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桌
【题目】
同桌
要求: 1. 题目上的 “同桌”,指的是同一张课桌的两个同学。这个题目既可写我的同桌,也可写我以外的别的同桌。要突出 “同桌”这一特殊关系,不要写成一般的同学。若无同桌,可写 “邻桌”(指座位邻近的同学),也不要写成一般的同学。2写一篇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抒情的文章(600字左右)。
——1985年上海市高中招生试题。
【审题】
题型,文题作文。文体,记叙文。可以用第一人称写“我”和“我” 的同桌,也可以用第三人称写 “我以外的别的同桌”。题旨,应写“同一张课桌的两个同学”,他们之间的关系,纠葛,友谊。
【构思】
一、可用 “一字立骨”构思法。也就是抓住同桌的主要特点,用一字概括,然后围绕这个“字”(特点)进行记叙。例如有一篇作文抓住一个“怪” 字做文章。
开头: 如果要用一个字来形容我的同桌,那么这个字就是“怪”。然后围绕“怪”选材记事。
欲扬先抑,写她的讨厌: 她叫钱晓燕,爱捉弄人,我们便叫她“钱小厌”、“钱讨厌”。她发明“洗头”游戏,把人的头发搞成“稻草窝”。接着一转: 和同学乱闹闹,是人之常情,也无古怪之处。可怪就怪在这里,她有时热情似火,怎么有时又冷若冰霜呢?
接着先写她的“冷”: 我们坐在一起,能够一个上午不说一句话。次写她的又冷又热,写得颇有章法:
她数学学得好,我有时遇到难题,都要问问她,可她却“拿乔”得很,使我常碰壁。瞧,她又冷冷地朝我瞥了一眼: “不告诉你,自己想!”被她这么一激,我一下狠心,题目也啃出来了。有些问题怎么也解决不了,我干瞪着眼着急。这时钱晓燕倒主动凑过来,“给你提个思路。” 她简练地说道,接着用她的大笔在我的图形上走了几圈,经她这么一提,题目也都解决了。钱晓燕虽然或“冷” 或“热”,我仍喜欢同她一块玩。久了,我渐渐地明白她是以表面的 “冷”,表现出内心的 “热”。没有她的“冷”,许多题目我都不会独立完成,没有她的“热”,许多题目我无法完成。或 “冷” 或 “热” 都是情。
继而写她另外的二“怪”: 班级举行算二十四竞赛,她是明摆着的冠军,她却不参加;排球比赛明知吃力不讨好,她却报名参加。
最后是一段总括、点题、议论:
一星期后,排球比赛开始了,钱晓燕准备发球,望着她发球的一瞬间,钱晓燕突然在我心目中明朗起来,她的脸上洋溢着青春的活力,使她变得十分美丽,我似乎明白了: 她不说废话,用着特殊的方法帮助同学,不以个人荣誉为目标,同时又为集体的荣誉在拼搏……
采用 “一字立骨” 法写人,一般根据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需要组织安排材料。上例先写同桌的“讨厌”,再写她以特殊方式帮助“我”,最后写她不图虚荣、不为名利。这样,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地展现同桌的内心世界。
二、“感情变化”构思法。可以以互相逐渐熟识的过程或“我”的感情变化为线索,来写同桌。下面是以感情变化为线索进行构思的例子。
先写 “我”对与她作同桌的“反感”: 记得初中一年级时,我玩球打碎了玻璃黑板,她在后面飘出这样一句话:“还是班级干部呢,带头在班里玩球,打碎了玻璃黑板,哼——”这句刺人的话使我难受了好长一段时间。大概从那时开始,我俩就有了一层隔膜。然而,生活中的矛盾往往都是对立的统一,老师偏偏将我们分到了一桌。
顺章而下的是“对立”:她以为我是老师有意安排在她身边的“钉子”。我把另外两个同学吵架的事告诉了老师,她便送给我一个 “爱打小报告的市侩” 的称谓,称我的行为是“可怜的偏狭”; 我的日记,也大都是讽刺她的,回敬了一句: “几条臭鱼腥了一锅汤。”
但是,到底是“同 一张课桌”,由“对立”转“缓和”到“佩服”: 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接触,她对我的戒心渐渐地消除了,偶尔还将日记给我看。我对她的态度也渐渐地转变了,有时也将日记给她看。在这一传一递中竟也保持了一种默契。在她的日记中,我看到了一个丰富的内心世界: 有细腻的写景、抒情;也有一针见血的批评。我先是感到惊讶,后来渐渐地转为佩服——真没想到她竟有如此深邃的眼力,如此流畅的文笔。我一直认为自己这位班级干部是在以行动去影响她,然而现在才发现: 我从她的日记中竟增添了不少改正缺点的信心和勇气。她那执拗的性格曾几次使我不得不再去演算那已经放弃了的繁难的计算题。究竟是谁影响了谁?!
