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樊侯庙灾记》原文、赏析和鉴赏

2019-06-05 可可诗词网-名诗鉴赏 https://www.kekeshici.com

欧阳修

郑之盗,有入樊侯庙刳神像之腹者。既而大风雨雹,近郑之田,麦苗皆死。人咸骇曰: “侯怒而为之也! ”

余谓樊侯本以屠狗立军功,佐沛公至成皇帝,位为列侯,邑食舞阳,剖符传封,与汉长久,《礼》所谓“有功德于民则祀之”者欤? 舞阳距郑既不远,又汉、楚常苦战荥阳、京、索间,亦侯平生提戈斩级所立功处,故庙而食之,宜矣。方侯之参乘沛公,事危鸿门,瞋目一顾,使羽失气,其勇力足有过人者,故后世言雄武称樊将军。宜其聪明正直,有遗灵矣。然当盗之刃腹中,独不能保其心腹肾肠哉? 而反贻怒于无罪之民,以骋其恣睢,何哉? 岂生能万人敌,而死不能庇一躬邪? 岂其灵不神于御盗,而反神于平民以骇其耳目邪? 风霆雨雹,天之所以震耀威罚有司者,而侯又得以滥用之邪?

盖闻阴阳之气,怒则薄而为风霆; 其不和之甚者,凝结而为雹。方今岁且久旱,伏阴不兴,壮阳刚燥,疑有不和而凝结者,岂其适会民之自灾也邪?

不然,则喑呜叱咤,使风驰霆击,则侯之威灵暴矣哉!

本篇大约作于宋仁宗景祐初年。这是一篇有关破除迷信的短文,全文仅三百余字。

题目: 樊侯,指西汉初年大将樊哙。樊哙,沛县 (今属江苏) 人,年轻时以屠狗为业,后随刘邦起义,为其部将。灭秦后,项羽谋士范增企图在鸿门宴上谋杀刘邦,在危急关头,樊哙直入营门,斥责项羽,使刘邦得以脱走。汉初,被任命为左丞相,封为舞阳侯,死后谥武侯。后人为纪念他的功绩,在郑地 (今郑州) 立庙祭祀他。本文是一篇因事立议、论说道理的记体文章。文章大体可分为四个段落。

第一段即第一自然段。作者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摆出了迷信说法及其产生的原由: 郑地有一个盗贼进入樊侯庙中,剖开樊将军神像的腹部挖走了其中的东西,接着发生了风雨雹灾。这两件事本身并不具备因果关系,但迷信的人却牵强附会地认为风雨雹灾是樊侯震怒的结果。

第二段为第二、三自然段。作者在首段举出迷信说法之后,并不急于反驳,而是采用欲擒故纵的手法,先放在一边暂且不论,转而铺叙樊侯的事迹及郑地为之立庙的原因,这样避免了将文章写成平论直说。该段主要陈叙了三层意思: 一是樊哙的出身及被封侯的原因。“樊侯本以屠狗立军功,佐沛公至成皇帝”,交待了他原本出身平民,以屠狗为业,后因屡立战功,辅佐刘邦夺取天下,因此而被封侯。二是人们为之立庙祭祀的原因:作者引《礼记·祭法》篇中“有功德于民则祀之”语,说明樊侯因为对百姓有功德,所以人民为之立庙。接着说明为什么在郑地立庙,作者列举了两个原因:第一,樊侯封邑在舞阳,而舞阳距郑不远。第二,楚汉相争“常苦战荥阳、京、索间”,这些地区正是樊侯“平生提戈斩级所立功处”,而且也距郑不远。因此,作者认为为樊侯在郑地立庙祭祀是适宜的,是无可非议的。三是作者举出樊侯在鸿门宴上的表现,说明樊侯是一位以勇敢和力量超人著称的雄武将军,是一位聪明正直的人。通过以上的陈述,就为下面的层层批驳作了铺垫。

第三段落也即第四自然段。作者笔锋一转转入正面反驳。首先用了一个设问句反驳说:既然樊侯是力敌万人的英雄,但为何当盗贼将刀插入腹中时,他连自己的心腹肝肠都保不住,却反而对无辜的平民百姓发泄怒气呢?紧承上文,作者又连用了两个反诘句进一步反驳说:难道说他活着时可以抵挡千军万马,死了连自己的躯体也不能自保吗?难道说他的威灵不能对盗贼显示,却反而去惊吓百姓吗?反驳步步紧逼,有理有据,显得非常有力,使迷信说法失去立足之地。在最后一句中,作者认为风雨、雷霆、冰雹是上天用来显示威风,惩罚官吏的东西,则暴露了他思想中的唯心观点。

在最后一段中,作者运用那个时代的科学知识对风雨、雷霆、冰雹产生的原因作正面的解释。指出:阴气(冷气)和阳气(热气)突然爆发时互相逼近,便形成大风和雷霆,当它们最不调和时便凝结成冰雹,当前季节长久干旱,潜伏的阴气不能散发,阳气强大燥热,彼此相差悬殊形成冰雹的现象莫不是正好跟有人毁坏神像的事巧合了吗?作者用一个反诘句点破了这个问题,“岂其适会民之自灾也邪?”作者一语点破了问题的症结,本可以结束全文了,但作者没有戛然而止,而是语气一转,又回到了樊侯身上:如果有人不同意我的观点,仍然认为风雨冰雹是樊侯在显灵,那么樊侯那种大声怒叫,使得狂风大起、雷电交加的行为实在是显得太蛮横无理了。作者言外之意:这岂不是跟他生前的行为大相径庭了吗?语气似作退让,实含讥刺,让人回味无穷。

本文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前后呼应,具有极强的逻辑性。文章开头,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欲擒故纵的手法,避免了平铺直叙。在第二段中,作者反复运用设问和反诘句,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总之,这篇作品无论从文章的主旨上看,还是从艺术特点上看,都堪称为一篇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