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科波菲尔》

2020-03-07 可可诗词网-外国文学名著 https://www.kekeshici.com

《大卫·科波菲尔》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英国作家狄更斯(1812—1870)的长篇代表作之一。大卫·科波菲尔是个遗腹子,幼年时其母受骗再嫁。大卫寄养辟果提家,与辟果提的侄子女爱弥丽和海穆友爱相处。后来,其母不堪后夫的虐待,郁郁死去;10岁的大卫被继父送去当童工,寄住密考伯先生家。深感寂寞痛苦的大卫从公司出逃,历经艰辛,投靠姨婆贝西小姐。姨婆送他上学。大卫与威克菲尔律师的女儿艾妮斯结下深厚友谊。中学毕业后,大卫外出旅行,途遇童年同学斯提福兹;结伴造访辟果提家。斯提福兹诱拐爱弥丽私奔外国。大卫回伦敦后在斯本罗律师事务所当见习生,后与斯本罗的女儿朵拉相爱成婚。威克菲尔律师因受手下书记员希普的欺骗而陷入困境,贝西小姐亦因希普的阴谋而破产。大卫因巧遇密考伯得悉希普罪行内幕,予以揭露,使威克菲尔和贝西小姐收回各自的财产。希普旧性不改,继续行骗作案,终于败露入狱。与此同时,辟果提多年奔波,找回了已沦落街头的爱弥丽,决定带她去澳大利亚开始新的生活。出发前夕,在一次海难事故中,海穆为救人献身,斯提福兹正巧也死于此次海难。大卫经过艰苦努力成了著名作家,朵拉却不幸病逝。大卫满怀悲痛出国旅行。艾妮斯始终和他保持联系,她的关怀和信任帮助大卫度过了一次次精神危机。三年后,大卫回到英国,向她倾诉衷肠,结成美满姻缘。

小说的许多情节以狄更斯亲身经历作素材,带有明显的自传性。作品以广阔的画面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前半叶英国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嘲讽和抨击了腐败的学校教育,野蛮的童工制度,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许多丑行和罪恶,特别是金钱势力对人性、家庭和婚姻关系所造成的严重的腐蚀与破坏作用。同时也宣扬了作家的道德理想,即:人人都要从善,要正直、勤劳、充满爱心;正直的人只要不懈地努力,终会得到报偿,获得幸福。今天看来,在阶级对立的社会里,这只不过是作家的一种善良而脱离实际的幻想。大卫的形象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作家的人生观。他从小备尝人生辛酸,纯洁的心灵屡遭伤害;但却在逆境中始终保持真诚、善良的品德,热心助人,珍视友谊和爱情。他憎恨邪恶,憎恶损人利己的行为。孩提时代他就反抗继父的野蛮体罚,成人后他又勇敢地揭发希普的罪行。他痛恨虚伪、卑劣和安逸怠惰,始终保持百折不挠、奋发向上的精神。成功了,他也不甘于享乐和碌碌无为。他的为人准则是: “永远不要在任何事上卑劣;永远不要作假;永远不要残忍。” “不拘做什么,总是全心去做;不拘献身什么,总是完完全全地献上,在大事和小事上,总是一贯认真。”在大卫身上,寄托着作家的人生理想,它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损人利己、尔虞我诈、腐化堕落的丑恶现象是一个有力的批判和否定。

小说在艺术上的突出成就是十分成功地运用了第一人称的写法。作家巧妙地处理了这种写法常会碰到的困难,即主人公必须对发生的每件事都得亲自耳闻目睹;他把一切并非显然发生在叙述者身上的事都严格排斥,在写大卫的成长的同时,把斯提福兹和爱弥丽、希普和密考伯间的等等次要情节非常协调自然地编织到一起,使全书巧妙地形成一个整体。作品情节安排之妥贴,结构之严整,以至狄更斯本人后来试图抽出书中的某一组人物和故事来加以叙述都不可能。这同作家早期作品中常见的结构松散现象成了鲜明对比。小说的另一成就是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各具特色。作品经常反复强调和多次重复某个人物的同一句话或同一个动作,使之成为这个人物特有的标记,给读者留下无法忘怀的印象。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