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示代词
此cǐ
代词,这。例如:
(1)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
(2)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观潮》)
(3)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湖心亭看雪》)
是shì
代词,这、此、这样、这种、这个。例如:
(1)否,非若是也。(《唐雎不辱使命》)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是进亦忧,退亦忧。(《岳阳楼记》)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鱼我所欲也》)
夫fú
代词,表远指,相当于“彼”,可译为“那”、“那个”。例如:
(1)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
(2)夫鹓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惠子相梁》)
(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记》)
然rán
(1)指示代词,常用来指代上文所提到的情况,含有“这样”的意思,常常充当谓语,也可单独成句,偶尔还作状语。例如:
①然胡不已乎?(《公输》)
②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公输》)
③虽然,受地于先王。(《唐雎不辱使命》)
(2)由代词演化来作词尾,常常附在动词、副词、象声词、形容词等后面,一起充当状语或谓语,以模拟声响或描绘事物、动作、状态,可译为“……的样子”,或不译。例如:
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桃花源记》)
②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③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④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隆中对》)
尔ěr
(1)这样、如此。例如: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饮酒(其五)》]
(2)尔,同“然(2)”。例如:
①倏尔黄烟四起。(《观潮》)
②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小石潭记》)
③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鱼我所欲也》)
斯sī
代词,这。例如: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
(2)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感极而悲者矣。(《岳阳楼记》)
焉yān
用在动词之后,作宾语,相当于“之”,可译为与“之”相当的词语。例如:
复到舅家问焉。(《伤仲永》)
焉:指代方仲永的情况。
之zhī
(1)指代前面已经出现的人、事、物。例如:
①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之:指代学习所得。
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之:指代小石潭的情景。
③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鱼我所欲也》)
之:指代前面提到的“这种信念”。
④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出师表》)
之:指代先帝的恩情。
⑤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之:指代齐军。
(2)部分“之”字虚化成满足音节需要而加的衬字,无实际意义,不能恰当地译成现代汉语,翻译时可不译。例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②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③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兹zī
代词,此。
(1)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友人》)
(2)其言兹若人之俦乎?(《五柳先生传》)
莫mò
否定性无定指代词,没有一个人。
(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或huò
不定代词,作句子主语,可译为“有人”、“有的”等,所指代的人、事、物没有确切的对象。
(1)有的人。例如:
①或以钱币乞之。(《伤仲永》)
②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惠子相梁》)
③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2)有的。例如:
或凭或立,不一状。(《山市》)
(3)有时。例如:
①或王命急宣。(《三峡》)
②或遇其叱咄。(《送东阳马生序》)
③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五柳先生传》)
④而或长烟一空。(《岳阳楼记》)
者zhě
特殊的虚位代词,必须和其他词类的词(或词组)组成具有偏正关系的词组,即“者”字词组,才能充当句子成分。
(1)“者”字位于名词之后,组成“者”字词组,可译为“这个人(事、物)”或“这种人(事、物)”,也可不译。例如:
(鲁肃)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今”是时间名词,“今者”即今天的这个人(吕蒙)〕(《孙权劝学》)
(2)“者”字位于动词、形容词之后,组成“者”字词组,可译为“……的”,“……的人(事、物)”或“……的原因”。
①……的。例如:
a.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儿辩日》)
b.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c.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
d.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童趣》)
②……的人(事、物)。例如:
a.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b.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
c.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d.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
③……的原因。例如:
a.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唐雎不辱使命》)
b.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所suǒ
(1)“所”是一个特殊代词,它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必须和别的词组成“所”字词组,才能作句子成分。“所”经常位于动词前和动词组成“所”字词组,“所”字指代的是受它后面的动词支配的人、事、物。这种词组是名词性的,在句子里一般作主语、宾语、谓语、定语。例如:
①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咏雪》)
“所似”即“相像的东西”,作宾语。
②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木兰诗》)
“所思”、“所忆”都是“所”字词组,即“想的(人、事、物)”,作宾语。
③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
“所从来”即“来的地方”,作宾语。
④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公输》)
“所不足”即“所缺少的人民”,“所有余”即“所有余的土地”,都作宾语。
(2)“所以”,这是“所”字词组后来慢慢发展成的,“以”是介词,表示方法、手段或原因。例如:
①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隆中对》)
所以:用来。
②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所以:用来。
③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公输》)
所以:用来。
④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所以:用来。
这zhè
指代比较近的人或事物。例如: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朝天子·咏喇叭》)
那nà
指代比较远的人或事物。例如: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朝天子·咏喇叭》)
