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鸦和狐狸
大鸦抢到一块肉, 落在大树上。狐狸看见了,想得到那块肉,便站在树下,夸大鸦高大、漂亮,说他最适于作鸟类的王,要是他能发出声音,那就毫无疑问了。大鸦想表明他能发出声音,便放开肉,大叫起来。狐狸跑上去,抢到那块肉,说道:“喂,大鸦,假如你有头脑,你作鸟类的王就没有问题了。”
这故事适用于愚蠢的人。
《大鸦和狐狸》中有两个形象;爱听奉承话、盲目骄傲、以至于到了愚蠢地步的大鸦和善于奉承、巧于恭维、十分狡诈的狐狸。
“大鸦抢到一块肉”,这令狐狸十分眼馋;但大鸦“落在大树上”,又使狐狸很难办。狐狸抓住对方的弱点,用奉承话迷住它的心窍,用一顶顶花花绿绿的高帽子,让大鸦头脑发昏,失去警觉。狐狸知道,只要大鸦一张口,肉便会落下地成为自己的美食,可狐狸并不直截了当地要求大鸦张口发出声音,因为这样太露骨,容易引起大鸦的警觉。狐狸的狡猾,在于它一步步引大鸦上当。它先夸大鸦高大,接着又夸大鸦漂亮,然后,给大鸦戴上了“鸟类的王”这样一顶桂冠,逐步引得大鸦心迷智昏。最后,又是奉承,又是激将——“要是他能发出声音,那就毫无疑问了。”如果有一点儿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并不高大,也不漂亮,更不善于发出声音,永远也作不了鸟类之王;或者还有一丁点儿警觉,那么,大鸦便不会上当。可惜,大鸦完全被花言巧语恭维得晕头转向,结果,不仅丢了到嘴的肉,还被狐狸奚落了一通。
《大鸦和狐狸》告诉我们:要有自知之明,不要被奉承话迷住心窍而忘乎所以。别忘了,高帽子和恭维话是别有用心者最廉价的贿赂。
值得一提的是,站在被迷住心窍的大鸦另一面的狐狸,倒有点儿可取之处。肯动脑筋,紧紧抓住对方的弱点,一步步引对方进入自己布置的陷阱里,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只是这种策略要看用在什么地方,对付什么人,如果用在人民内部、朋友之间,那是不合适的。这一点,也可以算是《大鸦和狐狸》给人们的又一启示吧。
这故事适用于愚蠢的人。
——《伊索寓言》(罗念生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年版)
《大鸦和狐狸》中有两个形象;爱听奉承话、盲目骄傲、以至于到了愚蠢地步的大鸦和善于奉承、巧于恭维、十分狡诈的狐狸。
“大鸦抢到一块肉”,这令狐狸十分眼馋;但大鸦“落在大树上”,又使狐狸很难办。狐狸抓住对方的弱点,用奉承话迷住它的心窍,用一顶顶花花绿绿的高帽子,让大鸦头脑发昏,失去警觉。狐狸知道,只要大鸦一张口,肉便会落下地成为自己的美食,可狐狸并不直截了当地要求大鸦张口发出声音,因为这样太露骨,容易引起大鸦的警觉。狐狸的狡猾,在于它一步步引大鸦上当。它先夸大鸦高大,接着又夸大鸦漂亮,然后,给大鸦戴上了“鸟类的王”这样一顶桂冠,逐步引得大鸦心迷智昏。最后,又是奉承,又是激将——“要是他能发出声音,那就毫无疑问了。”如果有一点儿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并不高大,也不漂亮,更不善于发出声音,永远也作不了鸟类之王;或者还有一丁点儿警觉,那么,大鸦便不会上当。可惜,大鸦完全被花言巧语恭维得晕头转向,结果,不仅丢了到嘴的肉,还被狐狸奚落了一通。
《大鸦和狐狸》告诉我们:要有自知之明,不要被奉承话迷住心窍而忘乎所以。别忘了,高帽子和恭维话是别有用心者最廉价的贿赂。
值得一提的是,站在被迷住心窍的大鸦另一面的狐狸,倒有点儿可取之处。肯动脑筋,紧紧抓住对方的弱点,一步步引对方进入自己布置的陷阱里,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只是这种策略要看用在什么地方,对付什么人,如果用在人民内部、朋友之间,那是不合适的。这一点,也可以算是《大鸦和狐狸》给人们的又一启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