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
澳門居民(主要是外籍居民)信仰天主教是以天主教傳入澳門為契機的。天主教、正教和新教
並稱基督教三大派別。而基督教傳入中國共有三次。第一次是唐貞觀九年(六三五)由基督教聶斯
脫里派(Nestorianos)主教、叙利亞人阿羅本(Olopen)傳入,唐人稱為景教,至武宗會昌五年(八四
五)便銷聲匿蹟了。第二次是元朝至元三十一年(一二九四),由羅馬教廷方濟各會修士約翰·孟特
·高維諾(Giovanni de Montecorvino)傳入中國,並在北京、泉州等地設立了教堂;當時蒙古人稱之
為“也里可溫教”(Arcoum),到至正二十八年(一三六八)元亡而再次消失。第三次是明朝嘉靖年
間,天主教耶穌會來澳門傳教,並以澳門為基地,向內地傳播。這次天主教在澳門以至內地的傳
播,時間長,範圍廣,影響深。
自從嘉靖三十二年(一五五三)葡萄牙人進入和租居澳門之後,隨著澳門—果阿—里斯本貿易
航線的開通和東西方貿易的發展,耶穌會(Sociedade de Jesus)會士紛紛隨商船來澳門傳播天主教。
嘉靖三十四年(一五五五)左右,耶穌會士公匝勒斯(Gregorio Gonzales)來廣州傳教,被廣東政府視為“奸隙”抓起來,成為“廣東葡囚”。第二年獲釋後到澳門傳教。嘉靖四十一年(一五六二)七月在日本養老的神父巴爾達·撒加高(Baleasar Sarogo)、狄野高·貝勒拉(Diego Pereira)、方濟各·貝勒兹(Francisco Perez)、代宰位(Emanuel Teixeira)和平托(F·Andre Pinto)等人,相繼來到澳門傳教,並得廣東政府允准,在今聖安多尼教堂(俗稱花王廟)附近用稻草建築一間名曰天主之母堂的小教堂,開展傳教活動。至嘉靖四十二年(一五六三),澳門已有八名耶穌會士進行傳教,教友約六百人。有鑒於澳門傳教業已開展,教宗庇護五世(Pedro Ⅴ)即於嘉靖四十五年(一五六六)任命卡內羅(Melchior Carneiro)為澳門主教,並於隆慶二年(一五六八)五月抵澳門供職。
卡內羅到澳門任職後,曾兩次到廣州向廣東政府請求入廣州建立會所傳教,未得批准。他旋回澳門,於隆慶三年(一五六九)建立仁慈堂(Santa Casa da Misericordia),辣匝祿痳瘋院(Hospital deS.Lazaro)和拉法醫院(Hospital de S. Rafael),用收留棄嬰孤兒替人治病為手段,號召和吸引澳門華人居民信仰天主教;同時,在澳門建立第一個正式教堂望德堂(Igreja de S.Lazaro)進行傳教活動。
澳門從此成為天主教在遠東的駐地。
一五七六年一月二十三日,羅馬教皇頒布諭旨,成立澳門教區,任命耶穌會教士卡內羅為主教,負責遠東地區的傳教事務。
一五七八年,范禮安(Alexandre Valignani)神父抵澳,任印度日本中華教務巡閱使。一五七九年羅明堅(Michele Ruggieri)神父抵澳,開始學習中文。一五七九年,方濟各會士到澳門建天神之后聖母會院於現存嘉思欄兵房址。一五八二年,利瑪竇(Mateu Ricci)司鐸及巴範濟(Francios Passio)司鐸等奉范禮安之召前來澳門。利瑪竇學習中文,次年隨羅明堅至廣東肇慶傳教,曾一度被逐回澳門,後決定以學術、文化為招攬人心的手段,從此奠定了天主教在中國傳教之基礎,也為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開展邁出了最重要的第一步。
其后,天主教會陸續在澳門興建教堂,規模越來越大,氣派越來越宏偉。其中著名的計有:聖保祿教堂(一五六二年)、聖母望德堂(一五六九年)、聖老楞佐堂(一五七五年)、聖方濟各堂(一五八○年)、聖奧斯定堂(一五八四年)、聖多安尼堂(一六○八年)、聖嘉勒修院教堂(一六三四年)等等,其中,以望德堂、、風順堂和聖多安尼堂最著名,合稱澳門三大古教堂。隨著教堂的興建,澳門居民信天主教者日衆,到十六世紀八十年代,澳門天主教徒已“盈萬人” ,到明末崇禎十七年,更多達四萬人之衆。每逢清明節前後的復活節和冬至前後的聖誕節,大批中國信徒從廣東的南海、番禺、順德、東莞、新會、香山等地到澳門的“唐人廟”持齋禮拜,成為一時盛典。
