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
论题解析
[解题]改革(reformation),指把事物中用的不合理的部分改造成新的、符合客观规律、适应客观情况的。
[析题]为什么要改革?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唯有不断地改革,才能符合新事物的发展。人类社会总是在不断的变革中发展、前进着。古往今来的事实证明,拘泥守旧,抱残守缺,不思改革,社会将变成一潭死水,历史将停滞不前。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国家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深刻的改变,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据此,你可以从精神、物质方面谈谈自己对改革以来所取得的成绩的感想;也可以结合自己身边生活的变化来谈谈改革带来的改变。改革肯定不是凭空乱想的胡作非为,而是要在正确的革命理论指导下进行。那么改革要如何实施?改革中要注意什么问题?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如果在改革中遇到了挫折,我们应该如何面对?作者可以从多方面展开自己的思维。
[温馨提示]改革必须要稳步推进而不可急于求成,改革要经过长时间的论证与探讨,还要经过一定范围内的实验之后,才能大面积地展开。对此,作者要有清醒的认识。成功的改革将带来可喜的变化,失败的改革将导致社会的退步。要运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改革。
思路导引
何谓改革?改革存在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不是只要是新方法的引入就叫做改革?是不是只要有了改革就会有好的结果?唯有将事物中不合理的部分改成合理的才叫做改革。改革不等于盲目蛮干,而是要在细心的论证下才能展开进行。
没有改革就没有质的飞跃,社会总是不断地发展,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必然要经历质的突破。我国经历了2 000多年的封建社会,这种落后的封建意识在人们的思维里根深蒂固,所以更需要持续不断地改革。改革能使我们的国家获得新生,民族得以复兴。同时改革不仅是要改变人们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要革除人们头脑中一些陈腐的观念,摆脱僵化思维的束缚。
当一种旧的社会制度不适应新的社会生活时,改革才能带来希望,改革才有出路。但是改革也是有风险的,如果没有经过全面地考证、合理的措施,改革也将带来一些不良后果。在改革的过程中也是要付出代价、作出牺牲的。
改革的道路充满了荆棘和坎坷。我们要有克服困难的决心与信心,坚持自己正确的道路;改革需要打破传统观念,克服 “习惯性思维” 和 “定式思维”,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培养改革创新的精神。
论点集锦
1.改革是个逐步深化、循序渐进的过程。
2.改革需要遵循客观规律。
3.改革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4.改革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举措。
5.改革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6.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是要付出代价、作出牺牲的。
7.改革能使我们的国家获得新生,民族得以复兴。
8.我们应该培养改革创新的精神。
9.改革需要有利的环境。
10.改革的成果需要巩固。
论据超市
[理论论据]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 《易经》
※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则亡。
—— (清)康有为
※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 鲁迅
※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冷笑家的赞成,是在见了成效之后。
—— 鲁迅
※人生最有趣味的事情,就是送旧迎新。因为人类最高的欲求是创造新生活。
—— 李大钊
※改革,是第二次生命。
—— 邓小平
※我知道任何改革的成功,都需要不少的牺牲作为代价。
—— 巴金
※为改革我们不怕摘掉乌纱帽。我决心已下,死不回去。
—— 步金生
※实行改革要十分谨慎,每一次改革都必须是确有必要而并非为了标新立异。