最后写“不舍”:前后同桌四人,很爱在一起说话,老师将她调开。“老师怎么能理解这时学生的心!”我和她便不同桌了,虽能常见,但说话却不多。失去的东西才更觉它宝贵!
三、经纬构思法。男女生同桌是客观存在,与男生同桌和女生同桌,有其特点,带来复杂性。有一篇写男女生同桌的习作,以家长、同学、老师的“茫然”(经)与男、女生同桌的“坦然”(纬)为主线,反映了学校生活的一个侧面。
四、对比映衬构思法。例如下面的习作片断:
那年我十岁,一个乡下女孩带着满身的乡土气息来到繁华的大上海,引起了你的惊奇。
那年你也十岁,一个娇气十足的上海小姑娘,嘴角总是那样不屑地向上翘起,总是斜着眼睛看我。难道就因为你会跳奔放的迪斯科,而我却不敢与男孩子手牵手跳 “十六步”?难道是在暗笑我总是躲躲闪闪地掩饰自己,不敢痛痛快快地高声谈论?
那天上语文课,老师问大家梨花是什么颜色的,但是没有人能够回答。我很惊讶,这不很简单吗?可我想起你的睥睨眼光,就失去了举手的胆量。老师叫到你的名字,你站起来小心翼翼地说: “是……五颜六色的梨花。” 听了你的回答,我偷偷地笑了。你倒挺会使用形容词,但梨花却不是五彩的,你压根儿没见过梨花,对不?看着你由于没有得到赞许而变得黯然的眼神,我不觉为你暗暗可惜。在这拥挤的大上海,除了优越的城市生活,你知道的并不多。我突然勇敢地第一次举手回答: “老师,梨花是雪白雪白的。” 老师很高兴,笑了。我得意地瞅了瞅你,你正睁大漆黑的眼睛有些惊奇地望着我。
……
联欢会上,你开心地跳啊,唱啊,我却呆呆地坐在教室的角落,只是羡慕。你走过来热情地拉住了我的手: “跳吧,我教你,别难为情!”望着你神采飞扬的红艳的苹果脸和闪亮的活泼的眼眸,我懂了你的坦白和可爱。“谢谢你!” 我真挚地说。
……
别了,我的朋友!不管是城市里的你,还是乡下来的我,我们都会拥有自己的世界!