這一時期,澳門不但成為天主教在華策源地,而且成為天主教在整個遠東區的重鎮和橋頭堡。
不過,到了清朝康、雍、乾時期,大批中國信徒因與西方人接觸較多,“語言習慣漸化為夷” ,引起清政府的恐慌。十八世紀初的“禮儀之爭”引發了康熙的排教政策。一七二四年,雍正皇帝下令禁止天主教在中國各地的傳教活動,並將全部天主教徒驅逐至澳門。一七四六年,清政府下令查封澳門的“唐人廟” ,禁止中國人信天主教,天主教在中國的活動開始盛極而衰。
一七五八年葡萄牙國王被刺客行刺受傷,有人指控此事與耶穌會教士有關,首相即下令逮捕全國耶穌會教士。一七六二年七月五日,有關命令到達澳門,澳督即派兵查封聖保祿教堂和聖若瑟教堂,自此,天主教會在澳門和遠東的活動逐漸衰落。
踏入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天主教在澳門似乎有復興的蹟象。據统計,從一九六○至一九九○年的三十年間,天主教信徒的數目平均每年的增長率達到15%,年齡結構亦從過往的老年人轉向以年輕人佔大多數。根據教區统計資料,一九九五年本地天主教徒達二點二萬多人。一九九七年接受洗禮入教的三百九十四人中,一百八十名屬中國籍,一百四十名屬萄國籍,七十四名屬外國籍。不過,與教徒趨年輕化相反,天主教的神職人員則趨老年化,直接局限了教區的發展。目前,天主教在澳門共有神父八十三名、修士十三名、修女一百七十三名,總數不過二百六十九人。
澳門天主教的主要說教有兩個:
(1)末日審判說。澳門的基督教與正宗的基督教在主要信條方面源出一轍,長期以來宣傳神對人在道德和行為上的監控與審判,以造成信徒們對神靈的敬畏,從而使其言行符合神的旨意。澳門的基督教所崇尚的末日審判便是這樣一種典型的說教。據宗教信徒們所稱:耶穌基督將於世界末日再次降臨,人的肉身將於世界末日復活,並接受基督的審判,其結果是善人得享永福,而惡人則將要永遠受苦。澳門的基督徒們信奉這種說教的由來已經很久,明朝末年的吳漁山在一首詩中就曾寫道:“萬罪從來不足憐,經言惡表判尤嚴。奔馳獄路心如醉,何日頭回向九天。”此詩便是以悲天憫人的筆調,慨嘆那些作惡者將受末日的審判,墮入萬劫不復的地獄;除非改邪歸正,信奉天主,才能獲得重生。
(2)天堂地獄之說。所謂天堂地獄之說,則是伴隨著末日審判而來的又一種說教。這種說教認為,一個人生前如果不去信奉天主教,昭事天主,那么死後必定要受到地獄烈火的煎熬。而人世間的功名利祿,有如雪泥鴻爪,祇可存在於一時之間;人生勞碌一世,到頭來軀體祇能化作馬蹄下的輕塵,皆不能持久。因而,人們必須向“萬有真原”的天主教義中去尋找到達天堂獲得永生的途徑。這種天堂地獄之說也與末日審判之說一樣,在澳門地區淵遠流長,明末吳漁山在一首題為《誦聖會源流》(其六)中就曾寫道:“性理由來與道觀,親詩吟罷一凝神。死前誰信天鄉樂,了後方驚獄火真。浮世功名鴻爪雪,勞生驅彀馬蹄塵。流光况復催人急,擬向真原細問津。”
天主教會多年來致力人才培育,教區屬下有聖若瑟教區中學、氹仔聖善小學、聖保祿中學、聖玫瑰學校等常規學校,並有聖若瑟修院、庇護十世音樂學院等培養專材的教育機構。加上各修會辦校,其中包括幼稚園、小學、中學等,供四萬名學生就讀。
教區最大的社會福利服務機構為澳門明愛中心,其次是天主教福利會。此外,有十五個包括老人院、寄宿院舍、醫療所、社區服務等機構。近年,教會致力拓展家務助理服務、善終服務、露宿者中心等。
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至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夕,天主教在澳門舉行一年一度的極其隆重的首次領聖禮儀式,儀式於每年的十二月份的第一個星期天舉行。每個教區中初次領聖旨的兒童都聚集在教堂,按規定,男孩們身穿黑色或白色衣服,胳膊上都須佩帶一個花結;女孩們穿白色連衣裙和戴面罩。
天主教的活動,除了往常性的彌撒外,以一年一度的大耶穌出遊和花地瑪聖母出巡最浩浩蕩蕩,蔚為壯觀,為這個東方的旅遊城市平添了神秘而迷人的色彩。
