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
一支用蜡做成的软弱而易曲的烛, 因为一碰便要损坏,所以非常悲哀。它除长叹而外,没有方法可想,苦苦地诅咒着它悲惨的命运。它想:那些砖头当初也是脆弱而粘软的,为什么在火里一烧便硬了起来,经过若干年不坏呢?为了获得象砖头一样的硬度及其好处, 它奋身跃进火中, 于是便被火融化了。
蜡烛的功用是照明。与其他灯具不同的是,它以燃烧自身来发出光焰、驱除黑暗。因此, 人们常把蜡烛作为光明的使者和自我牺牲的象征。它也就成了古今诗人备加青睐的富于寓意的物品之一。“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 只照逃亡屋。”(聂夷中《咏田家》)诗人对贫苦人民的同情和对开明君主的幻想溢于言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的这一名句数百年来被人们无数次用以刻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闻一多讴歌红烛,是因为它能烧出光来,“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蜡烛,这是专门利人、毫不利己的崇高圣洁的形象。
可是,如果蜡烛竟然对它的这一传统自我形象不满,如果它不能或不愿承认它的价值在于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却异想天开地希望获得砖石般的硬度以求不朽,那它就是放弃了自身的价值,否定了自己的本质和存在的意义。这则寓言中的蜡烛便是这样一个由自我否定到自我毁灭的极端愚蠢的形象。
这支蜡烛投身火中毫无意义地转瞬融化,说明了人们必须正确地认识自我、正确地确定自身与外界的关系,必须扬长避短,选择最佳努力方向,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和作用。如果脱离主、客观条件勉强盲动,甚至肆意妄为,就会走向反面、招致失败以至毁灭。这支蜡烛的毁灭还说明因材施教的重要意义。人们嘲笑的“杆面杖吹火”、“麻布袋绣花”、“捉了黄牛当马骑”都是违背了因材施教的例子。有的家长明知孩子没有音乐天赋,却硬逼着孩子学钢琴,浪费了金钱、时间不说,甚至造成“恐琴症”,导致孩子心理失常。某地就有一个十岁男孩因恨透了练琴,趁父母外出,用菜刀将钢琴砍烂,然后自杀。脱离实际的“好心”和一意孤行的蛮干,酿成了琴毁人亡的悲剧。
这则寓言不仅说明了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重要,它还启示人们:必须从事物的本质特征出发,依据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来想问题,办事情;否则,就会落得事与愿违、一败涂地。 十年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之所以成效卓著,从根本上说,正是因为它适应我国现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符合十一亿人民振兴中华的民族心理,从而极大地调动了举国上下为实现“四化”努力奋斗的积极性。反之,建国后经济建设方面的诸多失误,象严重损害农民利益的人民公社、无视科学常识的“土法炼钢”等蠢事,也正是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条件、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恶果。
这则寓言寓深刻的意旨于巧妙的构思之中。它从烛的原料一一蜡的质软易坏这一事实, 自然而新颖地引出这支烛对自己命运的不满和对砖头的羡慕, 而脱离实际、 想人非非的羡慕导至愚蠢的行动,造成蜡烛的毁灭。
——《土耳其寓言》(王世颖译)
蜡烛的功用是照明。与其他灯具不同的是,它以燃烧自身来发出光焰、驱除黑暗。因此, 人们常把蜡烛作为光明的使者和自我牺牲的象征。它也就成了古今诗人备加青睐的富于寓意的物品之一。“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 只照逃亡屋。”(聂夷中《咏田家》)诗人对贫苦人民的同情和对开明君主的幻想溢于言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的这一名句数百年来被人们无数次用以刻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闻一多讴歌红烛,是因为它能烧出光来,“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蜡烛,这是专门利人、毫不利己的崇高圣洁的形象。
可是,如果蜡烛竟然对它的这一传统自我形象不满,如果它不能或不愿承认它的价值在于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却异想天开地希望获得砖石般的硬度以求不朽,那它就是放弃了自身的价值,否定了自己的本质和存在的意义。这则寓言中的蜡烛便是这样一个由自我否定到自我毁灭的极端愚蠢的形象。
这支蜡烛投身火中毫无意义地转瞬融化,说明了人们必须正确地认识自我、正确地确定自身与外界的关系,必须扬长避短,选择最佳努力方向,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和作用。如果脱离主、客观条件勉强盲动,甚至肆意妄为,就会走向反面、招致失败以至毁灭。这支蜡烛的毁灭还说明因材施教的重要意义。人们嘲笑的“杆面杖吹火”、“麻布袋绣花”、“捉了黄牛当马骑”都是违背了因材施教的例子。有的家长明知孩子没有音乐天赋,却硬逼着孩子学钢琴,浪费了金钱、时间不说,甚至造成“恐琴症”,导致孩子心理失常。某地就有一个十岁男孩因恨透了练琴,趁父母外出,用菜刀将钢琴砍烂,然后自杀。脱离实际的“好心”和一意孤行的蛮干,酿成了琴毁人亡的悲剧。
这则寓言不仅说明了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重要,它还启示人们:必须从事物的本质特征出发,依据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来想问题,办事情;否则,就会落得事与愿违、一败涂地。 十年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之所以成效卓著,从根本上说,正是因为它适应我国现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符合十一亿人民振兴中华的民族心理,从而极大地调动了举国上下为实现“四化”努力奋斗的积极性。反之,建国后经济建设方面的诸多失误,象严重损害农民利益的人民公社、无视科学常识的“土法炼钢”等蠢事,也正是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条件、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恶果。
这则寓言寓深刻的意旨于巧妙的构思之中。它从烛的原料一一蜡的质软易坏这一事实, 自然而新颖地引出这支烛对自己命运的不满和对砖头的羡慕, 而脱离实际、 想人非非的羡慕导至愚蠢的行动,造成蜡烛的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