隶书至东汉时日趋成熟,以后逐渐向规范化发展,结构侧重方整,用笔趋于刻板,失去了古拙灵动的情趣。宋、元两代写隶书者寥寥无几, 能写者如米芾、 赵孟��又都用楷法写隶,不可和汉隶相比。而郑簠最早注目于汉碑并直接取法汉碑,他那洒脱的隶书一洗宋元以来拘谨、刻板的习气。细察其书,每一笔都蕴含动势,尤其是撇、捺的书写,似行云流水,既浑厚,又放逸。字的起笔、收笔、转折处虽无牵丝映带,却呈流动飞舞之势。从宋元明隶书向清代碑学时期隶书过渡的历史过程来看,郑氏在书法上是起着力矫时弊,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的。
        二、清代碑学兴盛,隶书大家接踵而起。郑簠、邓石如、伊秉绶、陈鸿寿、何绍基等都以汉隶之神理发时代之意趣,郑之飘逸,邓之雄健,伊之浑朴,陈之奇肆,何之古拙,都对后世有所影响。清代书论家姚孟起《字学臆参》云: “作隶须有拙笔乃古”,“作隶须有万壑千岩奔赴腕下之气象”。以此要求来衡量郑氏隶书,就有飘逸有余,古拙不足之感。由于过分注重流畅洒脱,以至有些用笔失之飘忽轻软乃至滑率。
        清代书家杨守敬在《学书迩言》中说: “国初陈奕禧(香泉) 之超脱,何义门(焯)之宽博, 汪士(退谷) 之老劲,郑谷口 (簠) 之飘逸,固自可存,然皆未臻极诣。”这样的评论是较为中肯的。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