並稱基督教三大派別。而基督教傳入中國共有三次。第一次是唐貞觀九年(六三五)由基督教聶斯
脫里派(Nestorianos)主教、叙利亞人阿羅本(Olopen)傳入,唐人稱為景教,至武宗會昌五年(八四
五)便銷聲匿蹟了。第二次是元朝至元三十一年(一二九四),由羅馬教廷方濟各會修士約翰·孟特
·高維諾(Giovanni de Montecorvino)傳入中國,並在北京、泉州等地設立了教堂;當時蒙古人稱之
為“也里可溫教”(Arcoum),到至正二十八年(一三六八)元亡而再次消失。第三次是明朝嘉靖年
間,天主教耶穌會來澳門傳教,並以澳門為基地,向內地傳播。這次天主教在澳門以至內地的傳
播,時間長,範圍廣,影響深。
自從嘉靖三十二年(一五五三)葡萄牙人進入和租居澳門之後,隨著澳門—果阿—里斯本貿易
航線的開通和東西方貿易的發展,耶穌會(Sociedade de Jesus)會士紛紛隨商船來澳門傳播天主教。
嘉靖三十四年(一五五五)左右,耶穌會士公匝勒斯(Gregorio Gonzales)來廣州傳教,被廣東政府視為“奸隙”抓起來,成為“廣東葡囚”。第二年獲釋後到澳門傳教。嘉靖四十一年(一五六二)七月在日本養老的神父巴爾達·撒加高(Baleasar Sarogo)、狄野高·貝勒拉(Diego Pereira)、方濟各·貝勒兹(Francisco Perez)、代宰位(Emanuel Teixeira)和平托(F·Andre Pinto)等人,相繼來到澳門傳教,並得廣東政府允准,在今聖安多尼教堂(俗稱花王廟)附近用稻草建築一間名曰天主之母堂的小教堂,開展傳教活動。至嘉靖四十二年(一五六三),澳門已有八名耶穌會士進行傳教,教友約六百人。有鑒於澳門傳教業已開展,教宗庇護五世(Pedro Ⅴ)即於嘉靖四十五年(一五六六)任命卡內羅(Melchior Carneiro)為澳門主教,並於隆慶二年(一五六八)五月抵澳門供職。
卡內羅到澳門任職後,曾兩次到廣州向廣東政府請求入廣州建立會所傳教,未得批准。他旋回澳門,於隆慶三年(一五六九)建立仁慈堂(Santa Casa da Misericordia),辣匝祿痳瘋院(Hospital deS.Lazaro)和拉法醫院(Hospital de S. Rafael),用收留棄嬰孤兒替人治病為手段,號召和吸引澳門華人居民信仰天主教;同時,在澳門建立第一個正式教堂望德堂(Igreja de S.Lazaro)進行傳教活動。
澳門從此成為天主教在遠東的駐地。
一五七六年一月二十三日,羅馬教皇頒布諭旨,成立澳門教區,任命耶穌會教士卡內羅為主教,負責遠東地區的傳教事務。
一五七八年,范禮安(Alexandre Valignani)神父抵澳,任印度日本中華教務巡閱使。一五七九年羅明堅(Michele Ruggieri)神父抵澳,開始學習中文。一五七九年,方濟各會士到澳門建天神之后聖母會院於現存嘉思欄兵房址。一五八二年,利瑪竇(Mateu Ricci)司鐸及巴範濟(Francios Passio)司鐸等奉范禮安之召前來澳門。利瑪竇學習中文,次年隨羅明堅至廣東肇慶傳教,曾一度被逐回澳門,後決定以學術、文化為招攬人心的手段,從此奠定了天主教在中國傳教之基礎,也為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開展邁出了最重要的第一步。
其后,天主教會陸續在澳門興建教堂,規模越來越大,氣派越來越宏偉。其中著名的計有:聖保祿教堂(一五六二年)、聖母望德堂(一五六九年)、聖老楞佐堂(一五七五年)、聖方濟各堂(一五八○年)、聖奧斯定堂(一五八四年)、聖多安尼堂(一六○八年)、聖嘉勒修院教堂(一六三四年)等等,其中,以望德堂、、風順堂和聖多安尼堂最著名,合稱澳門三大古教堂。隨著教堂的興建,澳門居民信天主教者日衆,到十六世紀八十年代,澳門天主教徒已“盈萬人” ,到明末崇禎十七年,更多達四萬人之衆。每逢清明節前後的復活節和冬至前後的聖誕節,大批中國信徒從廣東的南海、番禺、順德、東莞、新會、香山等地到澳門的“唐人廟”持齋禮拜,成為一時盛典。