这几个片断是将“城市里的你” 和 “乡下来的我” 对照叙述,反映了两个孩子共同的心愿、各自的长短和特点。
五、抑己扬人构思法。这是以“我” 的短处来反衬“我的同桌”的长处,例如下面的习作,是以“我”的淘气来反衬“我的同桌” 水仙的厚道。
窗下的水仙花开了,很美。同桌忍不住摘了几朵,带叶的,把它养在杯子里,寝室里便有了淡淡的清香。我默默地看着,脑海中猛然浮现一张苹果脸,微笑着,额前飘着几丝刘海,眼睛眨巴眨巴的,两条羊角儿辫乌黑发亮。哦……她曾是我的同桌,小学时的,名字叫水仙。
水仙比我大两岁,那时个子比我高。不知怎么搞的,老师却让我和她同桌,坐在第一排。也许因为她是个女的吧,我这个淘气鬼常常欺负她,可她却总是笑笑了事,即使我在桌子中间划了 “三八” 线,她也不在意。有时不小心,手肘越过 “三八” 线,挨了我的打,她也不还手,假装生气瞪几眼,羊角辫儿甩甩,就没事了。如果从家里带了好吃的东西,还照样会分点儿给我。
吃管吃,坐归坐,我的 “三八” 线还是神圣不可侵犯。她的学习不大好,有时作业做不出来,便向我要作业本看,我这时就洋洋自得,觉得吃她的在理,不吃白不吃。那时,水仙家住在学校附近,每逢下雪下雨什么的,我没带伞,她就会把雨伞拿给我用。至今,我才觉得她确实像一位姐姐,关心着她的弟弟,一个不懂事的弟弟。
水仙的确懂得照顾弟妹,帮父母料理家务,人缘也好。邻居夸她是个好女孩,有的大人还说: “以后谁讨了水仙做老婆,便有好运气。” 我觉得这话有趣,便在班上嚷嚷: “以后谁娶了水仙,一定走好运。”水仙羞红了脸,飞跑出教室,羊角辫儿差点没竖起来,好几天没理我。
水仙厚道,文章质朴。抓住人物特征,外形,羊角儿辫,用12个字写了三次: 乌黑发亮,甩甩,差点没竖起来; 内心厚道,像一位姐姐般的对待同桌的淘气的小弟弟。不加修饰,娓娓而谈,充满童趣,栩栩如生。行文如流水: 水仙花、同桌……同桌,水仙——水仙比我大两岁……好吃的东西——吃管吃……不懂事的——水仙确实懂得照顾弟弟……可谓珠联璧合。
六、线索构思法。抓住能表现同桌的思想性格的某一特征作为线索,串联记事,表现同桌。例如《我的同桌》,就是抓住同桌的语言特征,以“那又会怎样呢” 为线索记事,塑造同桌的形象的。
七、中心句重复强调构思法。有的题目,是一个句子,这个句子就是题旨、题眼。如果在构思中,对文章的中心思想形成一个明确的短句,即中心句。这样就可以用中心句重复强调。这种构思法,中心句不仅强调主题(中心思想),而且在结构上也起联缀作用。
【相关题目辨思】
A. 同桌风英
下面是初三学生林丰的习作《同桌风英》。
“风英同学学习很刻苦,这种精神值得大家学习。” 在一次班委会上,当老师在总结班级情况提到成绩并不突出的她时,我很随意地哼了声“嗤——”没想到老师却很严肃地瞪了我一眼。
齐耳的短发,瘦削的脸庞,矮小的个子,一个在我看来挺不起眼的女孩,这就是我对同桌风英的印象。许多人都说同桌是自己最亲密的朋友,但我与她却形同路人,总搭不上几句话。因为在我看来,她太平常了。
她对待学习很执著,很刻苦,可我却认为这不过是一个智商不高学生的学习战术。她很希望能与我交流,但我每每只用一个“是”或“不是”来打发了事,不愿再多挤出只言片语。然而每当我有困难时,即使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作业本找不着了,哪儿受伤了,她总是帮着我。这种时候我总是不理解她为什么要这样帮助一个与她关系并不融洽的人,但我也没细想,过后便不放在心上了。在一次家长会后,她憨笑着说:“我妈说我和你这样一个好同学同桌却没多大长进,真不应该。她要我多向你学习。” 我不以为然地一笑置之。
一次英语课上做对话练习,“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yourfather came home yesterday?”(昨天你父亲回家时你在做什么?)正当前后桌的同学侃侃而谈时,她却默默地坐在一旁,双眼盯着地面发呆。“你知道吗,‘风英’ 这个名字是我妈给我取的。她希望我能够成为大风中的英雄,勇敢地在逆境中生活。”她莫名奇妙地自言自语着。一向明朗的双眼似乎闪烁着什么,是迷惘?是坚强?薄薄的双唇微微张开,像要表白某种心绪。一时间,我的心被什么撞了似的,有些痛——也许她并非我感觉中的那样平淡。
