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容修饰
渔民本身并没有一套甚么特别标记的服饰,他们都是随着社会需要、工作需要而穿着,粗衣麻布便是他们最常用的布料。祇有在节日或在一些喜庆的日子裏,才穿得鲜艳一点,服饰的花款也是跟随着潮流而变更。开埠后,男的由穿唐装衫裤到今日的西装礼服;女的由大襟花边到现代流行的白色婚纱,可说是与时俱进了。
平日由于工作关係,他们的服饰以实用为主。昔日在炎夏时,男的多数穿着一条及膝的宽阔长裤,上身穿着一件胸前对开扣钮的无领、无袖背心,又或是乾脆裸露上身,头戴一顶圆形的竹笠;女的多数身穿无领短袖大襟衫,宽阔的长裤,方便蹲着工作,头上也戴一顶圆顶竹笠。虽然男女都戴竹笠,但仍有少许分别:女方戴的竹笠靠帽脚边缘地方,用一条幼细有颜色的绳子綑绕一週,男的竹笠则没有。这除了是装饰外,还有其实际用途的:由于竹笠的编织尺寸一般不适合妇女的头型,而头顶烈日确很需要戴帽的,可是海面的风浪又大,容易吹走竹笠,故此她们便用绳子把竹笠固定卡在自己的下颔,这样便可遮阳挡雨,方便工作了。此外男人会在腰间束上一条阔边布腰带,这是因为男渔民的工作很多是划船棹桨,弯腰搬动重物,故此腰部容易受伤,绑了腰带便可减少受伤的机会;这条有保护性的腰带也就成了渔民的衣着特色之一。
至于小孩子的衣着,并没有特别的式样。祇是渔民的儿女众多,父母若忙着工作,往往会疏于照顾子女,为免生意外,通常会在小孩身上绑上一个七八寸高的木葫芦;一些年幼的儿童更须以一条不太长的绳索绑着身体,另一头繫在船中央坚固的地方,不给他们走近船边。万一有儿童不慎跌了下海,虽然那个葫芦不是一个救生工具,但可起到一个浮标的作用,作为给人打捞的指引。这种木葫芦现在已很少见,原因之一、现代渔民的年幼子女已经不用出海了,致令需求大减;其二、大多已用塑料製品代替了。
男渔民的髮式自辛亥革命后,已改蓄髮为仅及耳的短髮,后来也跟随潮流趋势时长时短。女渔民很多都锺情于留长髮,有的留髮甚至长及膝盖,已婚的平时会把头髮往脑后打转成蟠龙髻,然后搽上髮油(一种用刨花木浸製的香油),有些怕弄散了头髮的,甚至套上一个髮网,远远望去,像是脑后挂上了一面发亮的黑色小盾牌似的;未婚的多会把头髮当中平分扎起两条小辫,或把头髮集中在脑后束成一扎,结成马尾形状,梳起了的髮型会保持多日不变的;有的为赶时髦才会到理髮店去烫髮。近年来时兴的彩色染髮,有些男女渔民也有仿傚。女渔民清洗头髮的日子,是要讲究择上一个吉利的日子才动手的,她们相信不如此的话,便会惹来头风头痛之类的毛病;不过现在很多女渔民也懂得清洁卫生的重要性,所以也不再理会旧习惯了。
往日的渔民妇女不论已婚或是未婚的,都很注重面部修饰,每隔若干时日,便会绞面毛一次。祇用一根缝衣线,双手将线打成一个交叉形状,压在脸上来回抽动,便可把脸上的汗毛拔出来了,她们称之为“捋面”(“捋”粤音“劣”)。当然这是有点痛的,但基于爱美是女人的天性,因此她们总会忍受。在动手前,先在接受者面上搽上一些滑粉,然后,施行者手拿着一根约来回拉压,这便可把面毛拔清。由于事先已在脸上敷上了七姐粉(一种滑粉),所以减少了很多磨擦带来的痛楚。她们美容之后,脸上容光焕发,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项工作有时是两三个妇女互相帮助来做的,也有的上岸光顾一些街头摆档的“美容师”(亦即扳面婆)。她们之不用剃刀,是因为会把面部的毛孔剃粗了不好看。至于男人则不会这样做,鬍鬚长了,便会用剃刀刮乾净个别则在有空时,喜欢不停地用两枚硬币把鬍鬚拔出来,甚至拔到流血,但他们好像若无其事,还是一派悠然自得的神态。