這一時期,澳門不但成為天主教在華策源地,而且成為天主教在整個遠東區的重鎮和橋頭堡。
不過,到了清朝康、雍、乾時期,大批中國信徒因與西方人接觸較多,“語言習慣漸化為夷” ,引起清政府的恐慌。十八世紀初的“禮儀之爭”引發了康熙的排教政策。一七二四年,雍正皇帝下令禁止天主教在中國各地的傳教活動,並將全部天主教徒驅逐至澳門。一七四六年,清政府下令查封澳門的“唐人廟” ,禁止中國人信天主教,天主教在中國的活動開始盛極而衰。
一七五八年葡萄牙國王被刺客行刺受傷,有人指控此事與耶穌會教士有關,首相即下令逮捕全國耶穌會教士。一七六二年七月五日,有關命令到達澳門,澳督即派兵查封聖保祿教堂和聖若瑟教堂,自此,天主教會在澳門和遠東的活動逐漸衰落。
踏入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天主教在澳門似乎有復興的蹟象。據统計,從一九六○至一九九○年的三十年間,天主教信徒的數目平均每年的增長率達到15%,年齡結構亦從過往的老年人轉向以年輕人佔大多數。根據教區统計資料,一九九五年本地天主教徒達二點二萬多人。一九九七年接受洗禮入教的三百九十四人中,一百八十名屬中國籍,一百四十名屬萄國籍,七十四名屬外國籍。不過,與教徒趨年輕化相反,天主教的神職人員則趨老年化,直接局限了教區的發展。目前,天主教在澳門共有神父八十三名、修士十三名、修女一百七十三名,總數不過二百六十九人。
澳門天主教的主要說教有兩個:
(1)末日審判說。澳門的基督教與正宗的基督教在主要信條方面源出一轍,長期以來宣傳神對人在道德和行為上的監控與審判,以造成信徒們對神靈的敬畏,從而使其言行符合神的旨意。澳門的基督教所崇尚的末日審判便是這樣一種典型的說教。據宗教信徒們所稱:耶穌基督將於世界末日再次降臨,人的肉身將於世界末日復活,並接受基督的審判,其結果是善人得享永福,而惡人則將要永遠受苦。澳門的基督徒們信奉這種說教的由來已經很久,明朝末年的吳漁山在一首詩中就曾寫道:“萬罪從來不足憐,經言惡表判尤嚴。奔馳獄路心如醉,何日頭回向九天。”此詩便是以悲天憫人的筆調,慨嘆那些作惡者將受末日的審判,墮入萬劫不復的地獄;除非改邪歸正,信奉天主,才能獲得重生。
(2)天堂地獄之說。所謂天堂地獄之說,則是伴隨著末日審判而來的又一種說教。這種說教認為,一個人生前如果不去信奉天主教,昭事天主,那么死後必定要受到地獄烈火的煎熬。而人世間的功名利祿,有如雪泥鴻爪,祇可存在於一時之間;人生勞碌一世,到頭來軀體祇能化作馬蹄下的輕塵,皆不能持久。因而,人們必須向“萬有真原”的天主教義中去尋找到達天堂獲得永生的途徑。這種天堂地獄之說也與末日審判之說一樣,在澳門地區淵遠流長,明末吳漁山在一首題為《誦聖會源流》(其六)中就曾寫道:“性理由來與道觀,親詩吟罷一凝神。死前誰信天鄉樂,了後方驚獄火真。浮世功名鴻爪雪,勞生驅彀馬蹄塵。流光况復催人急,擬向真原細問津。”
天主教會多年來致力人才培育,教區屬下有聖若瑟教區中學、氹仔聖善小學、聖保祿中學、聖玫瑰學校等常規學校,並有聖若瑟修院、庇護十世音樂學院等培養專材的教育機構。加上各修會辦校,其中包括幼稚園、小學、中學等,供四萬名學生就讀。
教區最大的社會福利服務機構為澳門明愛中心,其次是天主教福利會。此外,有十五個包括老人院、寄宿院舍、醫療所、社區服務等機構。近年,教會致力拓展家務助理服務、善終服務、露宿者中心等。
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至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夕,天主教在澳門舉行一年一度的極其隆重的首次領聖禮儀式,儀式於每年的十二月份的第一個星期天舉行。每個教區中初次領聖旨的兒童都聚集在教堂,按規定,男孩們身穿黑色或白色衣服,胳膊上都須佩帶一個花結;女孩們穿白色連衣裙和戴面罩。
天主教的活動,除了往常性的彌撒外,以一年一度的大耶穌出遊和花地瑪聖母出巡最浩浩蕩蕩,蔚為壯觀,為這個東方的旅遊城市平添了神秘而迷人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