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遂良倪宽赞
《倪宽赞》,墨迹纸本,传为褚遂良晚年楷书作品,具体书写时间无考。该帖高26厘米,宽176厘米,50行,共340字,刮空五字,上面盖有 “素履”、“杨士奇氏”、“韩逢禧印”、“陈定书印”、“梁清标印”、“乾隆”、“嘉庆”、“宣统御览之宝”等鉴藏印。曾经民间和清内府收藏,现存台湾,北京故宫博物院有影印本。
《倪宽赞》与褚遂良另一作品《雁塔圣教序》一样,用笔也方圆兼施,以行入真,笔势流畅。在《倪宽赞》中, 书家更多地运用裹锋和筑锋入笔,笔画的动感尤为强烈,点画间的起伏、呼应、顾盼非常清楚,真有“见其书如见其人在书”的生动感觉。在结体上,《倪宽赞》除了“左紧右舒”外,还有上紧下松的特点,这就更显得真字的亭亭玉立,风韵潇洒。另外,该帖在结字上的疏密安排也极为得体。如“载”左边笔画多,自然就显得密了,但书家却不让右边揖让左边,偏偏还强调了右边“戈”划的开阖,使得左边愈紧愈密,右部愈松愈密,真可谓“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 (包世臣语,见《艺舟双揖·述书上》) 。当然书家并没有忽视结字上过分的强烈反差,他匠心独运地在“戈”笔的中部设计了稍粗而遒劲的短撇,天衣无缝地弥补了右边的空阔,同时在左边众多横划中将上下两横略作长度夸张,使左右疏密显得和谐协调,整个字的重心显得平稳。另外,象“库”、“安”、“夷”、“府”等字,仔细分析也都有这种巧妙机关。《倪宽赞》章法特点基本同《雁塔圣教序》。
欣赏褚字纤劲秀媚,细骨丰肌的风格特征,一定要理解褚字的书写运笔特点。褚遂良运笔善于以虚运实,化实入虚,他常常凌空起笔,从字态上看,有较多的露锋,实际上它仍然是按照欲左先右,欲下先上的藏锋逆入的法则入画,只是根据取势,将一笔的起始或前画收笔和后画起笔之间的回锋过渡动作虚在空中了。这样不仅是随势点化,提按自如,使点画生动,风韵自然,并能避免死拖硬抹,污浊僵卧的笔病。清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中说: “所谓落笔先提得笔起者,总不外凌空起步,意在笔先,一到著纸,便如兔起鹘落,令人不可思议。笔机到则笔势劲,笔锋出,随倒随起,自无僵卧疾矣。”褚遂良在大量的书法实践中,悟出了要使笔画流美,富有韵味,就必须在运笔上灵活。他还将这观点发展到用墨上,褚字的墨色都很润泽,墨润就较易表现字体的姿媚和弹性,且能产生流动感和中锋运笔的主体感。他还将这一观点引伸到结构上。由于所书笔画纤细瘦劲,容易出现空洞,他便以行入楷,用线条的流动游丝萦绕,使细骨宽绰的字形并不显得松散,从而收到“笔断意连,虚中有物,不见空洞”的章法效果。知道了褚遂良的运笔特点,再来欣赏褚字的风味,体会就会更加深刻。
《倪宽赞》与褚遂良另一作品《雁塔圣教序》一样,用笔也方圆兼施,以行入真,笔势流畅。在《倪宽赞》中, 书家更多地运用裹锋和筑锋入笔,笔画的动感尤为强烈,点画间的起伏、呼应、顾盼非常清楚,真有“见其书如见其人在书”的生动感觉。在结体上,《倪宽赞》除了“左紧右舒”外,还有上紧下松的特点,这就更显得真字的亭亭玉立,风韵潇洒。另外,该帖在结字上的疏密安排也极为得体。如“载”左边笔画多,自然就显得密了,但书家却不让右边揖让左边,偏偏还强调了右边“戈”划的开阖,使得左边愈紧愈密,右部愈松愈密,真可谓“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 (包世臣语,见《艺舟双揖·述书上》) 。当然书家并没有忽视结字上过分的强烈反差,他匠心独运地在“戈”笔的中部设计了稍粗而遒劲的短撇,天衣无缝地弥补了右边的空阔,同时在左边众多横划中将上下两横略作长度夸张,使左右疏密显得和谐协调,整个字的重心显得平稳。另外,象“库”、“安”、“夷”、“府”等字,仔细分析也都有这种巧妙机关。《倪宽赞》章法特点基本同《雁塔圣教序》。
欣赏褚字纤劲秀媚,细骨丰肌的风格特征,一定要理解褚字的书写运笔特点。褚遂良运笔善于以虚运实,化实入虚,他常常凌空起笔,从字态上看,有较多的露锋,实际上它仍然是按照欲左先右,欲下先上的藏锋逆入的法则入画,只是根据取势,将一笔的起始或前画收笔和后画起笔之间的回锋过渡动作虚在空中了。这样不仅是随势点化,提按自如,使点画生动,风韵自然,并能避免死拖硬抹,污浊僵卧的笔病。清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中说: “所谓落笔先提得笔起者,总不外凌空起步,意在笔先,一到著纸,便如兔起鹘落,令人不可思议。笔机到则笔势劲,笔锋出,随倒随起,自无僵卧疾矣。”褚遂良在大量的书法实践中,悟出了要使笔画流美,富有韵味,就必须在运笔上灵活。他还将这观点发展到用墨上,褚字的墨色都很润泽,墨润就较易表现字体的姿媚和弹性,且能产生流动感和中锋运笔的主体感。他还将这一观点引伸到结构上。由于所书笔画纤细瘦劲,容易出现空洞,他便以行入楷,用线条的流动游丝萦绕,使细骨宽绰的字形并不显得松散,从而收到“笔断意连,虚中有物,不见空洞”的章法效果。知道了褚遂良的运笔特点,再来欣赏褚字的风味,体会就会更加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