在后来日渐增多的交往中我才知道,平常喜欢说说笑笑的她竟有着一段不如意的身世。她的母亲出于多方面的考虑似乎并不很支持她上高中,可她不想放弃任何机会,一方面承担着繁重的家务,一方面仍如饥似渴地学习。一次谈到中考,她坚定地说: “我要向妈妈证明我并不差。”她为了自己的梦想,付出了太多。
一时间我明白了很多,明白了老师那意味深长的一眼。作为她的同桌我本该是最了解她,最该给她支持鼓励的人,而我却不屑地否定了她的作为。两年的同处,班长的优越感蒙蔽了我的双眼,我看不清她的坚强、热情。其实她并不平常,在她的经历面前,我的无忧无虑与骄傲自负才是肤浅与平庸的。
这篇习作以感情变化为序,描写同桌风英。三次外貌描写,一次比一次细致,一次比一次见情。描写“我”对同桌的态度、感情、心理变化,有波澜,一次比一次复杂、深沉。在从“太平常”到 “并不平常” 的深切感受中,诚挚地由表及里地表现了同桌风英。
B. 我的同桌
下面是初三学生黄晨的习作《我的同桌》。
“……但是老师,如果我用cosα代x,那又会怎样呢?”一听这话,不看也能知道,一定又是他——“老周” 在 “纠缠” 老师了。
“老周” 长相一般,板刷头,一脸的青春痘,鼻梁上那副厚厚的镜片显示着他在同龄人中的博学。他的成绩总是第一,这当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每当下课铃响,教室一角的师生论战便拉开了帷幕: “老周”每每以牛犊精神发动着猛攻——“……那会怎样呢?”“……那又会怎样呢?”一连串的问号不仅让老师全力招架着,更是让四座皆叹。大家面面相觑,窃声笑道:“‘老周’ 又进入 ‘状态’ 了!” 在这调侃的背后,透露着我们每个人对他的认真精神和严谨学风的由衷敬佩。
然而,佩服归佩服,暗地里我们几个却时常笑话他。别看他论战时颇有大将风度,可平时却实在是个“马大哈”的角色:早上起得迟了,连皮带都没系就往学校赶,接着一天都得时不时把手放在腰间,解决一下“后遗症”;体育课上,校裤上那根黄带子总是被遗忘在裤外,一晃一晃的就像一条大尾巴; 吃完午饭后从来不洗调羹,直到第二天饭前才用水冲一冲……好心的同学婉言劝告,他便嘻嘻哈哈: “那又会怎样呢?” 唉,真拿他没办法。
不过,你可不要以为 “老周” 啥事都马虎。那天下午放学时分,突然下起了大雨。同学们能走的都走了,教室里只剩下“老周”、我和另一位同学。正当我对雨发愁时,那位同学突然叫起来: “嗨!讲台里还有件雨披呢!”“真的!”我仗着人高腿长,几个大步抢到了雨披。回座位时,我看见 “老周” 那双一直未受大雨干扰而死盯着书本的眼睛正带着异样的目光看着我:“你住哪,他住哪?我们顶多冲个五六分钟也就到家了,你让他淋上半个多小时的雨,那又会怎样呢?” 几句话,刺得我羞愧难当,只好乖乖地将雨披给了那位同学。
这就是我的同桌——被大家尊称为“老周”的——周季平。
这篇习作的优点是:作者巧妙地捕捉到同桌的内涵丰富、极具个性化的语言,以 “那又怎么样呢” 为线索,串联记事,塑造人物。“那又怎么样呢”,在全文出现五次:第一次是引子;第二三次,表现他的认真精神和严谨学风; 第四次,表现他生活上不衫不履; 第五次,表现先人后己。
同桌
要求: 1. 题目上的 “同桌”,指的是同一张课桌的两个同学。这个题目既可写我的同桌,也可写我以外的别的同桌。要突出 “同桌”这一特殊关系,不要写成一般的同学。若无同桌,可写 “邻桌”(指座位邻近的同学),也不要写成一般的同学。2写一篇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抒情的文章(600字左右)。
——1985年上海市高中招生试题。
【审题】
