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
《山海经》 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共18篇。作者不详,各篇著作时代亦无定论,近代学者多认为不是出自一时一人之手,其中14篇是战国时作品,《海内经》4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晋郭璞作注,并为《图赞》,今图佚而赞存;其后考证注释者有清代毕沅《山海经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经笺疏》,今人袁珂《山海经校注》等。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其中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嫦娥奔月、共工怒触不周山等神话故事代代相传,家喻户晓。
《春秋》 鲁国的编年史。这种编年史周王朝和诸侯各国都有,虽然内容不同,一般都称为“春秋”。现今流传的鲁国《春秋》是经过孔子修订的,它极其简括地记载了周王朝、鲁国及其他各国的事件,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722—前481),一共242年。《春秋》记事,语言简洁,类似后世新闻标题,只是片段记录。如,僖公十六年书曰:“春,王正月,陨石于宋五;是月,六鹢退飞,过宋都。”寥寥十余字,叙述错落有致,与《尚书》大不相同。还往往以一字寓褒贬,在严谨的措辞中表现作者的爱憎,这为后代史传文学所继承。
墨子(前468?—前376?) 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名翟,相传原为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曾学习儒术,因不满其烦琐的“礼”,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因在许多问题上同儒家尖锐对立,故遭到孟子强烈反对。他从小生产者的利益出发,中心思想是“兼爱”。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现存《墨子》53篇,是研究墨子和墨家学说的基本材料。
老子(生卒不详) 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先驱。姓李,名耳,谥号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所著《道德经》五千言是简括而有韵的理论文。主张绝圣弃智,忘情寡欲,无为而治。政治理想是倒退的“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乌托邦。他认识到一切事物都有矛盾的对立面,而且会互相转化,“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是朴素的辩证观点。他也认识到“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因而痛斥残酷的剥削者;更认识到人民在英勇斗争中的力量和牺牲精神,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庄子(前369?—前286?) 道家学派代表思想家。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著《庄子》,又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他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齐贵贱,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 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伟大的爱国诗人。名平,战国末期楚国(今湖北秭归)人,因谗言而被放逐到江南,只得以死明志,传说于端午节这天投汨罗江而死。人们于是做粽子、修龙舟,准备迎接端午佳节,祭祀他。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歌唱的新纪元。共有诗歌25篇,代表作是《离骚》(中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九歌》、《九章》、《天问》。
荀子(前313?—前238) 战国末期儒家学派中的大师,先秦唯物主义的集大成者,思想家、教育家。名况,字卿,汉代避宣帝刘询讳而改称“孙卿”,赵国郇(今山西临猗)人。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学生。他针对孟子的“性善论”提出“性恶论”,针对儒家的“天命论”提出“天行有常”和“人定胜天”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著有《荀子》32篇。代表作是《劝学》、《非相》、《天论》。
《春秋》 鲁国的编年史。这种编年史周王朝和诸侯各国都有,虽然内容不同,一般都称为“春秋”。现今流传的鲁国《春秋》是经过孔子修订的,它极其简括地记载了周王朝、鲁国及其他各国的事件,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722—前481),一共242年。《春秋》记事,语言简洁,类似后世新闻标题,只是片段记录。如,僖公十六年书曰:“春,王正月,陨石于宋五;是月,六鹢退飞,过宋都。”寥寥十余字,叙述错落有致,与《尚书》大不相同。还往往以一字寓褒贬,在严谨的措辞中表现作者的爱憎,这为后代史传文学所继承。
墨子(前468?—前376?) 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名翟,相传原为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曾学习儒术,因不满其烦琐的“礼”,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因在许多问题上同儒家尖锐对立,故遭到孟子强烈反对。他从小生产者的利益出发,中心思想是“兼爱”。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现存《墨子》53篇,是研究墨子和墨家学说的基本材料。
老子(生卒不详) 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先驱。姓李,名耳,谥号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所著《道德经》五千言是简括而有韵的理论文。主张绝圣弃智,忘情寡欲,无为而治。政治理想是倒退的“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乌托邦。他认识到一切事物都有矛盾的对立面,而且会互相转化,“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是朴素的辩证观点。他也认识到“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因而痛斥残酷的剥削者;更认识到人民在英勇斗争中的力量和牺牲精神,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庄子(前369?—前286?) 道家学派代表思想家。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著《庄子》,又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他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齐贵贱,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 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伟大的爱国诗人。名平,战国末期楚国(今湖北秭归)人,因谗言而被放逐到江南,只得以死明志,传说于端午节这天投汨罗江而死。人们于是做粽子、修龙舟,准备迎接端午佳节,祭祀他。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歌唱的新纪元。共有诗歌25篇,代表作是《离骚》(中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九歌》、《九章》、《天问》。
荀子(前313?—前238) 战国末期儒家学派中的大师,先秦唯物主义的集大成者,思想家、教育家。名况,字卿,汉代避宣帝刘询讳而改称“孙卿”,赵国郇(今山西临猗)人。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学生。他针对孟子的“性善论”提出“性恶论”,针对儒家的“天命论”提出“天行有常”和“人定胜天”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著有《荀子》32篇。代表作是《劝学》、《非相》、《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