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东山帖
王献之(344—386) ,字子敬,小字官奴,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为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第七子。官至建武将军、吴兴太守,后迁至中书令,世称王大令。献之书法,初学其父,继学张芝,后改变制度,别创其法。于章草、今草、楷书、行书,均有较高成就。唐李嗣真《书后品》列其书为逸品,唐张怀瓘《书断》列其隶(真)行、章草、飞白、草书为神品。其书名仅次于其父,与羲之并称为“二王”。
《东山帖》无款,传为王献之所书,现仅存宋米芾墨迹临本。高23.4厘米,长23.2厘米。行书四行,33字,帖上钤有“绍兴”、“内府书印”、“文征明”、“吴廷私印”、“曹溶秘玩”等鉴藏印。因首行有“东山”二字,故以之为名。世人评论二王书法谓羲之笔多内振,献之笔多外拓,羲之以骨力取胜,献之以筋力取胜。若以羲之《快雪时晴帖》与献之《中秋帖》相比,信乎如此,然单就本帖看,则又不然。《东山帖》全以内为主,起笔多蓄势,捺、点多短,且敛锋收住,出锋短而含蓄,个别笔画且带有隶意,如“埭”字的末笔、“给”字的一捺均是。通观全篇,笔力沉劲纡曲,有锥沙之趣。《东山帖》的结体亦有奇趣,通篇如枝柯盘曲,其中“埭”、“东”、“慰”三字的竖钩均带内曲之势,尤觉遒劲,这正与帖中“无”、“叙”、“奴”、“勿”等字的某些笔意相似。“到”字的第一横省作一点,意在与下数横避复。“使”字的结体尤妙,第一笔大胆向外上移位,笔画分布似散,然神气呼应内敛,显得生动活泼。全帖很少伸展飞动的长笔,以骨力雄厚见长。
值得指出的是,由于此帖系临本,所以帖中也明显掺杂着米芾的笔意,如第一行“更”字,第三行“使”字,末行的“更”字,三字的末笔,及“汝”下半字的草字头,均带有明显的米字特点。因为这些也使历代对本帖真伪问题产生争议,临习者应当留意分析。
《东山帖》无款,传为王献之所书,现仅存宋米芾墨迹临本。高23.4厘米,长23.2厘米。行书四行,33字,帖上钤有“绍兴”、“内府书印”、“文征明”、“吴廷私印”、“曹溶秘玩”等鉴藏印。因首行有“东山”二字,故以之为名。世人评论二王书法谓羲之笔多内振,献之笔多外拓,羲之以骨力取胜,献之以筋力取胜。若以羲之《快雪时晴帖》与献之《中秋帖》相比,信乎如此,然单就本帖看,则又不然。《东山帖》全以内为主,起笔多蓄势,捺、点多短,且敛锋收住,出锋短而含蓄,个别笔画且带有隶意,如“埭”字的末笔、“给”字的一捺均是。通观全篇,笔力沉劲纡曲,有锥沙之趣。《东山帖》的结体亦有奇趣,通篇如枝柯盘曲,其中“埭”、“东”、“慰”三字的竖钩均带内曲之势,尤觉遒劲,这正与帖中“无”、“叙”、“奴”、“勿”等字的某些笔意相似。“到”字的第一横省作一点,意在与下数横避复。“使”字的结体尤妙,第一笔大胆向外上移位,笔画分布似散,然神气呼应内敛,显得生动活泼。全帖很少伸展飞动的长笔,以骨力雄厚见长。
值得指出的是,由于此帖系临本,所以帖中也明显掺杂着米芾的笔意,如第一行“更”字,第三行“使”字,末行的“更”字,三字的末笔,及“汝”下半字的草字头,均带有明显的米字特点。因为这些也使历代对本帖真伪问题产生争议,临习者应当留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