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

2025-01-23 可可诗词网-中学生古文名篇 https://www.kekeshici.com

[原 文]

余幼时即嗜①学。家贫,无从②致③书以观,每④假⑤借于⑥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⑦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⑧。录毕,走⑨送之,不敢稍逾约⑩。以是(11)人多以(12)书假余,余因(13)得(14)遍观群书。既(15)加冠(16),益(17)慕圣贤之道(18)。又患无硕师(19)名人与(20)游(21),尝趋(22百)里外从(23)乡(24)之先达(25)执经(26)叩(27)问。先达德隆望尊(28),门人弟子(29)填(30)其室,未尝稍降辞色(31)。余立侍左右(32),援疑质理(33),俯身倾耳(34)以(35)请;或(36)遇其叱咄(37),色愈(38)恭,礼愈至(39),不敢出一言(40)以复(41);俟(42)其欣悦,则又请焉(43)。故余虽愚,卒(44)获有所闻(45)。当余之从师(46)也,负箧(47)曳屣(48),行深山巨谷中,穷冬(49)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50)而不知(51);至舍(52),四支(53)僵劲(54)不能动,媵人(55)持汤沃灌(56),以衾拥覆(57),久而(58)乃和。寓逆旅主人(59),日再食(60),无鲜肥(61)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62)绮绣,戴朱缨(63)宝饰之帽,腰(64)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65),烨然(66)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67)处其间,略无(68)慕艳(69)意。以中(70)有足(71)乐者,不知口体之奉(72)不若人也。盖(73)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74)学于太学(75),县官(76)日有廪稍(77)之供,父母岁有裘(78)葛(79)之遗(80),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81),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82)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83)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84)人而后见也。其(85)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86),非天质之卑(87),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88)在太学已二年,流辈(89)甚称其贤(90)。余朝京师(91),生以乡人子(92)谒(93)余。撰(94)长书以为贽(95),辞甚畅达。与之论辨(96),言和而色夷(97)。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98)也,余故(99)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注 释]

