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灭》
《毁灭》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苏联作家法捷耶夫(1901—1956)的长篇小说。1919年夏秋之间,远东地区莱奋生领导的一支150人的游击队,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退入森林,不久又陷入困境,仍顽强战斗,最后只剩下19人。但是,他们完成了“保存战斗单位,作为将来的核心”的任务,突破敌人重围后,投入新的战斗。
这部小说以苏联国内战争时期激烈的斗争生活为背景,通过描写一支小小的游击队的战斗经历,揭示出这样的主题:在国内战争中进行人材的精选,在革命的途程中进行人的最大的改造。游击队员来自矿工、农民、牧民、知识分子等阶层,大多要求革命,但又沾染了旧的习气。游击队队长、共产党员莱奋生的形象体现了布尔什维克党在国内战争中的领导作用和对人们思想的影响。他也有弱点,但他勇于自我改造,具有共产主义的意识和忠于革命、热爱人民、信念坚定、原则性强等的优秀品质,在游击队员中做了大量的思想教育工作,促使这支队伍成长为具有高度觉悟的战斗集体。小说还描写了劳动者莫罗兹卡等人在斗争中的成长,以及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密契克灵魂空虚、意志薄弱、傲视工农、与革命格格不入而沦为叛徒和被淘汰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作品不仅把这个人物作为叛徒来写,而且揭露他那把“我”视为高于一切的极端个人主义的本质。
这部小说把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描写得十分真实、深刻,鲁迅曾肯定小说对于游击队“渐濒危境时候的描写”,认为“当革命进行时,这种情形是要有的,因为倘若一切都四平八稳,势如破竹,便无所谓革命,无所谓战斗。……革命有血,有污秽,但有婴孩。这‘溃灭’正是新生之前的一滴血,是实际战斗者献给现代人们的大教训。……所以只要有新生的婴孩,‘溃灭’便是‘新生’的一部分”,由于是在革命的发展中描写现实,所以充满着乐观主义的精神。小说并不以描写战争为其着眼点,而是着力于人物性格的刻画、内心世界变化的描述,借此突出革命斗争中人材精选、人的巨大改造的思想。还运用对比手法,把密契克放在与莱奋生以及莫罗兹卡等人的对照之中,使其性格更为鲜明清晰。这部长篇小说受到好评,高尔基认为它提供了国内战争的广阔的、真实的画面,鲁迅则把这部作品誉为“纪念碑的小说”和“新文学中的一个大炬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