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归朝欢(我梦扁舟浮震泽)》原文、鉴赏、赏析和解读
【原文】
我梦扁舟浮震泽,雪浪摇空千顷白。觉来满眼是庐山,倚天无数开青壁。此生长接淅,与君同是江南客。梦中游、觉来清赏,同作飞梭掷。 明日西风还挂席,唱我新词泪沾臆。灵均去后楚山空,澧阳兰芷无颜色。君才如梦得,武陵更在西南极。《竹枝词》、莫徭新唱,谁谓古今隔。
【鉴赏】
绍圣元年(1094)七月,苏轼以“讥斥先朝”的罪名,责授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在今广东)安置。途经九江时,遇到了阔别多年的老友苏坚(伯固)。当时苏坚被命赴澧阳(今湖南澧县)任所。客中相遇,行脚匆匆,在临 歧泣别之际,子瞻为作《归朝欢》以赠。
离别,对于人生来说是一种很动感情的事,特别是暮年远别,在那山川阻隔、音讯难通的古代就更令人黯然销魂了。千古骚坛,此类作品占了很大的比例。它们大多借杨花柳枝、凄迷芳草、断肠月色和雁阵西风之类的景物,以抒写凄惋悒恻的情怀。直到东坡把一股雄健之风带进叙别词中,这种局面才得以改观。苏词中,像“一时分散水云乡,惟有落花芳草断人肠”(《南歌子·别润守许仲涂》)一类低回掩抑之音也是有的,但更多的词章表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特征:纯真爽朗,境界阔大,气度高亢,披露了作者的浩逸襟怀。其中,《归朝欢》一词尤气象宏阔,情致高健,堪称东坡离别词的代表。
词的上片写作者与伯固同游庐山的所见所感。出人意表的是,他并没有一上来就去写庐山,却远远宕开一笔,从梦游太湖(震泽)落墨。“我梦”二句突兀而起,想落天外,神气极旺。千顷白浪翻空摇舞,而我们的诗人呢?却棹一叶之扁舟,徜徉于这云水之间,显得那么从容自若。这动与静、大与小的对比是如此强烈、鲜明,真是神来之笔。接下去,笔势一顿,借“觉来”二字实现了画面的转换,把人们带入了庐山胜景:望中青山蔚然深秀,千峰峭峙,拔地参天……好一派动人心魄的壮景。前面写震泽梦游是虚,后面写庐山清赏是实。虚实交映,相反相成,给人一种瑰丽多变、目不暇给的感觉。“雪浪摇空”,“青壁倚天”,这壮浪幽奇的湖山胜概,是多么令人神往。然而正当作者陶醉于这种似梦非梦的自然天趣之中时,一缕悲凉之感却袭上心头,使他又回到了坎坷的现实中来。“此生长接淅”,这是他宦海浮沉的生动概括。“接淅”,本于《孟子·万章下》“孔子之去齐,接淅而行”:途中淘米烧饭,不等把米淘完,沥干带起就走,言其匆遽狼狈之状。东坡一生屡遭贬黜,充满了艰难挫折。这暂时的游赏,是难以愈合他心灵的伤痛的。此处文意为之一折,是大开大阖之笔。“与君同是江南客”,九江在长江南,于此点出客中送客之意。尤其不可放过“同”、“客”二字,它上应“接 淅”,写彼此之飘蓬,下逗“飞梭”,言清欢之短暂。用以作柱,半篇皆活。“梦中”三句收束前片,迷离幻象,湖山清景,俱如飞梭过眼,转瞬即逝了。一结奇健,令人怅惘不尽。
过片换笔另起一意,写对伯固的勉励。东坡与伯固交谊笃厚,曾叙宗盟,每遇离别,必有所作。观其集中《生查子·送苏伯固》情文并茂,传诵众口。然此词作于衰暮,前程艰险,后会难期,故语气较前沉痛。苏伯固赴任澧阳,大概也不是愉快的差使,所以东坡要用迁客骚人的典实来慰勉伯固。一味伤感不是东坡的性格,他在泣别之余,更多的是对故人的期许与鼓励。此老倔强,平生不解作一软语,此词亦复如是。“明日”两句,点出送别。“挂席”即“挂帆”。扬帆西去,指苏坚的去处。唱新词而泣下,见出友情之深笃。随着西去的征帆,作者心随帆驶,由地及人,联想到在那里行吟漂泊过的屈原。“灵均”二句就是沿着这一思想脉络而出现的。“灵均”即屈原的别名。沅芷澧兰,这些散发着他人格光辉的香草,也因为伟人的逝去而憔悴无华了。“灵均”二句从反面落笔,映衬出屈子光并日月的品格,这是一层意思。另一层意思,则是隐约地流露出希望苏坚追踵前贤,能写出使山川增色的作品来。这一点,在下文中就表现得更明显了。“君才”以下各句,援引刘禹锡的故实,从正面着笔,写出了对苏坚的期望。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在武陵一带生活了十年,后来又到夔州(今重庆奉节)任刺史。在夔州,他效屈原居沅湘间依当地迎神舞曲作《九歌》的精神,用巴渝民歌《竹枝》曲调创作了九首《竹枝词》(见其《竹枝词引》),对词体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东坡即以此鼓励老友,期望他在逆境中奋起,像屈原、刘禹锡那样写出光耀古今的作品来。