—— 〔英国〕培根
※时间本身正是立志改革者的楷模,它在运行中更新了世间的一切。
—— 〔英国〕培根
※*世界唯一最大的力量是变革的力量。
—— 〔美国〕卡尔·多伊奇
※改革是积极的,保守是消极的,前者以真理为目标,后者以安宁为目标。
—— 〔美国〕爱默生
※一切事物的趋于完善,都是来自适当的改革。
—— 〔法国〕巴尔扎克
※让死人去埋葬和痛哭自己的尸体吧。最先朝气蓬勃地投入新生活的人,他们的命运是令人羡慕的。
—— 〔德国〕马克思
※在所有崭新事物中所表现出来的,如果不是进步的话,则也是对进步的追求。
—— 〔俄国〕别林斯基
[事实论据]
改革救了大众汽车公司
一度闻名于世的德国大众汽车公司,由于经营不善,冗员众多,1974年发生高额亏损,1975年亏损的势头加剧,企业走向了崩溃的边缘。这时经营管理专家斯米克尔受命于危难之时,应聘接替了该公司总经理职位。他上任后采取的第一项措施,就是精减公司各级领导和人员,清除了那些因循守旧、争权夺利、不干实事、提不出建议的人,全公司职员从11.2万人减少到9.3万人。由于中间环节减少,政令畅通,并且公司员工都增强了责任感,工作效率大为提高,公司的其他改革措施得以顺利实施。1975年底,公司扭亏为盈,次年赢利10万马克。
论题链接 ①方法②管理
商鞅变法
商鞅又名公孙鞅、卫鞅,是战国时的著名政治家。他提出 “治世不一道,使国不法古” 的强国之道,受到秦孝公的重视,被任命为左庶长。公元前356年,他开始在秦国实施变法改革。商鞅变法,主要是采取了下列措施:制定秦律,编制户籍;废除分封制,普遍设郡县;统一度量衡;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废除了爵位、俸禄的世袭制,打破了旧贵族政治、经济上享有的特权;发展农业,奖励耕战,形成了 “勇于公战,怯于私斗” 的社会风气。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富强打下了基础,使秦国成为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并且为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论题链接 ①变革②管理
彼得大帝改革
17世纪晚期,俄国还是个很落后闭塞的国家。彼得大帝继位以后,先到欧洲各先进国家考察,回国后就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兴建城市彼得堡,使之成为通向大海的门户、面向西方的窗口;他积极发展工业,推动贸易;他改革行政体制和军制,建立了正规化制度并引进了轻便的匈牙利军装等。改革虽遭到了激烈的反对,但彼得大帝力排众议,采取强制的手段,使改革取得了成功,从而巩固了俄罗斯中央集权的统治,国力大大增强,成为欧洲强国。
论题链接 ①勇气②坚持③发展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我国著名画家齐白石,曾荣获世界和平奖。然而,面对已经取得的成功,他并不满足,而是不断汲取历代画家的长处,不断改进、革新自己作品的风格。他60岁以后的画,明显不同于60岁以前。70岁以后,他的画风又变了一次。80岁以后,他的画风再度变化。据说,齐白石一生,曾五易画风。正因为白石老人在成功后,能仍然马不停蹄地改变、创新,所以他晚年的作品比早期的作品更完美成熟,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流派与风格。齐白石先生经常告诫弟子的一句话是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他认为画家要 “我行我道,我有我法”,就是说,在学习别人长处时,不能照搬照抄,而要创造性地运用,不断发展,不断革新,这样才会赋予艺术以鲜活的生命力。
论题链接 ①创新②变③超越
*赵武灵王着 “胡服”
战国时期,赵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时,不仅邻国如魏国、秦国、齐国等对赵国造成严重威胁,北方的中山国、林胡和楼兰也常来侵扰,弄得赵国边疆民不聊生。为了使赵国兴旺起来,赵武灵王决定改革图强。
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把宠臣肥义召到宫中,跟他议论改革的事,之后又带领群臣到北部和本部边疆巡视,看到西北游牧部落的胡人身着短装,很适合于骑马射箭。为了在战争中赢得胜利,他决定全国都改穿胡人服装,但是朝内不少人反对,他开始犹豫了。这时肥义对他说:“谋事犹豫不决就不会成功,行动瞻前顾后就没有成果,大王既然下了决心,就不要顾别人的议论。有最高道德的人是不附和世俗之论的,建立大功的人民不与一般庸人商谋。愚蠢的人难以预测将成的事,智者就能明察事态的苗头。大王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赵武灵王听了肥义这番鼓励他的话,坚定了决心,下达了《胡服令》,并亲自穿着胡服。可以说,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在当时不仅是一项重要的军事改革,也是一场思想上的革新,它对于赵国的富强起了关键的作用。
