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中国古籍与名著
1.【诗经】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作品。《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到汉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共160篇,大都是各地民间歌谣,这是《诗经》的精华,如《伐檀》、《硕鼠》。“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多系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少数民谣,内容大都是记述周贵族历史,歌功颂德的。“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多为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诗经》是中国诗歌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中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2.【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宋人抽出《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配合,至南宋淳熙年间,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由此而定。此后,“四书”始终是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教育的必读书和科举取士的初级标准书。
3.【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的简称,始称于汉武帝时。其中存有中国古代丰富的历史资料,是封建时代教育的必读教科书,并被统治阶级作为宣传宗法封建思想的理论依据。
4.【六经】 指的是六部儒家经典,即在“五经”外,另加《乐经》。也有称“六经”为“六艺”的,韩愈《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六经”。
5.【十三经】 十三部儒家经典。汉代开始,把《诗》、《书》、《礼》、《易》、《春秋》称为“五经”。唐代把“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公羊传》、《榖梁传》、《左氏传》),连同《易》、《书》、《诗》称为“九经”。至唐文宗刻石经,将《孝经》、《论语》、《尔雅》列入经部,则为“十二经”。宋代又将《孟子》提升为经,故有“十三经”之称。
6.【三字经】 旧时广泛使用的蒙学课本。相传为宋代王应麟撰,明清学者陆续增补,至清初的本子为1140字。内容从阐述教育的重要性开始,进而依次讲述名物常识、经书子书、历史知识及古人勤学的故事等。全部用三言韵语,便于儿童诵读,句法灵活丰富,语言通俗易懂。自编成后广为流传,一直使用至清末民初。
7.【千字文】 旧时广泛使用的蒙学课本。南朝梁代周兴嗣编,梁武帝大同年间编成。全书将1000个字编为四字一句的韵语,介绍有关自然、社会、历史、伦理、教育等方面的知识,基本上无重复的字。自隋代开始流传,至清末一直被广泛用作儿童识字课本。宋代以后,有种种续编和改编本,但都没有旧本流传得广泛长久。
8.【千家诗】 旧时蒙学读物。有《新镌五言千家诗》、《重定千家诗》两种,前者由王相选注,后者由谢枋得选、王相注,所选均为七言诗。两种选本都分绝句、律诗两部分,大都为唐、五代、宋作品,宋诗尤多。因入选之诗浅近易解,所以流传较广。
9.【左传】 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实际记事到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前后记叙了春秋时期250多年的史事。《左传》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影响很大。
10.【国语】 中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共21卷,传为左丘明所著。全书按不同国家记载了从周穆王到周贞定王前后500余年的史事。《国语》和《左传》明显的区别是《国语》分别写不同国家,以记言见胜;《左传》则按年代编写,长于记事。
11.【楚辞】 是中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由于诗歌的形式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加工形成,篇中又大量引用楚地的风土物产和方言词汇,所以叫“楚辞”。《楚辞》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代表作是《离骚》,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为“骚体”。西汉末年,刘向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辑录成集。《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12.【吕氏春秋】 又名《吕览》,先秦杂家的代表著作,由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成,全书共26卷。
13.【山海经】 中国古代地理名著。内容主要为古代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民族、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价值。其中保存了大量远古神话传说,如“黄帝战蚩尤”、“鲧禹治水”、“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等著名神话故事,是后世作家珍视的材料。
