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托邦》
《乌托邦》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英国作家莫尔(1478—1535)的幻想小说,原名“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用拉丁文写成。这一对话式的幻想小说分为两部分,借葡萄牙航海家希斯拉德之口,发表作者的社会批评与政治理想。“希斯拉德”是希腊语,意指“莫须有的人”。作者为了应付检查,把他自己的许多观感通过希斯拉德讲出来,并把自己装扮成“抗辩人”,与希斯拉德争辩,第一部分的基本内容,是关于莫尔时代欧洲各国社会政治制度的谈话。希斯拉德严厉谴责君主制度对外疯狂侵略,对内酷刑苛政。国王们为了巩固和扩张自己的权势,总是宁愿花费很多时间研究战争方法,而不肯稍微考虑促进和平的途径。他们尽力用种种残暴卑劣的手段夺得“新的王国”,采用残酷的律法虐待人民。希斯拉德还明白指出,国王们不顾善良臣民的幸福,恣意进行无情的剥削。他们不听别人的劝谏,却非常欣赏祸国殃民的谋臣的阿谀奉承。他们还放纵“数目庞大的贵族”过寄生生活。希斯拉德说他在英国住过几个月,了解那儿的情况。英国就有大批贵族“象公蜂一样,一事不作,靠别人的劳动养活自己”,这些人对那些耕种他们田地的佃农,重重剥削,敲骨吸髓。他向英国的主教长指出,英国出现了“羊吃人”的惨事:那些“贵族豪绅,乃至主教圣人之流”,贪婪凶狠,把农民从耕地赶走,圈地养羊;农民被迫“和他们居住的乡园分手”,到处流浪,或者沦为盗贼,受绞刑处分,或者做了乞丐,被关进监狱。第二部分的基本内容,是关于“幸福之岛”即“乌托邦”的“大同盛世”的谈话。希斯拉德说他在“乌托邦”岛上见到了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并将这种生活方式和现在的社会制度作比较。这里没有私有制度,实行生产的公有与消费品的公有。土地是公共财产,属于全体居民。所有居民都把劳动当作首要任务,充分发挥耕地的作用和手工业的威力,使城乡无比富饶。这里没有金钱流通,大家“共同生活饮食”,人人“按需分配”,不担心别人取得过多,也不追求所需之外的东西。乌托邦的公民一律平等,一切官员都由公民选举,任何人不得长期当官,不得任意发号施令。各级官员和普通公民一样,必须服从最高的社会利益。按照希斯拉德的说法,乌托邦也有奴隶,不过这些奴隶是违法的罪犯,或自愿移居到这儿来的外国人,他们的生活比欧洲国家的自由人的生活还好。
莫尔的《乌托邦》猛烈地抨击了欧洲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残酷性,并在描写君主制度下种种社会弊病时,一针见血地指出;私有制统治是一切灾难的总根源。它认为一切局部性的改革都无济于事,只有建立“乌托邦”式公有制,才能给人类带来最大的幸福。莫尔不仅描写乌托邦实现了共产主义制度,而且予以理性的论证。这里实施民主制,没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现象,也没有暴政、战争、宗教狂热,实现了男女平权,城乡对立消失,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不过,由于时代的局限,莫尔的理想社会完全是空想的,所谓乌托邦的“民主制”,实际上是宗法社会家长式的。作为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小说”。《乌托邦》在艺术形式上也是别开生面的。形象的描绘,生动的对话,含蓄的讽喻,结合得很自然,给人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