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秋声赋》原文、赏析和鉴赏

2024-10-07 可可诗词网-名诗鉴赏 https://www.kekeshici.com

欧阳修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 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 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 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欧阳修的《秋声赋》是一篇形象生动,感情奔放,意境新奇俊美,笔力刚健洒脱,耐人寻味的抒情散文。在这篇散文里,作者以其艺术的独创性描绘了一个别开生面的“秋声”的形象,把无形的秋声写得绘声绘色,并借助这一独特的形象,尽情地抒发了郁结在作者胸中的愤懑之情。所以说,作者笔下刻画的秋声,不仅是气象万千的大自然所特有的玄妙之声,而且是从作者那不能平静的内心里进发出来的悲怆忧郁之声。

《秋声赋》写于嘉祐四年 (1059),时值“庆历新政”失败之后。当时北宋王朝政治昏聩腐败,社会矛盾十分尖锐。范仲淹等人提出改革主张,即所谓“庆历新政”遭到以吕夷简为首的保守派官僚的反对,而相继受到贬谪。由于欧阳修支持范仲淹的改革主张,并且直言敢谏,因此也屡遭挫折和贬谪。这使得他想有所作为而不能有所作为,思想情绪陷入极其矛盾和苦闷之中。这种险恶的政治环境和怀才不遇、报国无路的境遇,令欧阳修悲叹不已。《秋声赋》就是作者发自肺腑的抑郁苍凉凄切忧伤心绪的哀音。

《秋声赋》按照赋的规格运笔,保持了赋的铺排手法,辞藻绚丽,注重音调,韵节,但又写得流畅,自在潇洒,而兼有散文舒卷自如的特点。赋中对秋夜里那特具的声音加以各种形象的描摹和比拟,写得十分具体生动,把那潇穆潇瑟的气氛与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议论感叹融为一体,达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文章一开始,作者就以形象的比喻描绘了一个令人惊恐的秋夜奇声,把本来是大自然季节变化中极其寻常的声响,赋予了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并生动地表现出来,从而奠定了全篇的悲凉基调。文章是用第一人称的笔法写的,从而加强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是带着读者一起走进了那秋声不绝于耳的惶惶秋夜。文中这样写道: 欧阳子正在宁静的秋夜里专心致志地埋头读书,忽然听到一种奇特的声音从西南方传来,令人毛骨悚然。这是什么声音呢?不禁自语道,好奇怪啊!细听,起初淅淅沥沥,潇潇飒飒,忽而变得奔腾激烈,澎湃有声,就象汹涌的波涛在夜里咆啸怒号,发出����铮铮好似金铁相互撞击的声响。又好似冲向敌阵的军队,口衔短枚疾步迅跑,听不到号令,只听到人马行进的声音。这是作者以其特有的心境将所聆听到的丰富异绝的秋声。写得且壮、且悲、且美,极富感染力。

接着,作者引出的是与童子的问答,从飘浮不定的自我想象中拉回到现实中来。这样既增强了艺术的真实感,又形成了极其鲜明的两相对比,起到了巧妙的衬托作用。作者问童子说: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童子从外边回来说:星光灿烂,月色皎洁,一道银河悬在天上,四下没有人声,树枝之间作响。作者闻秋声而驰骋想象的悲凉悚然之感,与童子的若无其事。朴拙单纯,形成了迥然不同的强烈对照。稚幼的童子怎能理解作者胸中那复杂难言的心境呢!这秋声难道不是奔实冲撞在作者心中那翻腾起伏的心声的艺术化、形象化的再现吗?

那么,这秋声为什么那样凄切悲凉呢?这是因为秋声是秋天的声音。那么,这秋天又是个什么形状的呢?于是作者对秋天里的肃杀景象进行了这样的描绘:它的颜色凄凉惨淡,烟霭飘散,云气消失;它的姿容清新明朗,天空高爽,阳光辉煌;它的气息凛冽逼人,砭人肌骨;它的意态清冷萧条,山川寂寥,四野空廓。所以它发出的声音便凄凄切切,呼号震怒。正是这肃杀的秋声,只要稍施余威,就会摧残得繁茂的绿草变色,葱茏的树木凋零。这样,作者就把秋声之所以令人胆寒、凄凉的缘由,通过对秋色的形象的描绘,充分地表现了出来。在这里,作者赋予无形的秋声以有形的表现,从对看不见、摸不到的声音的感受,到对这声音的来源进行形象的描写,使秋声这一主题更加充盈饱满。

继而,作者又从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两个方面的联系,对秋声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议论。作者写道:秋,是刑罚之官,在四季中属阴冷的季节;又是用兵的象征,在五行中相当于“金”。这就是所谓天地之间正义之气,常常用心在整肃天下、刑杀罪孽上,而这种现象恰与“悲”相联系。从自然界的万物来说,春天使它们生长,秋天使它们结实。这是一种必然的规律。又以音乐为喻,商声是对应西方的乐调,夷则是代表七月的音律。商,就是悲伤之意,万物已经衰老,自然会有悲伤之感;夷,就是刑杀,万物旺盛过了极限,就自然会衰落下去。作者从自然现象联系到社会现象,又从社会现象联想到自然现象,对“秋”与“悲”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论说,使人们理解到秋声之所以能合人生发出一种悲凉忧伤的感觉,那是很自然的了。我们可以体会到,这秋声里面又一次隐含着作者对自己所处境遇的郁抑之情。

之后,作者仍然紧紧抓住“秋声”这一主题,通过无情无知的草木与万物中最有灵性、最富感情的人进行对比,继续生发议论。作者叹道: 草木没有感情,到了一定时候尚且不免飘落凋零,人是高级动物,是万物当中感觉最灵敏的,百般的忧虑和万事的操劳损伤着人的身心,内心受到刺激而痛苦,必然损耗精力,更何况是要去思虑他力所不及的事情,忧愁那些无计可施的情况呢! 这样一来,必然是丰润的面容变得枯木一般,乌亮的鬓发变得稀疏花白,“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这是你自己本身的无休无止的忧劳戕害了自己,又何必去怨恨秋声的悲凉呢? 作者的这一段描述,使文章再一次达到新的高潮,也使秋声这一主题更为深化。这或是作者写这篇散文的真正用意所在。其实,作者之所以感到秋声之悲凉,其根源并不在秋声之本身,而是作者巧妙地借助秋声这一艺术形象,尽情地倾吐了郁结在心中的愤怨和苦闷,发泄了对黑暗的封建统治的不满。在这里,作者企图做一种自我解脱,但这种解脱,不但不会使作者超脱现实,反而更增加了自己的苦恼。

作者这种深沉的苦闷和悲凉的心情有谁能理解呢? 身边只有年幼无知的童子,但他只知漠然垂头而睡,无以对答。也只有四面的墙壁上的昆虫唧唧的鸣叫声,象是应和着作者徒然惆怅的叹息。这是何等悲凉的情景啊! 从中,我们看到了作者在经历了仕途坎坷之后,所产生的复杂情绪和心境。

《秋声赋》的低沉情绪是不足取的,虽然它也是作者对封建黑暗政治的一种控诉,但却缺乏一种热血沸腾的抗争精神。这是作者的阶级局限。但《秋声赋》在写作艺术上把写景、记事、抒情和议论融为一体,取材新颖别致,结构起伏迭宕,讲究排比铺张,语言清丽而有韵律,文章自在活泼,不失为一篇清新优美的抒情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