14.【战国策】 西汉末年刘向编订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共33篇。记事上起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下迄秦二世元年(前209),辑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史实,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战国策》在语言运用上很成功,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构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它标志着中国古代历史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给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以重大影响。
15.【玉台新咏】 《玉台新咏》为总集名,南朝陈徐陵编,共10卷,书成于梁代,是《诗经》、《楚辞》之后一部很有影响的古诗总集。代表性的篇目有《孔雀东南飞》
16.【乐府诗集】 《乐府诗集》为总集名,宋郭茂倩编。辑录了汉魏至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歌谣,包括民间歌谣与文人作品以及乐曲原辞与后人仿作。乐府原是当时官府设立的音乐机关,专事制作乐章并采集整理各地民间俗乐的歌辞。这些乐章、歌辞后来就叫“乐府诗”,成为继《诗经》、《楚辞》而兴起的一种新诗体。
17.【唐诗三百首】 诗歌总集。清代乾隆年间蘅塘进士孙洙编,实选唐诗310首,分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及乐府诸体排列。选编的原意,本作为家塾课本。所选诗作大都艺术性较高,便于吟诵,是流传最广的唐诗选本。
18.【文选】 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南朝梁萧统(昭明太子)编选,世称《昭明文选》。选录自先秦至梁的诗文辞赋,共129家,700余篇,分38类。选者注意到文学与其他类型著作的区分,故不选经子,史书也仅取论赞,入选作品大多为骈文。该书是研究梁以前文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19.【古文观止】 清代康熙年间吴楚材、吴调侯叔侄二人编选的一部历代文章总集,共12卷。全书收录自东周至明末的文章222篇,以朝代为序排列。选文多慷慨悲愤之作,语言朗朗上口,每篇的简要评注颇有见解。是清代以后流传最广、影响较大的古文选本。
20.【古文辞类纂】 清代姚鼐编的各类文章总集。全书75卷,选录战国至清代的古文,依文体分为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等13类。所选作品主要是《战国策》、《史记》、两汉散文家、唐宋八大家及明代归有光、清代方苞、刘大櫆等的古文。书首有序目,略述各类文体的特点、源流及其义例。
21.【二十四史】 从《史记》到《明史》的24部纪传体史书,被称为“正史”,清代乾隆年间编定。全书总计3 213卷,记载了从黄帝到明末共4 000余年的史事,是史学研究的重要资料,也常以之代称中国历史。其中《史记》是通史,其余的都是断代史。
22.【史记】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东汉以后始称《史记》,西汉司马迁撰。全书130卷,计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记载自黄帝至汉武帝时期共约3 000年的历史。该书取材颇富,作者曾广泛查阅并实地调查了大量史料和史事。文笔优美生动,结构严谨,被奉为封建时代历史著作的典范,在中国史学史和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作者所创的纪传体例为历代著正史者所遵循取法。
23.【资治通鉴】 北宋司马光撰,全书294卷。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该书取材广泛,除历朝正史外,尚有野史、实录、谱牒、行状、文集等300余种。剪裁精审,严谨清晰,功力极深,是一部对后代产生很深影响的编年体通史。
24.【太平广记】 著名类书,由北宋李防等奉敕编辑。因成书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故名。全书500卷,另目录10卷,按题材性质分92大类,150余小类,收录上起先秦两汉,下及北宋初年的作品约7 000则。采录汉代至宋初的小说、笔记、稗史等500余种,保存了今已亡逸的大量古小说资料。
25.【太平御览】 类书名,宋初李防等人奉宋太宗之命辑录。全书1 000卷,分55部,4 558子目,引书浩博,达1 690余种。引书较完整,多整篇整段抄录,并注明出处。
26.【永乐大典】 类书名,明代解缙等2 000余人奉明成祖之命辑录。该书广泛搜集当时能见到的图书七八千种,辑成22 877卷,另凡例、目录60卷,共装订11 095册,约3.7亿字,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类书。
27.【古今图书集成】 类书名。清代康熙年间陈梦雷等编辑,初名《古今图书汇编》,康熙改为今名。雍正初年蒋廷锡等人奉命再编,四年完成,共10 000卷,目录40卷,6 117部,1.6亿字。每部先列汇考,次列总论,有图表、列传、艺文、选句、纪事、杂录、外编等项,取材繁富,脉络清晰,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类书。
