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丘士
营丘士,性不通慧,每多事,好折难而不中理。
一日,造艾子, 问曰:“凡大车之下,与橐驼之项, 多缀铃铎,其故何也?”艾子曰:“车、驼之为物甚大,且多夜行,忽狭路相逢,则难于回避,凭藉鸣声相闻,使预得回避尔。”
营丘士曰:“佛塔之上,亦设铃铎, 岂谓塔亦夜行而使相避耶?”艾子曰:“君不通事理, 乃至如此! 凡鸟鹊多托高以巢, 粪秽狼藉, 故塔之有铃, 所以警鸟鹊也, 岂以车、驼比耶?”
营丘士曰:“鹰鹞之尾, 亦设小铃, 安有鸟鹊巢于鹰鹞之尾乎?”艾子大笑曰:“怪哉! 君之不通也! 夫鹰隼击物,或入林中, 而绊足绦线,偶为木之所绾, 则振羽之际,铃声可寻而索也, 岂谓防鸟鹊之巢乎?”
营丘士曰:“吾尝见挽郎秉铎而歌, 虽不究其理, 今乃知恐为木枝所绾, 而便于寻索也。抑不知绾郎之足者, 用皮乎?用线乎?”艾子愠而答曰:“挽郎乃死者之导也, 为死人生前好诘难, 故鼓铎以乐其尸耳!”
这则寓言尖刻嘲讽了巧嘴诡辩、无理取闹的空谈家,并以“挽郎乃死者之导也,为死人生前好诘难,故鼓铎以乐其尸耳”的话痛骂了他。寓言痛快淋漓地揭示出世上那些“每多事,好折难而不中理”者的讨嫌嘴脸。
对好诘难者,不能用常理说服他。对待这样的人,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针锋相对、主动出击,戳穿他的诡辩和谎言,使之对号入座、 自惭形秽,在轻松的笑声中压倒对方。
这则寓言在形象塑造上是成功的,它描写营丘士的不断追诘,反复突出其“不通事理”的个性特征;文气节奏也随之步步推向了高潮。
营丘士是一个诡辩家,他对论敌采取了引人入彀的手法。即故意不从正面理解对方的答语,却抓住与论辩有某种暗合联系的事物从反面生发开去;他以为,对方势必按正常逻辑回答他的诘难,得出“认输”的结论。谁知他遇到的对手却是才思敏捷、能言善辩的艾子,他更能够随机应变、化被动为主动, 不失时机地抓住论敌的要害向他发动反击,一针见血,一发制命,使论敌手足无措,处境尴尬, 以哑然失声而告终。
实践证明,寓言创作决不仅是“给思想穿上外衣”,也需要塑造形象、刻划个性。人物个性的塑造成功,有助于更深刻、更丰满地揭示出主题的含义。
一日,造艾子, 问曰:“凡大车之下,与橐驼之项, 多缀铃铎,其故何也?”艾子曰:“车、驼之为物甚大,且多夜行,忽狭路相逢,则难于回避,凭藉鸣声相闻,使预得回避尔。”
营丘士曰:“佛塔之上,亦设铃铎, 岂谓塔亦夜行而使相避耶?”艾子曰:“君不通事理, 乃至如此! 凡鸟鹊多托高以巢, 粪秽狼藉, 故塔之有铃, 所以警鸟鹊也, 岂以车、驼比耶?”
营丘士曰:“鹰鹞之尾, 亦设小铃, 安有鸟鹊巢于鹰鹞之尾乎?”艾子大笑曰:“怪哉! 君之不通也! 夫鹰隼击物,或入林中, 而绊足绦线,偶为木之所绾, 则振羽之际,铃声可寻而索也, 岂谓防鸟鹊之巢乎?”
营丘士曰:“吾尝见挽郎秉铎而歌, 虽不究其理, 今乃知恐为木枝所绾, 而便于寻索也。抑不知绾郎之足者, 用皮乎?用线乎?”艾子愠而答曰:“挽郎乃死者之导也, 为死人生前好诘难, 故鼓铎以乐其尸耳!”
——苏轼《艾子杂说》
这则寓言尖刻嘲讽了巧嘴诡辩、无理取闹的空谈家,并以“挽郎乃死者之导也,为死人生前好诘难,故鼓铎以乐其尸耳”的话痛骂了他。寓言痛快淋漓地揭示出世上那些“每多事,好折难而不中理”者的讨嫌嘴脸。
对好诘难者,不能用常理说服他。对待这样的人,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针锋相对、主动出击,戳穿他的诡辩和谎言,使之对号入座、 自惭形秽,在轻松的笑声中压倒对方。
这则寓言在形象塑造上是成功的,它描写营丘士的不断追诘,反复突出其“不通事理”的个性特征;文气节奏也随之步步推向了高潮。
营丘士是一个诡辩家,他对论敌采取了引人入彀的手法。即故意不从正面理解对方的答语,却抓住与论辩有某种暗合联系的事物从反面生发开去;他以为,对方势必按正常逻辑回答他的诘难,得出“认输”的结论。谁知他遇到的对手却是才思敏捷、能言善辩的艾子,他更能够随机应变、化被动为主动, 不失时机地抓住论敌的要害向他发动反击,一针见血,一发制命,使论敌手足无措,处境尴尬, 以哑然失声而告终。
实践证明,寓言创作决不仅是“给思想穿上外衣”,也需要塑造形象、刻划个性。人物个性的塑造成功,有助于更深刻、更丰满地揭示出主题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