①嗜:酷爱。②无从:没办法。③致:获得,这里指买到。④每:常。⑤假:借。⑥于:从。⑦以:而,连接状语和动词。⑧弗之怠:即“弗怠之”,否定句中宾语如果是代词,应置于动词之前。⑨走:跑,这里指赶快去。⑩逾约:超过约定(的限期)。逾,超越。(11)以是:因此。(12)以:将,把。(13)因:于是。(14)得:能。(15)既:已经,……以后。(16)加冠(guān):古时男子到二十岁时行冠(guàn)礼,戴上成年人的帽子,表示成年。(17)益:更。(18)圣贤之道:指儒家学说。(19)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硕,大。(20)与:亲附。(21)游:交往。(22)趋:赶到。(23)从:介词,向。(24)乡:本乡,当地。(25)先达:学术界有名望的前辈。这里指元朝末年的古文家如浦江的柳贯、义乌的黄滑等人。(26)经:经书。(27)叩:问询。(28)德隆望尊:德高望重。隆、尊,高。望,声望。(29)门人弟子:门人、弟子:都是学生的别名。(30)填:充塞,塞满。(31)降辞色:即“使辞色降”让声调和脸色变得温和些。降,使动词,使……缓和。色,脸色,表情。(32)余立侍左右:“余立侍于左右”的省略。(33)援疑质理:提出疑点,询问道理。援,引。质:询。(34)俯身倾耳:弯下腰,侧着头(尊敬而又专心的样子)。耳,借指头部,以部分代全体。(35)以:连词,连接状语和动词。(36)或:有时。(37)叱咄(cì duó):训斥.呵责。(38)愈:更加。(39)至:周到。(40一)言:一句话。(41)复:回答,这里指顶嘴。(42)俟(sì):等待。(42)请焉:向他请教。焉,于之。于,向。之,他。(44)卒:终于。(45)所闻:听到的道理,教益。(46)余之从师:这里的“之”取消了“余从师”的独立性,使它成为介词“当”的宾语。从,跟随。(47)箧(qiè):小箱子,这里指书箱。(48)曳屣(yè xǐ):趿拉着鞋子。(49)穷冬:严冬。(50)皲(jūn)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裂开。(51)不知:麻木,失去知觉。(52)舍:这里指学舍、书馆。(53)支:通“肢”。(54)僵劲:僵硬。(55)媵(yìn)人:原意是婢妾之类,这里是指服役的人。(56)持汤沃灌:用热水给淋洗。沃,浇。灌,通“盥”,洗。(57)以衾(qīn)拥覆:用被子盖上。衾,棉被。拥覆,复词偏义,覆盖。(58)久而:很久。而,词尾。(59)寓逆旅主人:住在客店里。寓,住宿。逆旅主人,同义词连用,即旅舍。(60)日再食(sì):一天开两顿饭。再,两次。食,给吃的。(61)鲜肥:形容词用如名词,指鲜鱼肥肉。(62)被:通“披”,穿。(63)缨:帽带。(64)腰:名词用如动词,挂在腰上。(65)容臭:装香料的荷包。出自《三礼•内则》“总角衿缨,皆佩容臭(《辞源》注音为chòu)。”臭,这里借指香料。(66)烨(y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67)緼(yùn)袍敝衣:用旧棉絮填充的棉袍和破旧的衣服。緼,旧棉絮。敝,破旧。(68)略无:毫无。(69)慕艳:羡慕。艳,这里是“欣羡”的意思。(70)中:心中。(71)足:值得。(72)口体之奉:供养(自己的)口和身体的,意思是吃的穿的。奉,供奉,供养。(73)盖:表揣测语气的副词,有“大概”、“大体上”的意思。(74)诸生:又称“生员”,指入官学的学生。(75)太学:古代设在京城里的全国最高学府,明朝称国子监,这里是借古代今。(76)县官:古称天子为县官,这里指朝廷。(77)廪稍(lǐn sào):官家给的粮食。廪,米仓。稍,指官粮,因为“稍稍(逐渐)给之”,所以称为“稍”。(78)裘:皮衣,借指冬装。(79)葛:夏布,借指夏衣。 (80)遗

(wèi):送。(81)《诗》《书》:《诗经》和《尚书》,这里借指各种儒家的经典著作。(82)司业、博士:官名,都是国子监的老师。博士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教授;司业是太学的副长官。(83)宜有:应有。(84)诸:之于。之,代书。于,向。(85)其:如果。(86)者:表提顿。(86)天质之卑:天资低下。之,取消“天质卑”的独立性,使它充当宾语。下一句的“之”用法相同。卑,低。(88)君则:马生的字。(89)流辈:同辈,同学们。(88)贤:贤能。(91)朝京师:指自己洪武十年卸任退休后进京朝见皇帝。(92)乡人子:同乡的晚辈。浦江县和东阳县在明朝同属于金华府,所以说是“同乡”。(93)谒(yè):拜访,拜见。(94)撰(zhuàn):撰写。(95)贽(zhì):初次见面时为表示敬意而送的礼物。(96)辨;辨析是非。(97)夷:平和,和悦。(98)亲:父母。(99)故:特意,特地。

[译 文]

我年幼时就酷爱读书。(因为)家里穷。不能买书来看,(所以)经常向藏书的人家借,(然后)亲手抄写,掐着日子还(给人家)。(遇到)天特别冷(时),砚台里的冰冻得很硬,手指头也不能屈伸,(但我)不敢放松。抄完后,(赶快)把书送还,不敢有一点点过期。所以人家大多把书借给我,因此我能够读到大量的书。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和有名望的人接近、来往(向他们求教)。(为了这),(我)曾经跑到百里以外,向当地的有才学的老前辈,捧着经书请教。老前辈德高望重,学生们(多得)挤满了他的书房,(而他)从来没有把言辞和脸色放温和一些。我站着陪侍在(他的)跟前,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头(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我的)态度(就)更加恭敬,礼节(就)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顶嘴;等他高兴了,就再(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很笨,终于获得到了教益。当我(外出)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在深山大沟里赶路,深冬寒风凛冽,大雪有几尺深,脚都冻裂了失去了知觉;到了客舍,四肢僵硬得都不能动弹,仆人拿热水给我冲洗,(再) 拿被子给我盖上,好久才暖和(过来)。(我)住的旅店,一天(只给我)开两顿饭,没有鱼肉(一类)美味的享用。住在一起的同学们都身穿用丝绸做的华丽服装,戴着镶有珠宝的红缨帽,腰上佩着白玉环,左面挎着刀,右面挂着香囊,(打扮得)光彩照人,俨然天神一般;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出入于他们中间,一点也没有羡慕(他们)的想法。因为(我)心里面有值得(自己)快乐的东西,(也就)不感到吃穿的享用不如别人了。大致说来我的勤奋艰苦就是这样。

