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号屠场》
《五号屠场》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美国作家冯尼古特(1922—)的成名小说。主要叙述主人公毕利在二次大战前后的生活经历。毕利出生于一理发师之家。中学毕业后就上了一所验光专科学校,不久应征入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服役。还没来得及参加一场真正的冲杀就为德军所俘,被运往德国德累斯顿城的一个名叫“五号屠场”的集中营。毕利在途中历尽千辛万苦,目睹德国法西斯的暴行。1945年2月,毕利目击了“欧洲有史以来最大的屠杀”。具有千年历史文化的古城德累斯顿遭盟军轰炸,全城顿时化为灰烬,死伤无数,毕利死里逃生。战后毕利通过俘虏交换被运回美国,重新进入验光学校。毕业后以配镜为业,逐渐发迹,生活美满。后来在一次空难中毕利虽又一次幸免于死,却因此得了精神分裂症。1967年,毕利自称被来自541大众星的飞碟绑架。回来后变得更加精神恍惚,神经错乱,常常在报纸,电台等场合发表奇谈怪论,大谈他在大众星上的生活经历和感受。
作品通过对毕利在二次大战前后惨痛经历的描写,反映了战争给人类造成的创伤和人们强烈的反战情绪。主人公毕利是个荒唐可笑而又玩世不恭的人物。战前是个不谙世事的毛孩子,被比喻为中世纪“儿童十字军”的一员;战后却成了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在现实和梦幻之中,奔驰于过去、现在和将来之间。但是,他虽然满口胡言乱语,其中却有启示录式的警言和预见;虽然他外表荒唐离奇,意识却十分清醒。他说他曾被外星飞碟绑架,是为了能站在宇宙的高度,以超然的态度抨击人类发动战争自相残杀的“疯狂、荒谬和无理”。
毕利的形象是二次大战前后美国一代人的形象,他的悲剧是整个美国的悲剧,整个人类的悲剧。作者对毕利这一人物的描写,强烈地讽刺了当时美国政府提出的所谓参战光荣、神圣和正义。当然,作品中还有另外一幅重要的讽刺画就是不设防城德累斯顿的毁灭。无辜的文化名城遭到“摧毁”,成千上万的人更是在这万恶的战争中“夭折”。作品通过毕利对战争问题的探讨,得出了和平难以长久,战争不可避免的结论。那么,“怎么能在地球上和平生活呢”?作品告诉人们,“不要理睬那可怕的时刻,而集中去注意那美好的时光”。
《五号屠场》充满怪诞的人物,不乏荒唐的笑话,更有苦涩的幽暗,这些正是“黑色幽默作品的显著特征——幽默中包含阴暗的东西,绝望中发出苦涩的大笑”。作品主人公荒唐可笑可又意识清醒、超然地观察人类,这就是文学写作上的用“精神分裂手法”的人物塑造。与这一技巧密切配合的是“时间旅行法”。由于毕利处于精神分裂状态,意识在时间上就可以来回跳跃,空间可随之更改。“毕利挣脱了时间的羁绊。他就寝的时候是个衰老的鳏夫,醒来时却在举行婚礼”。上面两种写作技巧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作品的独特风格。它克服了传统小说情节发展缓慢的缺点,使小说能像电影镜头那样迅速变换场景从而增强了表现力。这种崭新的创作手法在文学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