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奴才总不过是寻人诉苦, 只要这样,也只能这样。有一日,他遇到一个聪明人。
“先生!”他悲哀地说,眼泪联成一线,就从眼角上直流下来。“你知道的。我所过的简直不是人的生活。吃的是一天未必有一餐,这一餐又不过是高梁皮,连猪狗都不要吃的, 尚且只有一小碗……。”
“这实在令人同情。”聪明人也惨然说。
“可不是么!”他高兴了。“可是做工是昼夜无休息的;清早担水晚烧饭,上午跑街夜磨面,晴洗衣裳雨张伞,冬烧汽炉夏打扇。半夜要煨银耳,侍候主人耍钱;头钱从来没分,有时还挨皮鞭……”
“唉唉……”聪明人叹息着,眼圈有些发红,似乎要下 泪。
“先生! 我这样是敷衍不下去的。我总得另外想法子。可是什么法子呢?……”
“我想,你总会好起来……。”
“是么?但愿如此。可是我对先生诉了冤苦,又得你的同情和慰安, 已经舒坦得不少了。可见天理没有灭绝
但是,不几日,他又不平起来了,仍然寻人去诉苦。
“先生!”他流着眼泪说,“你知道的。我住的简直比猪窠还不如。主人并不将我当人,他对他的叭儿狗还要好到几万倍……。”
“混帐!”那人大叫起来,使他吃惊了。那人是一个傻 子。
“先生,我住的只是一间破小屋,又湿,又阴,满是臭虫,睡下去就咬得真可以。秽气冲着鼻子,四面又没有一个窗……。”
“你不会要你的主人开一个窗的么?”
“这怎么行?……”
“那么,你带我去看去!”
傻子跟奴才到他屋外,动手就砸那泥墙。
“先生,你干什么?”他大惊地说。
“我给你打开一个窗洞来。”
“这不行,主人要骂的!”
“管他呢!”他仍然砸。
“人来呀! 强盗在毁咱们的屋子了! 快来呀!迟一点可要打出窟窿来了! ……”他哭嚷着,在地上团团地打滚。
一群奴才都出来了,将傻子赶走。
听到了喊声,慢慢地最后出来的是主人。
“有强盗要来毁咱们的屋子,我首先叫喊起来,大家一同把他赶走了。”他恭敬而得胜地说。
“你不错。”主人这样夸奖他。
这一天就来了许多慰问的人,聪明人也在内。
“先生,这回因为我有功,主人夸奖了我了。你先前说我总会好起来,实在是有先见之明……。”他大有希望似的高兴地说。
“可不是么……。”聪明人也代为高兴似的回答他。
这一则寓言,体现了鲁迅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探视鲁迅思想的一个便利窗口。
“聪明人”虚伪、阴暗,对苦难者本是一腔冷漠,却又要世故地装出一副同情面孔,为诉苦者而“叹息着,眼眶有些发红,似乎要下泪”,空洞的安慰说“你总会好起来的”。这即鲁迅在杂文中多次抨击过的“帮闲文人”、“二丑”之类的文化人形象。“帮闲”也就是“帮凶”。
那个“傻子”却嫉恶如仇,雷厉风行,没有表同情的空洞言辞,只有因同情而起的变革行动,动手就砸那泥墙,“给你打开一个窗洞来”!这本是鲁迅赞扬过的“中国的脊梁”式的人物,是砸毁旧的“铁屋子”的真正力量,可惜暂时还势单力薄,被一群奴才赶走了。
最可恼可气的是奴才, 面对主子,是俯首贴耳的一条狗;背对主子,却又絮絮叨叨地发怒气诉苦,表示自己还是一个人。“聪明人”几句虚假的安慰,他便“舒坦了不少”;“傻子”来帮他开窗,他却把脸一翻,大喊“强盗”, 当成向主子邀功的良机。 自身确确实实是“又湿又阴”的“旧屋子”里的受难者,却又是这“旧屋子”的死心塌地的维护者。蠢笨到无一丝可付诸行动的自我意识,却又颇有些市井无赖式的狡诈。
身陷奴隶的命运并不可耻,可耻的是自甘为奴的奴才;沉默的死心塌地的奴才固然可恨,而那类诉苦不已而又死心塌地的奴才更令人憎厌。而拿奴才与“聪明人”对照,那种以虚假的言辞麻痹受难者的“聪明人”又更叫人憎恨。有这样的奴才们的帮忙和“聪明人”的“帮闲”,“旧屋子”的“主人” 的势力便相当强大,“傻子”所面临的任务便十分艰巨了。
鲁迅在《写在<坟>后面》一文中说:“然而世界却正由愚人造成,聪明人决不能支持世界,尤其是中国的聪明人。”多一些“愚人”和“傻子”,少一些世故的“聪明人”,进一步涤除民族性格中残剩的奴性,便是这则寓言给我们当代中国人的警示。
