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舌野犴
过去世雪山下,有二兽, 一名好毛狮子, 一名好牙老虎。共为善知识, 闭目相舐。是二兽恒得濡好肉噉。去是不远,有两舌野犴,作是念:“我至二兽边言、我与汝作第三伴, 汝听我入。”
狮子、虎言:“随意。”
两舌野犴噉二兽残肉, 身体肥大。作是念:好毛狮子,好牙老虎,共为善知识,更相亲爱,闭目相舐,恒噉好肉,或时不得,必当噉我。我先方便,令生别离。语狮子言:“虎有恶心于汝狮子。言食噉皆是我力。”
狮子言:“云何得知?”
两舌野犴答言:“虎明日见汝时, 闭目舐汝毛者, 当知恶相。”
往语虎言:“狮子于汝,有恶心,言有所食噉, 皆是我 力。”
虎言:“云何得知?”
答言:“明日见汝时, 闭目舐汝者, 当知恶相。”
是二知识中,虎生畏想,是故先往狮子所言:“汝于我生恶心耶?”
狮子言:“谁作是语?”
答言:“两舌野犴。”
好毛复问言:“汝于我亦生恶心耶?”
虎言:“不也。”虎与狮子言:“汝若有是恶语者,不得共作善知识。”
好毛言:“是两舌野犴有如此言,云何不喜共我住耶?”即说偈言:“……和合好水乳,今此弊小虫, 生来性自恶,一头而两舌。”
虎与狮子验事实已,共捉野犴,破作二分。
这则寓言见于多种佛经,其原意是为了向僧俗大众宣讲佛教十善十恶的教义。佛教把人的身心活动,即人们的造作,称为“业”;“业”所引发的后果,称为“报”(果报、报应)。善业有善报,恶业有恶报。十恶业便是: 杀生、 偷盗、邪淫(以上“身业”)、 妄语(虚诳语)、 两舌(离间语)、恶口(粗恶语)、绮语(杂秽语) (以上“口业”)、贪欲、瞋恚、邪见(以上“意业”)。 十善业与此相反。丁福保《佛学大辞典》说:“两舌, 十恶业之一,谓言语反覆,弄是非也。”
野犴(an)是一种野狗,俗名“干狗”,嘴黑似狐。佛经寓言多用以比喻狡诈小人。如《十诵律》中的寓言“野犴分鲤”,写两只猕猴得到一尾大鲤鱼,野犴假装公正给它们分配,把头和尾分给猕猴,其余全归了自己。本则寓言则写其播弄是非的伎俩和自食恶果的结局。它羡慕狮虎亲密无间的友谊和经常能吃肥美肉类的生活,请求作它们的伙伴。狮虎宽容地接纳了它,又养肥了它的身体。它却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恩将仇报,以两舌手段离间狮虎。结果,被弄清真相的狮虎把它撕成两半,两舌罪业受到了应有惩罚。这就形象地宣传了佛教“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观念,劝戒世人弃恶从善。
狮虎的形象也塑造得很好,特别是狮的形象,写出了它的宽容和智慧。 (按:狮子在佛经故事中多作正面形象。佛经《大智度论》称“佛为人中狮子”。)寓言首先出色地写出了狮虎的友谊,以作为后文的衬垫。用笔传神而又简洁, 只用了“闭目相舐(Shi)”四个字,便活脱脱地画出了这对善知识(知心好友)亲密无猜之态。这样相互信任的朋友,竟然也受到两舌播弄而产生了猜疑,老虎发生“畏想”,甚至提出要断交分居。幸亏狮了棋高一著,冷静对待, 与虎一道验证事实,才维持了水乳交融的友谊。这说明对两舌小人决不可掉以轻心, 而识别两舌伎俩的最好方法是验证事实,开诚布公。
这则寓言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首先,它告诫人们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不可播弄是非,暗中捣鬼。。善恶到头终须报,只争来早与来迟。”如果抛开宿命迷信成分,从哲学的角度看,事物总有因果关系,没有无果之因或无因之果,坏思想坏言行总要受到惩罚;从道德的角度看,搬弄是非是人格和良心的腐蚀剂,它将使灵魂永远处于受审判的地位,一旦真相大白更会无所容于天地之间。其次,它提醒人们特别是肩负重任的人要严防小人的包围和挑拨离间。中国古谚说:“来说是非者,必是是非人。”又说:“耳听是虚眼见为实”。只有襟怀坦白, 开诚布公,又注重验证事实,才能识破各种两舌小人。否则,因听信小人挑拨而演成的个人悲剧,家庭悲剧和国家悲剧、在历史与现实生活中并不罕见。
狮子、虎言:“随意。”
两舌野犴噉二兽残肉, 身体肥大。作是念:好毛狮子,好牙老虎,共为善知识,更相亲爱,闭目相舐,恒噉好肉,或时不得,必当噉我。我先方便,令生别离。语狮子言:“虎有恶心于汝狮子。言食噉皆是我力。”
狮子言:“云何得知?”