28.【四库全书】 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一部丛书。纪昀、陆锡熊等4 000余人编,清代乾隆三十七年开馆纂修,经10年始成。共收图书3 503种,79 337卷,分装为36 000多册,约9.97亿字。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每部再分类、细目。内容极为广泛,对整理、保存古代文献有一定的作用。
29.【四部丛刊】 丛书名。近代张元济主编,分初编、续编、三编,共收书504种。中国古代主要经史著作、诸子百家代表作、历朝著名学者文人的别集,大都辑入。全书按经、史、子、集四部排列,有较高的文献价值。
30.【四部备要】 丛书名,中华书局自1924年起辑印,前后共出五集,收书336种,11 305卷。选书以研究古籍常备、常见和带注的为主,有的采用清代学者整理过的本子。该书较《四部丛刊》实用,两书可互为补充。
31.【尔雅】 中国最早的释问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成体系的词典。研究者认为,此书是西汉初年的学者们编辑周秦至汉诸书的旧文递相增益而成。全书计19篇,累计各篇条目共2 091条,释词4 300多个。书中采用通用语词与专科语词结合词义分科的编注体系与方式,开创了中国百科词典的先例。它丰富的词汇训释是研究古代语言学的重要资料,它的释词方法及编辑体例对后世训诂学的发展影响很大。
32.【说文解字】 简称“说文”,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考求字的本义的字典。东汉许慎撰,收字9 353个,重文(异体字)1 163个。首创了部首分类法,将10 516个字归入540部。每字先解字义,再按六书说解形体构造,并注明读音。
33.【康熙字典】 清代张玉书、陈廷敬等编纂,在中国字书史上第一次正式使用“字典”为书名。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全书共分为十二集,每集分为上、中、下三卷,共收字47 035个,一般少见的字,大都可以从中查到,是迄清为止中国规模最大的字书。
34.【辞源】 中国第一部有现代意义的综合词典。陆尔奎、傅运森、蔡文森等主编,1915年出版正编,1931年出续编,1939年出合订本。此书突破中国旧辞书的传统,吸收现代辞书的优点,以语词为主,兼收百科;以常见为主,强调实用;结合书证,重在溯源。共收单字12 890个(1979年版),复词84 134条(1979年版),合计词目98 990条。1979年出版的《辞源》(修订本)是一部阅读古籍用的工具书和古典文史研究者的参考书。
35.【辞海】 现代大型综合性百科词典,舒新城等人主编,1936年中华书局出版。后形成每十年一次大修订的惯例。按部首排列,以字带词,而词又以字数、笔画为序,在引证、释义、体例、收词等方面都较严密。1957年,毛泽东倡议重新修订《辞海》,先后有900多人参加此工作,1979年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三卷本,1980年出版缩印本。以后,《辞海》不断增补修订,1983年出版了《辞海·增补本》,1989年出版了修订后的《辞海》(1989年版)。
36.【中华大字典】 是《汉语大字典》出版前中国大陆收字最多、规模最大的字典。欧阳溥存等主编,1914年成书,1915年由中华书局初版。全书收字48 000多,按部首分214部排列。此书继承《康熙字典》的字汇,又采录近代的方言和翻译中的新字,体例比《康熙字典》先进。
2.【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宋人抽出《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配合,至南宋淳熙年间,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由此而定。此后,“四书”始终是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教育的必读书和科举取士的初级标准书。
3.【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的简称,始称于汉武帝时。其中存有中国古代丰富的历史资料,是封建时代教育的必读教科书,并被统治阶级作为宣传宗法封建思想的理论依据。
4.【六经】 指的是六部儒家经典,即在“五经”外,另加《乐经》。也有称“六经”为“六艺”的,韩愈《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六经”。
5.【十三经】 十三部儒家经典。汉代开始,把《诗》、《书》、《礼》、《易》、《春秋》称为“五经”。唐代把“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公羊传》、《榖梁传》、《左氏传》),连同《易》、《书》、《诗》称为“九经”。至唐文宗刻石经,将《孝经》、《论语》、《尔雅》列入经部,则为“十二经”。宋代又将《孟子》提升为经,故有“十三经”之称。
6.【三字经】 旧时广泛使用的蒙学课本。相传为宋代王应麟撰,明清学者陆续增补,至清初的本子为1140字。内容从阐述教育的重要性开始,进而依次讲述名物常识、经书子书、历史知识及古人勤学的故事等。全部用三言韵语,便于儿童诵读,句法灵活丰富,语言通俗易懂。自编成后广为流传,一直使用至清末民初。
7.【千字文】 旧时广泛使用的蒙学课本。南朝梁代周兴嗣编,梁武帝大同年间编成。全书将1000个字编为四字一句的韵语,介绍有关自然、社会、历史、伦理、教育等方面的知识,基本上无重复的字。自隋代开始流传,至清末一直被广泛用作儿童识字课本。宋代以后,有种种续编和改编本,但都没有旧本流传得广泛长久。
8.【千家诗】 旧时蒙学读物。有《新镌五言千家诗》、《重定千家诗》两种,前者由王相选注,后者由谢枋得选、王相注,所选均为七言诗。两种选本都分绝句、律诗两部分,大都为唐、五代、宋作品,宋诗尤多。因入选之诗浅近易解,所以流传较广。