现在这些学生在国子监读书,朝廷天天供给膳食,父母年年送来冬服夏装,没有挨冻挨饿的忧虑了;坐在高大宽敞房屋之下读着《诗》《书》等经典,没有东奔西跑的劳累啦;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问而不告诉,求知而得不到解答的了;一切应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像我那样亲手抄写,向别人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如果)他们学业(还)不精到,德行(还)有不具备的,(那就)不是智力低下,而是思想不像我那样专注罢了。难道是别人的过失吗?

东阳县的学子马君则,在国子监已经两年了,同辈的人很称赞他的才能。我来到京城朝见(皇上),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来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进见礼,语句非常流畅清楚。和他谈论分析问题,(他)言语温和,面色和悦。自己说少年时在学习上很刻苦用心。这个人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他将要回去探望他的父母,我特意讲了求学的艰难来勉励他。

[鉴 赏]

写文章要辨体。所谓辨体,就是要分清文体,不脱离体裁的特点和要求。以本文为例,文章是一篇赠序,是太学生马君则“谒余”后,宋濂写给他的赠言,所以夹叙夹议,如叙家常,情意恳切,语重心长,而无半点吹嘘自己的地位、学问或教训别人的意味,完全符合赠序这种体裁的要求,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待人谦虚和平易的态度。

写文章还要树“的”,即明确为文的标的,否则就易偏离目标或无的放矢。本文的写作目的十分明确:“勉乡人以学”。所以起笔就写了自己青少年时求学之艰辛;得书、求教 、跋涉、衣食诸难,然后写今日太学生条件之优越,同自己年轻时学习的艰苦情形作对比,从而推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的判断,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上是否努力。最后由太学生引出作为太学生之一的马君则,称赞其“少时用心于学甚劳”,勉励他继续努力。文章写自己的艰苦经历是正面教育;写富家子弟求学的情形是反面的教训;写太学生求学条件的优越,是为了从反面告诫马生不可懈怠;写马生的“用心于学甚劳”是为了从正面给予劝勉。无一处不紧扣劝学这个中心,无一语不在勉励后生好学,层层推进,水到渠成,说服力很强。

文章的把记叙、描写、议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记叙虽然简洁,但有些地方加以适当的渲染,使文章更加生动。如写“趋百里外”向硕师名人求教,先描写写了向“先达”求教者之多:“门人弟子填其室”;接着描写“先达”的威严:“未尝稍降辞色”;再写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遇其叱咄”时“色愈恭,礼愈至”,“俟其欣悦”,“俯身倾耳以请”,历历如画,有声有色。又如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不但反衬出作者生活的朴素和求学的专诚,而且透露出对诸生追求奢靡的批评。

字数:4753

[作者及作品简介]
选自《宋学士文集》,有删节。作者宋濂(1310一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浙江省浦江县)人。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后负责纂修《元史》。晚年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法,全家流放茂州(今四川省汶川县),途中病死。他是元末明初著名的散文家,著有《宋文宪公集》。
东阳,县名,在今浙江省内。马生,姓马的后生;生,是长辈对晚辈的称呼。序,这里是赠序,赠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具有临别赠言的性质。内容往往是写双方的友谊、关系,表示称赞、勉励、期望和关心。

宋濂

彭格人 主编.中学生古文知识辞典.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