题型,文题作文。文体,记叙文。可以用第一人称写“我”和“我” 的同桌,也可以用第三人称写 “我以外的别的同桌”。题旨,应写“同一张课桌的两个同学”,他们之间的关系,纠葛,友谊。
【构思】
一、可用 “一字立骨”构思法。也就是抓住同桌的主要特点,用一字概括,然后围绕这个“字”(特点)进行记叙。例如有一篇作文抓住一个“怪” 字做文章。
开头: 如果要用一个字来形容我的同桌,那么这个字就是“怪”。然后围绕“怪”选材记事。
欲扬先抑,写她的讨厌: 她叫钱晓燕,爱捉弄人,我们便叫她“钱小厌”、“钱讨厌”。她发明“洗头”游戏,把人的头发搞成“稻草窝”。接着一转: 和同学乱闹闹,是人之常情,也无古怪之处。可怪就怪在这里,她有时热情似火,怎么有时又冷若冰霜呢?
接着先写她的“冷”: 我们坐在一起,能够一个上午不说一句话。次写她的又冷又热,写得颇有章法:
她数学学得好,我有时遇到难题,都要问问她,可她却“拿乔”得很,使我常碰壁。瞧,她又冷冷地朝我瞥了一眼: “不告诉你,自己想!”被她这么一激,我一下狠心,题目也啃出来了。有些问题怎么也解决不了,我干瞪着眼着急。这时钱晓燕倒主动凑过来,“给你提个思路。” 她简练地说道,接着用她的大笔在我的图形上走了几圈,经她这么一提,题目也都解决了。钱晓燕虽然或“冷” 或“热”,我仍喜欢同她一块玩。久了,我渐渐地明白她是以表面的 “冷”,表现出内心的 “热”。没有她的“冷”,许多题目我都不会独立完成,没有她的“热”,许多题目我无法完成。或 “冷” 或 “热” 都是情。
继而写她另外的二“怪”: 班级举行算二十四竞赛,她是明摆着的冠军,她却不参加;排球比赛明知吃力不讨好,她却报名参加。
最后是一段总括、点题、议论:
一星期后,排球比赛开始了,钱晓燕准备发球,望着她发球的一瞬间,钱晓燕突然在我心目中明朗起来,她的脸上洋溢着青春的活力,使她变得十分美丽,我似乎明白了: 她不说废话,用着特殊的方法帮助同学,不以个人荣誉为目标,同时又为集体的荣誉在拼搏……
采用 “一字立骨” 法写人,一般根据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需要组织安排材料。上例先写同桌的“讨厌”,再写她以特殊方式帮助“我”,最后写她不图虚荣、不为名利。这样,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地展现同桌的内心世界。
二、“感情变化”构思法。可以以互相逐渐熟识的过程或“我”的感情变化为线索,来写同桌。下面是以感情变化为线索进行构思的例子。
先写 “我”对与她作同桌的“反感”: 记得初中一年级时,我玩球打碎了玻璃黑板,她在后面飘出这样一句话:“还是班级干部呢,带头在班里玩球,打碎了玻璃黑板,哼——”这句刺人的话使我难受了好长一段时间。大概从那时开始,我俩就有了一层隔膜。然而,生活中的矛盾往往都是对立的统一,老师偏偏将我们分到了一桌。
顺章而下的是“对立”:她以为我是老师有意安排在她身边的“钉子”。我把另外两个同学吵架的事告诉了老师,她便送给我一个 “爱打小报告的市侩” 的称谓,称我的行为是“可怜的偏狭”; 我的日记,也大都是讽刺她的,回敬了一句: “几条臭鱼腥了一锅汤。”
但是,到底是“同 一张课桌”,由“对立”转“缓和”到“佩服”: 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接触,她对我的戒心渐渐地消除了,偶尔还将日记给我看。我对她的态度也渐渐地转变了,有时也将日记给她看。在这一传一递中竟也保持了一种默契。在她的日记中,我看到了一个丰富的内心世界: 有细腻的写景、抒情;也有一针见血的批评。我先是感到惊讶,后来渐渐地转为佩服——真没想到她竟有如此深邃的眼力,如此流畅的文笔。我一直认为自己这位班级干部是在以行动去影响她,然而现在才发现: 我从她的日记中竟增添了不少改正缺点的信心和勇气。她那执拗的性格曾几次使我不得不再去演算那已经放弃了的繁难的计算题。究竟是谁影响了谁?!