9.【左传】 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实际记事到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前后记叙了春秋时期250多年的史事。《左传》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影响很大。
10.【国语】 中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共21卷,传为左丘明所著。全书按不同国家记载了从周穆王到周贞定王前后500余年的史事。《国语》和《左传》明显的区别是《国语》分别写不同国家,以记言见胜;《左传》则按年代编写,长于记事。
11.【楚辞】 是中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由于诗歌的形式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加工形成,篇中又大量引用楚地的风土物产和方言词汇,所以叫“楚辞”。《楚辞》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代表作是《离骚》,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为“骚体”。西汉末年,刘向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辑录成集。《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12.【吕氏春秋】 又名《吕览》,先秦杂家的代表著作,由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成,全书共26卷。
13.【山海经】 中国古代地理名著。内容主要为古代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民族、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价值。其中保存了大量远古神话传说,如“黄帝战蚩尤”、“鲧禹治水”、“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等著名神话故事,是后世作家珍视的材料。
14.【战国策】 西汉末年刘向编订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共33篇。记事上起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下迄秦二世元年(前209),辑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史实,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战国策》在语言运用上很成功,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构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它标志着中国古代历史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给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以重大影响。
15.【玉台新咏】 《玉台新咏》为总集名,南朝陈徐陵编,共10卷,书成于梁代,是《诗经》、《楚辞》之后一部很有影响的古诗总集。代表性的篇目有《孔雀东南飞》
16.【乐府诗集】 《乐府诗集》为总集名,宋郭茂倩编。辑录了汉魏至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歌谣,包括民间歌谣与文人作品以及乐曲原辞与后人仿作。乐府原是当时官府设立的音乐机关,专事制作乐章并采集整理各地民间俗乐的歌辞。这些乐章、歌辞后来就叫“乐府诗”,成为继《诗经》、《楚辞》而兴起的一种新诗体。
17.【唐诗三百首】 诗歌总集。清代乾隆年间蘅塘进士孙洙编,实选唐诗310首,分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及乐府诸体排列。选编的原意,本作为家塾课本。所选诗作大都艺术性较高,便于吟诵,是流传最广的唐诗选本。
18.【文选】 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南朝梁萧统(昭明太子)编选,世称《昭明文选》。选录自先秦至梁的诗文辞赋,共129家,700余篇,分38类。选者注意到文学与其他类型著作的区分,故不选经子,史书也仅取论赞,入选作品大多为骈文。该书是研究梁以前文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19.【古文观止】 清代康熙年间吴楚材、吴调侯叔侄二人编选的一部历代文章总集,共12卷。全书收录自东周至明末的文章222篇,以朝代为序排列。选文多慷慨悲愤之作,语言朗朗上口,每篇的简要评注颇有见解。是清代以后流传最广、影响较大的古文选本。
20.【古文辞类纂】 清代姚鼐编的各类文章总集。全书75卷,选录战国至清代的古文,依文体分为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等13类。所选作品主要是《战国策》、《史记》、两汉散文家、唐宋八大家及明代归有光、清代方苞、刘大櫆等的古文。书首有序目,略述各类文体的特点、源流及其义例。
21.【二十四史】 从《史记》到《明史》的24部纪传体史书,被称为“正史”,清代乾隆年间编定。全书总计3 213卷,记载了从黄帝到明末共4 000余年的史事,是史学研究的重要资料,也常以之代称中国历史。其中《史记》是通史,其余的都是断代史。