“先生!”他悲哀地说,眼泪联成一线,就从眼角上直流下来。“你知道的。我所过的简直不是人的生活。吃的是一天未必有一餐,这一餐又不过是高梁皮,连猪狗都不要吃的, 尚且只有一小碗……。”
“这实在令人同情。”聪明人也惨然说。
“可不是么!”他高兴了。“可是做工是昼夜无休息的;清早担水晚烧饭,上午跑街夜磨面,晴洗衣裳雨张伞,冬烧汽炉夏打扇。半夜要煨银耳,侍候主人耍钱;头钱从来没分,有时还挨皮鞭……”
“唉唉……”聪明人叹息着,眼圈有些发红,似乎要下 泪。
“先生! 我这样是敷衍不下去的。我总得另外想法子。可是什么法子呢?……”
“我想,你总会好起来……。”
“是么?但愿如此。可是我对先生诉了冤苦,又得你的同情和慰安, 已经舒坦得不少了。可见天理没有灭绝
但是,不几日,他又不平起来了,仍然寻人去诉苦。
“先生!”他流着眼泪说,“你知道的。我住的简直比猪窠还不如。主人并不将我当人,他对他的叭儿狗还要好到几万倍……。”
“混帐!”那人大叫起来,使他吃惊了。那人是一个傻 子。
“先生,我住的只是一间破小屋,又湿,又阴,满是臭虫,睡下去就咬得真可以。秽气冲着鼻子,四面又没有一个窗……。”
“你不会要你的主人开一个窗的么?”
“这怎么行?……”
“那么,你带我去看去!”
傻子跟奴才到他屋外,动手就砸那泥墙。
“先生,你干什么?”他大惊地说。
“我给你打开一个窗洞来。”
“这不行,主人要骂的!”
“管他呢!”他仍然砸。
“人来呀! 强盗在毁咱们的屋子了! 快来呀!迟一点可要打出窟窿来了! ……”他哭嚷着,在地上团团地打滚。
一群奴才都出来了,将傻子赶走。
听到了喊声,慢慢地最后出来的是主人。
“有强盗要来毁咱们的屋子,我首先叫喊起来,大家一同把他赶走了。”他恭敬而得胜地说。
“你不错。”主人这样夸奖他。
这一天就来了许多慰问的人,聪明人也在内。
“先生,这回因为我有功,主人夸奖了我了。你先前说我总会好起来,实在是有先见之明……。”他大有希望似的高兴地说。
“可不是么……。”聪明人也代为高兴似的回答他。
——《鲁迅全集·野草》
这一则寓言,体现了鲁迅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探视鲁迅思想的一个便利窗口。
“聪明人”虚伪、阴暗,对苦难者本是一腔冷漠,却又要世故地装出一副同情面孔,为诉苦者而“叹息着,眼眶有些发红,似乎要下泪”,空洞的安慰说“你总会好起来的”。这即鲁迅在杂文中多次抨击过的“帮闲文人”、“二丑”之类的文化人形象。“帮闲”也就是“帮凶”。
那个“傻子”却嫉恶如仇,雷厉风行,没有表同情的空洞言辞,只有因同情而起的变革行动,动手就砸那泥墙,“给你打开一个窗洞来”!这本是鲁迅赞扬过的“中国的脊梁”式的人物,是砸毁旧的“铁屋子”的真正力量,可惜暂时还势单力薄,被一群奴才赶走了。
最可恼可气的是奴才, 面对主子,是俯首贴耳的一条狗;背对主子,却又絮絮叨叨地发怒气诉苦,表示自己还是一个人。“聪明人”几句虚假的安慰,他便“舒坦了不少”;“傻子”来帮他开窗,他却把脸一翻,大喊“强盗”, 当成向主子邀功的良机。 自身确确实实是“又湿又阴”的“旧屋子”里的受难者,却又是这“旧屋子”的死心塌地的维护者。蠢笨到无一丝可付诸行动的自我意识,却又颇有些市井无赖式的狡诈。
身陷奴隶的命运并不可耻,可耻的是自甘为奴的奴才;沉默的死心塌地的奴才固然可恨,而那类诉苦不已而又死心塌地的奴才更令人憎厌。而拿奴才与“聪明人”对照,那种以虚假的言辞麻痹受难者的“聪明人”又更叫人憎恨。有这样的奴才们的帮忙和“聪明人”的“帮闲”,“旧屋子”的“主人” 的势力便相当强大,“傻子”所面临的任务便十分艰巨了。
鲁迅在《写在<坟>后面》一文中说:“然而世界却正由愚人造成,聪明人决不能支持世界,尤其是中国的聪明人。”多一些“愚人”和“傻子”,少一些世故的“聪明人”,进一步涤除民族性格中残剩的奴性,便是这则寓言给我们当代中国人的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