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约伯的天平上》
《在约伯的天平上》
又称之为“灵魂中漫游”。俄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列夫·舍斯托夫著。中文本根据Tous droits reserves,paris 1929年译出,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出版,编入现代西方学术文库。全书分3部分,共33万余字。
该书通过对西方古今思想家、文学家的思想的独特考察(作者称为在这些哲学家和文学家的灵魂中谩游),展示了西方文化精神的两大核心要素——理论与宗教之间的冲突和不可调和的斗争,从而展示了西方文化精神的两大来源——希腊哲学和圣经哲学之间的关系。本书第1部分“死的启示”有2章(战胜自明和最后审判时刻),主要论述生与死的问题。作者引用欧里庇得斯的话:或许谁都知道:生就是死,死就是生。柏拉图讲:真正爱好哲学的人,无不追求着死和死亡,这很可能不为他人所理解。他认为,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具有双重视力(天然的视力和非天然的视力)的人。对他来说,当他面临死亡之时,充满生的希望;当他有真正的、充裕的、富有内容的、自觉的生活时,却感到失去自由,毋宁说是死。喜悦并不抵销也不排除恐怖。第2部分“敢想敢为和俯首听命”是本书的重点,有52章占全书大部分。这部分文体像作者的随笔,短小精悍,字字珠玑,作者论述了他对哲学与科学的理论,认为哲学家每个人都按自己方式打开混乱不清的形而上学问题的无法解开的结。无论是说哲学是科学,还是说科学是哲学,都是侈谈或无法证明哲学家的诚意。他列举了众多哲学史上的实例来说明上述观点。他认为科学是有规律性的知识,不是对单个事实的记述。对于哲学要从哲学史的角度来考察,要用历史的观点来评价某一时代的哲学家。关于哲学真理和神学真理,即双重真理问题,他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办法看似有理,实际上是折衷主义的。第3部分“关于历史哲学”主要是表述了作者的伦理学观念,他从斯宾诺莎的数学科学和哲学的调合论谈起,认为两者不可调合,真理的哲学和好的哲学是一码子事。伦理学是一种尚未论证的行为的可能性的学说。人应遵从道德规律。只有在这种条件下,人的社会存在才是可能的。而且,道德同认识论是联系在一起,两者不可分割的。本书在论述上采用了形而上学的批评的方法,文笔生动,有浓郁的文学色彩和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