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弘景井栏铭文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我国著名的道家、医学家及书法家。齐、梁时隐居句曲山(江苏句容茅山),号华阳隐居。梁武帝早年与之游,称帝后曾多次邀请他入朝辅政,均被婉言辞绝。但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他无不前往以备咨询,故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弘景生于书法世家,书师钟、王,相传幼时常以荻为笔画灰中学书。工草隶,行书尤妙。其书法深得梁武帝萧衍的赏识,他们常通信论书法。有《与梁武帝论书启》传世。著有《神农本草经集注》,在医学界有重大影响。墨迹有《杨琼瑶密辞》、《华阳洞天帖》,《屈画帖》、《茅山帖》,惜多亡佚。
《梁天监十六年井栏铭文》,1981年发现于茅山玉晨观,晋时茅山道教上清派创始人许谧(许长史)曾有旧井在观内,该井于梁天监十四年修治,天监十六年陶为井立栏书铭。
栏字径大约10厘米,每行四字,共24字,其笔画虽有剥蚀,然仍可看出其用笔峻利,锋芒毕露,笔力厚重,于方笔之中又不失圆劲。铭文中第一行“晋”、第二行“人”、第三行“天”等字中,仍保留了一些隶书的笔意。铭文总体给人以笔势开张,劲健挺拔的美感。
铭文结体规整端庄,字形偏扁,以横势为主,间以纵势,苏东坡有书写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之说,而铭文却能做到既紧密而又不拘谨。观铭文,“真”、“史”、“天”、“监”、“更”、“年”等字,均可明显发现陶弘景字的结体特征为内紧外疏,字的中心多紧密。而外部则长笔四展,使字看上去既结密无间,又宽博雄放,庄重大度。
井栏铭文虽较规整,却并不平板,极尽布白变化之妙。其分布有纵无横,不同于一般碑志的纵横分明,而是依字的形体和繁简,大小错综,长短参差,全不为界格所囿。如铭文第二行“人”字偏小,而第三行“旧”字、第五行“开”字偏大。第二行“人”、第三行“天”字偏扁,而第三行“旧”字、第四行“年”字偏长,长短大小,相映成趣,显得无拘无束,变化多端。
陶弘景书渊源于钟、王,但他又不拘于钟、王,而是能在继承前人书法意旨的基础上,勇于创新,自成一家面目。其峭快劲利,天然奇逸,仙风道骨的风格,实已超过前人。《书品》评曰: “陶隐居仙才,翰彩拔于山谷。”梁武帝《古今书人优劣评》云:“陶隐居书如吴兴小儿,形状虽未成长,而骨体甚峭快。”唐李嗣真《书后品》列其书为品中之品,谓:“隐居颖脱,得书之精髓,如丽景霜空,鹰隼初击。”由上也可窥见陶弘景在书法上取得成就之高了。
弘景生于书法世家,书师钟、王,相传幼时常以荻为笔画灰中学书。工草隶,行书尤妙。其书法深得梁武帝萧衍的赏识,他们常通信论书法。有《与梁武帝论书启》传世。著有《神农本草经集注》,在医学界有重大影响。墨迹有《杨琼瑶密辞》、《华阳洞天帖》,《屈画帖》、《茅山帖》,惜多亡佚。
《梁天监十六年井栏铭文》,1981年发现于茅山玉晨观,晋时茅山道教上清派创始人许谧(许长史)曾有旧井在观内,该井于梁天监十四年修治,天监十六年陶为井立栏书铭。
栏字径大约10厘米,每行四字,共24字,其笔画虽有剥蚀,然仍可看出其用笔峻利,锋芒毕露,笔力厚重,于方笔之中又不失圆劲。铭文中第一行“晋”、第二行“人”、第三行“天”等字中,仍保留了一些隶书的笔意。铭文总体给人以笔势开张,劲健挺拔的美感。
铭文结体规整端庄,字形偏扁,以横势为主,间以纵势,苏东坡有书写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之说,而铭文却能做到既紧密而又不拘谨。观铭文,“真”、“史”、“天”、“监”、“更”、“年”等字,均可明显发现陶弘景字的结体特征为内紧外疏,字的中心多紧密。而外部则长笔四展,使字看上去既结密无间,又宽博雄放,庄重大度。
井栏铭文虽较规整,却并不平板,极尽布白变化之妙。其分布有纵无横,不同于一般碑志的纵横分明,而是依字的形体和繁简,大小错综,长短参差,全不为界格所囿。如铭文第二行“人”字偏小,而第三行“旧”字、第五行“开”字偏大。第二行“人”、第三行“天”字偏扁,而第三行“旧”字、第四行“年”字偏长,长短大小,相映成趣,显得无拘无束,变化多端。
陶弘景书渊源于钟、王,但他又不拘于钟、王,而是能在继承前人书法意旨的基础上,勇于创新,自成一家面目。其峭快劲利,天然奇逸,仙风道骨的风格,实已超过前人。《书品》评曰: “陶隐居仙才,翰彩拔于山谷。”梁武帝《古今书人优劣评》云:“陶隐居书如吴兴小儿,形状虽未成长,而骨体甚峭快。”唐李嗣真《书后品》列其书为品中之品,谓:“隐居颖脱,得书之精髓,如丽景霜空,鹰隼初击。”由上也可窥见陶弘景在书法上取得成就之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