两舌野犴答言:“虎明日见汝时, 闭目舐汝毛者, 当知恶相。”
往语虎言:“狮子于汝,有恶心,言有所食噉, 皆是我 力。”
虎言:“云何得知?”
答言:“明日见汝时, 闭目舐汝者, 当知恶相。”
是二知识中,虎生畏想,是故先往狮子所言:“汝于我生恶心耶?”
狮子言:“谁作是语?”
答言:“两舌野犴。”
好毛复问言:“汝于我亦生恶心耶?”
虎言:“不也。”虎与狮子言:“汝若有是恶语者,不得共作善知识。”
好毛言:“是两舌野犴有如此言,云何不喜共我住耶?”即说偈言:“……和合好水乳,今此弊小虫, 生来性自恶,一头而两舌。”
虎与狮子验事实已,共捉野犴,破作二分。
——佛经寓言(《佛说两舌野犴经》)
这则寓言见于多种佛经,其原意是为了向僧俗大众宣讲佛教十善十恶的教义。佛教把人的身心活动,即人们的造作,称为“业”;“业”所引发的后果,称为“报”(果报、报应)。善业有善报,恶业有恶报。十恶业便是: 杀生、 偷盗、邪淫(以上“身业”)、 妄语(虚诳语)、 两舌(离间语)、恶口(粗恶语)、绮语(杂秽语) (以上“口业”)、贪欲、瞋恚、邪见(以上“意业”)。 十善业与此相反。丁福保《佛学大辞典》说:“两舌, 十恶业之一,谓言语反覆,弄是非也。”
野犴(an)是一种野狗,俗名“干狗”,嘴黑似狐。佛经寓言多用以比喻狡诈小人。如《十诵律》中的寓言“野犴分鲤”,写两只猕猴得到一尾大鲤鱼,野犴假装公正给它们分配,把头和尾分给猕猴,其余全归了自己。本则寓言则写其播弄是非的伎俩和自食恶果的结局。它羡慕狮虎亲密无间的友谊和经常能吃肥美肉类的生活,请求作它们的伙伴。狮虎宽容地接纳了它,又养肥了它的身体。它却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恩将仇报,以两舌手段离间狮虎。结果,被弄清真相的狮虎把它撕成两半,两舌罪业受到了应有惩罚。这就形象地宣传了佛教“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观念,劝戒世人弃恶从善。
狮虎的形象也塑造得很好,特别是狮的形象,写出了它的宽容和智慧。 (按:狮子在佛经故事中多作正面形象。佛经《大智度论》称“佛为人中狮子”。)寓言首先出色地写出了狮虎的友谊,以作为后文的衬垫。用笔传神而又简洁, 只用了“闭目相舐(Shi)”四个字,便活脱脱地画出了这对善知识(知心好友)亲密无猜之态。这样相互信任的朋友,竟然也受到两舌播弄而产生了猜疑,老虎发生“畏想”,甚至提出要断交分居。幸亏狮了棋高一著,冷静对待, 与虎一道验证事实,才维持了水乳交融的友谊。这说明对两舌小人决不可掉以轻心, 而识别两舌伎俩的最好方法是验证事实,开诚布公。
这则寓言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首先,它告诫人们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不可播弄是非,暗中捣鬼。。善恶到头终须报,只争来早与来迟。”如果抛开宿命迷信成分,从哲学的角度看,事物总有因果关系,没有无果之因或无因之果,坏思想坏言行总要受到惩罚;从道德的角度看,搬弄是非是人格和良心的腐蚀剂,它将使灵魂永远处于受审判的地位,一旦真相大白更会无所容于天地之间。其次,它提醒人们特别是肩负重任的人要严防小人的包围和挑拨离间。中国古谚说:“来说是非者,必是是非人。”又说:“耳听是虚眼见为实”。只有襟怀坦白, 开诚布公,又注重验证事实,才能识破各种两舌小人。否则,因听信小人挑拨而演成的个人悲剧,家庭悲剧和国家悲剧、在历史与现实生活中并不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