22.【史记】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东汉以后始称《史记》,西汉司马迁撰。全书130卷,计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记载自黄帝至汉武帝时期共约3 000年的历史。该书取材颇富,作者曾广泛查阅并实地调查了大量史料和史事。文笔优美生动,结构严谨,被奉为封建时代历史著作的典范,在中国史学史和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作者所创的纪传体例为历代著正史者所遵循取法。
23.【资治通鉴】 北宋司马光撰,全书294卷。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该书取材广泛,除历朝正史外,尚有野史、实录、谱牒、行状、文集等300余种。剪裁精审,严谨清晰,功力极深,是一部对后代产生很深影响的编年体通史。
24.【太平广记】 著名类书,由北宋李防等奉敕编辑。因成书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故名。全书500卷,另目录10卷,按题材性质分92大类,150余小类,收录上起先秦两汉,下及北宋初年的作品约7 000则。采录汉代至宋初的小说、笔记、稗史等500余种,保存了今已亡逸的大量古小说资料。
25.【太平御览】 类书名,宋初李防等人奉宋太宗之命辑录。全书1 000卷,分55部,4 558子目,引书浩博,达1 690余种。引书较完整,多整篇整段抄录,并注明出处。
26.【永乐大典】 类书名,明代解缙等2 000余人奉明成祖之命辑录。该书广泛搜集当时能见到的图书七八千种,辑成22 877卷,另凡例、目录60卷,共装订11 095册,约3.7亿字,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类书。
27.【古今图书集成】 类书名。清代康熙年间陈梦雷等编辑,初名《古今图书汇编》,康熙改为今名。雍正初年蒋廷锡等人奉命再编,四年完成,共10 000卷,目录40卷,6 117部,1.6亿字。每部先列汇考,次列总论,有图表、列传、艺文、选句、纪事、杂录、外编等项,取材繁富,脉络清晰,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类书。
28.【四库全书】 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一部丛书。纪昀、陆锡熊等4 000余人编,清代乾隆三十七年开馆纂修,经10年始成。共收图书3 503种,79 337卷,分装为36 000多册,约9.97亿字。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每部再分类、细目。内容极为广泛,对整理、保存古代文献有一定的作用。
29.【四部丛刊】 丛书名。近代张元济主编,分初编、续编、三编,共收书504种。中国古代主要经史著作、诸子百家代表作、历朝著名学者文人的别集,大都辑入。全书按经、史、子、集四部排列,有较高的文献价值。
30.【四部备要】 丛书名,中华书局自1924年起辑印,前后共出五集,收书336种,11 305卷。选书以研究古籍常备、常见和带注的为主,有的采用清代学者整理过的本子。该书较《四部丛刊》实用,两书可互为补充。
31.【尔雅】 中国最早的释问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成体系的词典。研究者认为,此书是西汉初年的学者们编辑周秦至汉诸书的旧文递相增益而成。全书计19篇,累计各篇条目共2 091条,释词4 300多个。书中采用通用语词与专科语词结合词义分科的编注体系与方式,开创了中国百科词典的先例。它丰富的词汇训释是研究古代语言学的重要资料,它的释词方法及编辑体例对后世训诂学的发展影响很大。
32.【说文解字】 简称“说文”,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考求字的本义的字典。东汉许慎撰,收字9 353个,重文(异体字)1 163个。首创了部首分类法,将10 516个字归入540部。每字先解字义,再按六书说解形体构造,并注明读音。
33.【康熙字典】 清代张玉书、陈廷敬等编纂,在中国字书史上第一次正式使用“字典”为书名。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全书共分为十二集,每集分为上、中、下三卷,共收字47 035个,一般少见的字,大都可以从中查到,是迄清为止中国规模最大的字书。
34.【辞源】 中国第一部有现代意义的综合词典。陆尔奎、傅运森、蔡文森等主编,1915年出版正编,1931年出续编,1939年出合订本。此书突破中国旧辞书的传统,吸收现代辞书的优点,以语词为主,兼收百科;以常见为主,强调实用;结合书证,重在溯源。共收单字12 890个(1979年版),复词84 134条(1979年版),合计词目98 990条。1979年出版的《辞源》(修订本)是一部阅读古籍用的工具书和古典文史研究者的参考书。
35.【辞海】 现代大型综合性百科词典,舒新城等人主编,1936年中华书局出版。后形成每十年一次大修订的惯例。按部首排列,以字带词,而词又以字数、笔画为序,在引证、释义、体例、收词等方面都较严密。1957年,毛泽东倡议重新修订《辞海》,先后有900多人参加此工作,1979年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三卷本,1980年出版缩印本。以后,《辞海》不断增补修订,1983年出版了《辞海·增补本》,1989年出版了修订后的《辞海》(1989年版)。
36.【中华大字典】 是《汉语大字典》出版前中国大陆收字最多、规模最大的字典。欧阳溥存等主编,1914年成书,1915年由中华书局初版。全书收字48 000多,按部首分214部排列。此书继承《康熙字典》的字汇,又采录近代的方言和翻译中的新字,体例比《康熙字典》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