最后写“不舍”:前后同桌四人,很爱在一起说话,老师将她调开。“老师怎么能理解这时学生的心!”我和她便不同桌了,虽能常见,但说话却不多。失去的东西才更觉它宝贵!
三、经纬构思法。男女生同桌是客观存在,与男生同桌和女生同桌,有其特点,带来复杂性。有一篇写男女生同桌的习作,以家长、同学、老师的“茫然”(经)与男、女生同桌的“坦然”(纬)为主线,反映了学校生活的一个侧面。
四、对比映衬构思法。例如下面的习作片断:
那年我十岁,一个乡下女孩带着满身的乡土气息来到繁华的大上海,引起了你的惊奇。
那年你也十岁,一个娇气十足的上海小姑娘,嘴角总是那样不屑地向上翘起,总是斜着眼睛看我。难道就因为你会跳奔放的迪斯科,而我却不敢与男孩子手牵手跳 “十六步”?难道是在暗笑我总是躲躲闪闪地掩饰自己,不敢痛痛快快地高声谈论?
那天上语文课,老师问大家梨花是什么颜色的,但是没有人能够回答。我很惊讶,这不很简单吗?可我想起你的睥睨眼光,就失去了举手的胆量。老师叫到你的名字,你站起来小心翼翼地说: “是……五颜六色的梨花。” 听了你的回答,我偷偷地笑了。你倒挺会使用形容词,但梨花却不是五彩的,你压根儿没见过梨花,对不?看着你由于没有得到赞许而变得黯然的眼神,我不觉为你暗暗可惜。在这拥挤的大上海,除了优越的城市生活,你知道的并不多。我突然勇敢地第一次举手回答: “老师,梨花是雪白雪白的。” 老师很高兴,笑了。我得意地瞅了瞅你,你正睁大漆黑的眼睛有些惊奇地望着我。
……
联欢会上,你开心地跳啊,唱啊,我却呆呆地坐在教室的角落,只是羡慕。你走过来热情地拉住了我的手: “跳吧,我教你,别难为情!”望着你神采飞扬的红艳的苹果脸和闪亮的活泼的眼眸,我懂了你的坦白和可爱。“谢谢你!” 我真挚地说。
……
别了,我的朋友!不管是城市里的你,还是乡下来的我,我们都会拥有自己的世界!