渔民由于从小习惯了蹲着、盘膝或坐着的生活方式,长期下来,腿部的生长便有内弯现象出现,长大后更无法矫正,故此他们走路的姿态便有异于常人。以前的渔民无论甚么时候都不穿鞋子:在船上赤脚工作,在岸上逛街也是赤足;故此他们的身份很容易给人辨认出来的。
平日由于工作关係,他们的服饰以实用为主。昔日在炎夏时,男的多数穿着一条及膝的宽阔长裤,上身穿着一件胸前对开扣钮的无领、无袖背心,又或是乾脆裸露上身,头戴一顶圆形的竹笠;女的多数身穿无领短袖大襟衫,宽阔的长裤,方便蹲着工作,头上也戴一顶圆顶竹笠。虽然男女都戴竹笠,但仍有少许分别:女方戴的竹笠靠帽脚边缘地方,用一条幼细有颜色的绳子綑绕一週,男的竹笠则没有。这除了是装饰外,还有其实际用途的:由于竹笠的编织尺寸一般不适合妇女的头型,而头顶烈日确很需要戴帽的,可是海面的风浪又大,容易吹走竹笠,故此她们便用绳子把竹笠固定卡在自己的下颔,这样便可遮阳挡雨,方便工作了。此外男人会在腰间束上一条阔边布腰带,这是因为男渔民的工作很多是划船棹桨,弯腰搬动重物,故此腰部容易受伤,绑了腰带便可减少受伤的机会;这条有保护性的腰带也就成了渔民的衣着特色之一。
至于小孩子的衣着,并没有特别的式样。祇是渔民的儿女众多,父母若忙着工作,往往会疏于照顾子女,为免生意外,通常会在小孩身上绑上一个七八寸高的木葫芦;一些年幼的儿童更须以一条不太长的绳索绑着身体,另一头繫在船中央坚固的地方,不给他们走近船边。万一有儿童不慎跌了下海,虽然那个葫芦不是一个救生工具,但可起到一个浮标的作用,作为给人打捞的指引。这种木葫芦现在已很少见,原因之一、现代渔民的年幼子女已经不用出海了,致令需求大减;其二、大多已用塑料製品代替了。
男渔民的髮式自辛亥革命后,已改蓄髮为仅及耳的短髮,后来也跟随潮流趋势时长时短。女渔民很多都锺情于留长髮,有的留髮甚至长及膝盖,已婚的平时会把头髮往脑后打转成蟠龙髻,然后搽上髮油(一种用刨花木浸製的香油),有些怕弄散了头髮的,甚至套上一个髮网,远远望去,像是脑后挂上了一面发亮的黑色小盾牌似的;未婚的多会把头髮当中平分扎起两条小辫,或把头髮集中在脑后束成一扎,结成马尾形状,梳起了的髮型会保持多日不变的;有的为赶时髦才会到理髮店去烫髮。近年来时兴的彩色染髮,有些男女渔民也有仿傚。女渔民清洗头髮的日子,是要讲究择上一个吉利的日子才动手的,她们相信不如此的话,便会惹来头风头痛之类的毛病;不过现在很多女渔民也懂得清洁卫生的重要性,所以也不再理会旧习惯了。
往日的渔民妇女不论已婚或是未婚的,都很注重面部修饰,每隔若干时日,便会绞面毛一次。祇用一根缝衣线,双手将线打成一个交叉形状,压在脸上来回抽动,便可把脸上的汗毛拔出来了,她们称之为“捋面”(“捋”粤音“劣”)。当然这是有点痛的,但基于爱美是女人的天性,因此她们总会忍受。在动手前,先在接受者面上搽上一些滑粉,然后,施行者手拿着一根约来回拉压,这便可把面毛拔清。由于事先已在脸上敷上了七姐粉(一种滑粉),所以减少了很多磨擦带来的痛楚。她们美容之后,脸上容光焕发,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项工作有时是两三个妇女互相帮助来做的,也有的上岸光顾一些街头摆档的“美容师”(亦即扳面婆)。她们之不用剃刀,是因为会把面部的毛孔剃粗了不好看。至于男人则不会这样做,鬍鬚长了,便会用剃刀刮乾净个别则在有空时,喜欢不停地用两枚硬币把鬍鬚拔出来,甚至拔到流血,但他们好像若无其事,还是一派悠然自得的神态。
渔民由于从小习惯了蹲着、盘膝或坐着的生活方式,长期下来,腿部的生长便有内弯现象出现,长大后更无法矫正,故此他们走路的姿态便有异于常人。以前的渔民无论甚么时候都不穿鞋子:在船上赤脚工作,在岸上逛街也是赤足;故此他们的身份很容易给人辨认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