论题链接 ①坚定②勇气
[自我补充]
互动园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1.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 《易经》
2.别里科夫是契诃夫在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塑造的一个形象。他保守、反动、扼杀一切新思想。他老是歌颂过去,歌颂那些从没存在过的东西;只有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的文章,其中规定着禁止什么,他才觉得一清二楚。凡是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虽然看来跟他毫不相干,却惹得他闷闷不乐。更可怕的是,他把自己自觉地生活在 “套子” 里。自这篇作品问世以来,别里科夫已经成为害怕新事物、维护旧事物,反对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的代名词。
要求:①这两段文字对你有什么启发?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改革与保守的关系?请根据上面的材料写一篇议论文,所写内容在 “改革” 的范围内。②题目自拟。③不少于800字。
[实战演示]
精彩范文
别里科夫与赵武灵王
潘利建
俄国作家契诃夫笔下的别里科夫与我国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物,然而就其对改革的态度来说却很有必要相提并论,作一番比较。
别里科夫,他那套子似的外形、套子中的思想、套子般的论调,早已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作家成功地为世人留下了这么个顽固保守、竭力维护沙皇专制制度的套中人的典型。对别里科夫来说,凡违背沙皇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都是最要不得的。正是在这种套子的禁锢下,他谨小慎微,抱残守缺,老是歌颂过去,“歌颂那从来没有的东西”,用那些过了时的东西来聊以自慰。一切有悖于旧制度、有悖于旧传统的事,即便微乎其微,也会使他惶恐不安。同样,他还以他这种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人,以此来阻止新事物的产生。
然而赵武灵王却与其截然相反。为了强化赵国,面对祖宗的规矩,面对世俗偏见,面对千百年来的传统习惯,赵武灵王首先是自己亲自进行实地的考察,而后在肥义的支持下毅然决然地发布了 “胡服骑射” 的命令。要脱去那标志着贵族身份的宽大衣服,要扔掉显示威武的庞大战车,这且不说,还要穿上异邦小族的衣服,效法胡人的军事,那还得了?岂不要给祖宗丢脸?于是 “别里科夫” 式的大人物,开始以形形色色的 “套子” 加以阻挠。然而赵武灵王不愧是位英雄,他不仅敢于向最顽固的传统观念和保守势力宣战,而且击败了贵族官僚的反对。通过此事,也对人们的思维有了更新,最终实现了富国强兵的宏愿,最终使赵国进入战国七雄之列。
一个是套中人,一个是极力冲破套子的人。一个顽固保守,一个勇于创新。相比之下,真有天壤之别。别里科夫最后让世人耻笑,而赵武灵王,却让后人敬仰。而现在我们的改革中,也有像别里科夫一样的人物,他们人为地摆出许多的条条框框,禁锢人们的头脑。我们的改革需要有谨慎的态度,但是,我们需要的不是死板的 “别里科夫”,而是更多的赵武灵王。美国社会学家卡尔·多伊奇曾说:“世界唯一最大的力量是变革的力量。” 改革的力量是巨大的,而中国的改革需要赵武灵王那种不畏世俗、敢于破旧的胆略和气度。古人尚且懂得汲取外族之长,发展本国力量,我们为何还要夜郎自大、闭关自守呢?既然 “胡服骑射” 给赵国带来的是富强,那么,我们坚信我们的对外开放政策也最终能使中国繁荣昌盛。不薄今人爱古人,赵武灵王终究是一代君王。在党的领导下的改革洪流中,“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
经典点评
改革是需要一种勇于创新的精神的,这种精神,需要人有一种开放的思维。在现在的社会,闭关自守永远得不到强大,唯有多学习别人的长处,发展自己,才能壮大自己。为了说明这个论点,作者选择了两个人物对改革态度完全相反的事例来对比,从这种鲜明的对比中,得出自己的结论:改革要有创新的头脑。文章紧扣论题,扣住中心不断地渲染,充分有力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实战演练]
请按题目要求另写一篇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