这几个片断是将“城市里的你” 和 “乡下来的我” 对照叙述,反映了两个孩子共同的心愿、各自的长短和特点。
五、抑己扬人构思法。这是以“我” 的短处来反衬“我的同桌”的长处,例如下面的习作,是以“我”的淘气来反衬“我的同桌” 水仙的厚道。
窗下的水仙花开了,很美。同桌忍不住摘了几朵,带叶的,把它养在杯子里,寝室里便有了淡淡的清香。我默默地看着,脑海中猛然浮现一张苹果脸,微笑着,额前飘着几丝刘海,眼睛眨巴眨巴的,两条羊角儿辫乌黑发亮。哦……她曾是我的同桌,小学时的,名字叫水仙。
水仙比我大两岁,那时个子比我高。不知怎么搞的,老师却让我和她同桌,坐在第一排。也许因为她是个女的吧,我这个淘气鬼常常欺负她,可她却总是笑笑了事,即使我在桌子中间划了 “三八” 线,她也不在意。有时不小心,手肘越过 “三八” 线,挨了我的打,她也不还手,假装生气瞪几眼,羊角辫儿甩甩,就没事了。如果从家里带了好吃的东西,还照样会分点儿给我。
吃管吃,坐归坐,我的 “三八” 线还是神圣不可侵犯。她的学习不大好,有时作业做不出来,便向我要作业本看,我这时就洋洋自得,觉得吃她的在理,不吃白不吃。那时,水仙家住在学校附近,每逢下雪下雨什么的,我没带伞,她就会把雨伞拿给我用。至今,我才觉得她确实像一位姐姐,关心着她的弟弟,一个不懂事的弟弟。
水仙的确懂得照顾弟妹,帮父母料理家务,人缘也好。邻居夸她是个好女孩,有的大人还说: “以后谁讨了水仙做老婆,便有好运气。” 我觉得这话有趣,便在班上嚷嚷: “以后谁娶了水仙,一定走好运。”水仙羞红了脸,飞跑出教室,羊角辫儿差点没竖起来,好几天没理我。
水仙厚道,文章质朴。抓住人物特征,外形,羊角儿辫,用12个字写了三次: 乌黑发亮,甩甩,差点没竖起来; 内心厚道,像一位姐姐般的对待同桌的淘气的小弟弟。不加修饰,娓娓而谈,充满童趣,栩栩如生。行文如流水: 水仙花、同桌……同桌,水仙——水仙比我大两岁……好吃的东西——吃管吃……不懂事的——水仙确实懂得照顾弟弟……可谓珠联璧合。
六、线索构思法。抓住能表现同桌的思想性格的某一特征作为线索,串联记事,表现同桌。例如《我的同桌》,就是抓住同桌的语言特征,以“那又会怎样呢” 为线索记事,塑造同桌的形象的。
七、中心句重复强调构思法。有的题目,是一个句子,这个句子就是题旨、题眼。如果在构思中,对文章的中心思想形成一个明确的短句,即中心句。这样就可以用中心句重复强调。这种构思法,中心句不仅强调主题(中心思想),而且在结构上也起联缀作用。
【相关题目辨思】
A. 同桌风英
下面是初三学生林丰的习作《同桌风英》。
“风英同学学习很刻苦,这种精神值得大家学习。” 在一次班委会上,当老师在总结班级情况提到成绩并不突出的她时,我很随意地哼了声“嗤——”没想到老师却很严肃地瞪了我一眼。
齐耳的短发,瘦削的脸庞,矮小的个子,一个在我看来挺不起眼的女孩,这就是我对同桌风英的印象。许多人都说同桌是自己最亲密的朋友,但我与她却形同路人,总搭不上几句话。因为在我看来,她太平常了。
她对待学习很执著,很刻苦,可我却认为这不过是一个智商不高学生的学习战术。她很希望能与我交流,但我每每只用一个“是”或“不是”来打发了事,不愿再多挤出只言片语。然而每当我有困难时,即使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作业本找不着了,哪儿受伤了,她总是帮着我。这种时候我总是不理解她为什么要这样帮助一个与她关系并不融洽的人,但我也没细想,过后便不放在心上了。在一次家长会后,她憨笑着说:“我妈说我和你这样一个好同学同桌却没多大长进,真不应该。她要我多向你学习。” 我不以为然地一笑置之。