代词,这。例如:
(1)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
(2)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观潮》)
(3)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湖心亭看雪》)
是shì
代词,这、此、这样、这种、这个。例如:
(1)否,非若是也。(《唐雎不辱使命》)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是进亦忧,退亦忧。(《岳阳楼记》)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鱼我所欲也》)
夫fú
代词,表远指,相当于“彼”,可译为“那”、“那个”。例如:
(1)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
(2)夫鹓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惠子相梁》)
(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记》)
然rán
(1)指示代词,常用来指代上文所提到的情况,含有“这样”的意思,常常充当谓语,也可单独成句,偶尔还作状语。例如:
①然胡不已乎?(《公输》)
②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公输》)
③虽然,受地于先王。(《唐雎不辱使命》)
(2)由代词演化来作词尾,常常附在动词、副词、象声词、形容词等后面,一起充当状语或谓语,以模拟声响或描绘事物、动作、状态,可译为“……的样子”,或不译。例如:
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桃花源记》)
②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③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④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隆中对》)
尔ěr
(1)这样、如此。例如: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饮酒(其五)》]
(2)尔,同“然(2)”。例如:
①倏尔黄烟四起。(《观潮》)
②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小石潭记》)
③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鱼我所欲也》)
斯sī
代词,这。例如: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
(2)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感极而悲者矣。(《岳阳楼记》)
焉yān
用在动词之后,作宾语,相当于“之”,可译为与“之”相当的词语。例如:
复到舅家问焉。(《伤仲永》)
焉:指代方仲永的情况。
之zhī
(1)指代前面已经出现的人、事、物。例如:
①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之:指代学习所得。
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之:指代小石潭的情景。
③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鱼我所欲也》)
之:指代前面提到的“这种信念”。
④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出师表》)
之:指代先帝的恩情。
⑤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之:指代齐军。
(2)部分“之”字虚化成满足音节需要而加的衬字,无实际意义,不能恰当地译成现代汉语,翻译时可不译。例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②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③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兹zī
代词,此。
(1)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友人》)
(2)其言兹若人之俦乎?(《五柳先生传》)
莫mò
否定性无定指代词,没有一个人。
(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或huò
不定代词,作句子主语,可译为“有人”、“有的”等,所指代的人、事、物没有确切的对象。
(1)有的人。例如:
①或以钱币乞之。(《伤仲永》)
②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惠子相梁》)
③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2)有的。例如:
或凭或立,不一状。(《山市》)
(3)有时。例如:
①或王命急宣。(《三峡》)
②或遇其叱咄。(《送东阳马生序》)
③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五柳先生传》)
④而或长烟一空。(《岳阳楼记》)
者zhě
特殊的虚位代词,必须和其他词类的词(或词组)组成具有偏正关系的词组,即“者”字词组,才能充当句子成分。
(1)“者”字位于名词之后,组成“者”字词组,可译为“这个人(事、物)”或“这种人(事、物)”,也可不译。例如:
(鲁肃)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今”是时间名词,“今者”即今天的这个人(吕蒙)〕(《孙权劝学》)
(2)“者”字位于动词、形容词之后,组成“者”字词组,可译为“……的”,“……的人(事、物)”或“……的原因”。
①……的。例如:
a.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儿辩日》)
b.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c.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
d.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童趣》)
②……的人(事、物)。例如:
a.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b.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
c.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d.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
③……的原因。例如:
a.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唐雎不辱使命》)
b.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所suǒ
(1)“所”是一个特殊代词,它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必须和别的词组成“所”字词组,才能作句子成分。“所”经常位于动词前和动词组成“所”字词组,“所”字指代的是受它后面的动词支配的人、事、物。这种词组是名词性的,在句子里一般作主语、宾语、谓语、定语。例如:
①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咏雪》)
“所似”即“相像的东西”,作宾语。
②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木兰诗》)
“所思”、“所忆”都是“所”字词组,即“想的(人、事、物)”,作宾语。
③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
“所从来”即“来的地方”,作宾语。
④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公输》)
“所不足”即“所缺少的人民”,“所有余”即“所有余的土地”,都作宾语。
(2)“所以”,这是“所”字词组后来慢慢发展成的,“以”是介词,表示方法、手段或原因。例如:
①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隆中对》)
所以:用来。
②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所以:用来。
③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公输》)
所以:用来。
④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所以:用来。
这zhè
指代比较近的人或事物。例如: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朝天子·咏喇叭》)
那nà
指代比较远的人或事物。例如: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朝天子·咏喇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