一次英语课上做对话练习,“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yourfather came home yesterday?”(昨天你父亲回家时你在做什么?)正当前后桌的同学侃侃而谈时,她却默默地坐在一旁,双眼盯着地面发呆。“你知道吗,‘风英’ 这个名字是我妈给我取的。她希望我能够成为大风中的英雄,勇敢地在逆境中生活。”她莫名奇妙地自言自语着。一向明朗的双眼似乎闪烁着什么,是迷惘?是坚强?薄薄的双唇微微张开,像要表白某种心绪。一时间,我的心被什么撞了似的,有些痛——也许她并非我感觉中的那样平淡。
在后来日渐增多的交往中我才知道,平常喜欢说说笑笑的她竟有着一段不如意的身世。她的母亲出于多方面的考虑似乎并不很支持她上高中,可她不想放弃任何机会,一方面承担着繁重的家务,一方面仍如饥似渴地学习。一次谈到中考,她坚定地说: “我要向妈妈证明我并不差。”她为了自己的梦想,付出了太多。
一时间我明白了很多,明白了老师那意味深长的一眼。作为她的同桌我本该是最了解她,最该给她支持鼓励的人,而我却不屑地否定了她的作为。两年的同处,班长的优越感蒙蔽了我的双眼,我看不清她的坚强、热情。其实她并不平常,在她的经历面前,我的无忧无虑与骄傲自负才是肤浅与平庸的。
这篇习作以感情变化为序,描写同桌风英。三次外貌描写,一次比一次细致,一次比一次见情。描写“我”对同桌的态度、感情、心理变化,有波澜,一次比一次复杂、深沉。在从“太平常”到 “并不平常” 的深切感受中,诚挚地由表及里地表现了同桌风英。
B. 我的同桌
下面是初三学生黄晨的习作《我的同桌》。
“……但是老师,如果我用cosα代x,那又会怎样呢?”一听这话,不看也能知道,一定又是他——“老周” 在 “纠缠” 老师了。
“老周” 长相一般,板刷头,一脸的青春痘,鼻梁上那副厚厚的镜片显示着他在同龄人中的博学。他的成绩总是第一,这当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每当下课铃响,教室一角的师生论战便拉开了帷幕: “老周”每每以牛犊精神发动着猛攻——“……那会怎样呢?”“……那又会怎样呢?”一连串的问号不仅让老师全力招架着,更是让四座皆叹。大家面面相觑,窃声笑道:“‘老周’ 又进入 ‘状态’ 了!” 在这调侃的背后,透露着我们每个人对他的认真精神和严谨学风的由衷敬佩。
然而,佩服归佩服,暗地里我们几个却时常笑话他。别看他论战时颇有大将风度,可平时却实在是个“马大哈”的角色:早上起得迟了,连皮带都没系就往学校赶,接着一天都得时不时把手放在腰间,解决一下“后遗症”;体育课上,校裤上那根黄带子总是被遗忘在裤外,一晃一晃的就像一条大尾巴; 吃完午饭后从来不洗调羹,直到第二天饭前才用水冲一冲……好心的同学婉言劝告,他便嘻嘻哈哈: “那又会怎样呢?” 唉,真拿他没办法。
不过,你可不要以为 “老周” 啥事都马虎。那天下午放学时分,突然下起了大雨。同学们能走的都走了,教室里只剩下“老周”、我和另一位同学。正当我对雨发愁时,那位同学突然叫起来: “嗨!讲台里还有件雨披呢!”“真的!”我仗着人高腿长,几个大步抢到了雨披。回座位时,我看见 “老周” 那双一直未受大雨干扰而死盯着书本的眼睛正带着异样的目光看着我:“你住哪,他住哪?我们顶多冲个五六分钟也就到家了,你让他淋上半个多小时的雨,那又会怎样呢?” 几句话,刺得我羞愧难当,只好乖乖地将雨披给了那位同学。
这就是我的同桌——被大家尊称为“老周”的——周季平。
这篇习作的优点是:作者巧妙地捕捉到同桌的内涵丰富、极具个性化的语言,以 “那又怎么样呢” 为线索,串联记事,塑造人物。“那又怎么样呢”,在全文出现五次:第一次是引子;第二三次,表现他的认真精神和严谨学风; 第四次,表现他生活上不衫不履; 第五次,表现先人后己。
今日更新
-
我的一次发现
[2019-06-01]
-
我成长中的二三事
[2019-06-01]
-
今日家事
[2019-06-01]
-
喜事一件接一件
[2019-06-01]
-
这件事在我的记忆深处
[2019-06-01]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