“君才”二句,充满了信任。你的才华不减梦得,他谪居的武陵(即常德)在这里的西南远方,又和你所要去的澧阳同是莫徭①聚居之地,到了那边便可接续刘梦得的余风,创作出可与《竹枝词》②媲美的“莫徭新唱”来,让这个寂寞已 久的澧浦夷山,能重新鸣奏出诗的合唱,与千古名贤后先辉映。“谁谓古今隔”,语出谢灵运《七里濑》诗:“谁谓古今殊,异代可同调。”东坡略加剪裁,用以煞尾,便有精彩倍增之妙。这首词横放而不失空灵,直抒胸臆而又不流于平直,是一篇独具匠心的佳作。
〔注〕 ①莫徭:部分瑶族的古称,隋时分布于今湖南大部、广东北部和广西东北一带,包括词中写到的武陵、澧阳在内。 ②竹枝词:《新唐书·刘禹锡传》说刘的《竹枝词》为任朗州司马时所作,“于是武陵夷俚悉歌之”。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五以其中皆说夔州事,断为任夔州刺史时作,谓史为误。苏轼此词从《新唐书》之说。
和苏坚伯固
我梦扁舟浮震泽,雪浪摇空千顷白。觉来满眼是庐山,倚天无数开青壁。此生长接淅,与君同是江南客。梦中游、觉来清赏,同作飞梭掷。 明日西风还挂席,唱我新词泪沾臆。灵均去后楚山空,澧阳兰芷无颜色。君才如梦得,武陵更在西南极。《竹枝词》、莫徭新唱,谁谓古今隔。
【鉴赏】
绍圣元年(1094)七月,苏轼以“讥斥先朝”的罪名,责授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在今广东)安置。途经九江时,遇到了阔别多年的老友苏坚(伯固)。当时苏坚被命赴澧阳(今湖南澧县)任所。客中相遇,行脚匆匆,在临 歧泣别之际,子瞻为作《归朝欢》以赠。
离别,对于人生来说是一种很动感情的事,特别是暮年远别,在那山川阻隔、音讯难通的古代就更令人黯然销魂了。千古骚坛,此类作品占了很大的比例。它们大多借杨花柳枝、凄迷芳草、断肠月色和雁阵西风之类的景物,以抒写凄惋悒恻的情怀。直到东坡把一股雄健之风带进叙别词中,这种局面才得以改观。苏词中,像“一时分散水云乡,惟有落花芳草断人肠”(《南歌子·别润守许仲涂》)一类低回掩抑之音也是有的,但更多的词章表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特征:纯真爽朗,境界阔大,气度高亢,披露了作者的浩逸襟怀。其中,《归朝欢》一词尤气象宏阔,情致高健,堪称东坡离别词的代表。
词的上片写作者与伯固同游庐山的所见所感。出人意表的是,他并没有一上来就去写庐山,却远远宕开一笔,从梦游太湖(震泽)落墨。“我梦”二句突兀而起,想落天外,神气极旺。千顷白浪翻空摇舞,而我们的诗人呢?却棹一叶之扁舟,徜徉于这云水之间,显得那么从容自若。这动与静、大与小的对比是如此强烈、鲜明,真是神来之笔。接下去,笔势一顿,借“觉来”二字实现了画面的转换,把人们带入了庐山胜景:望中青山蔚然深秀,千峰峭峙,拔地参天……好一派动人心魄的壮景。前面写震泽梦游是虚,后面写庐山清赏是实。虚实交映,相反相成,给人一种瑰丽多变、目不暇给的感觉。“雪浪摇空”,“青壁倚天”,这壮浪幽奇的湖山胜概,是多么令人神往。然而正当作者陶醉于这种似梦非梦的自然天趣之中时,一缕悲凉之感却袭上心头,使他又回到了坎坷的现实中来。“此生长接淅”,这是他宦海浮沉的生动概括。“接淅”,本于《孟子·万章下》“孔子之去齐,接淅而行”:途中淘米烧饭,不等把米淘完,沥干带起就走,言其匆遽狼狈之状。东坡一生屡遭贬黜,充满了艰难挫折。这暂时的游赏,是难以愈合他心灵的伤痛的。此处文意为之一折,是大开大阖之笔。“与君同是江南客”,九江在长江南,于此点出客中送客之意。尤其不可放过“同”、“客”二字,它上应“接 淅”,写彼此之飘蓬,下逗“飞梭”,言清欢之短暂。用以作柱,半篇皆活。“梦中”三句收束前片,迷离幻象,湖山清景,俱如飞梭过眼,转瞬即逝了。一结奇健,令人怅惘不尽。
过片换笔另起一意,写对伯固的勉励。东坡与伯固交谊笃厚,曾叙宗盟,每遇离别,必有所作。观其集中《生查子·送苏伯固》情文并茂,传诵众口。然此词作于衰暮,前程艰险,后会难期,故语气较前沉痛。苏伯固赴任澧阳,大概也不是愉快的差使,所以东坡要用迁客骚人的典实来慰勉伯固。一味伤感不是东坡的性格,他在泣别之余,更多的是对故人的期许与鼓励。此老倔强,平生不解作一软语,此词亦复如是。“明日”两句,点出送别。“挂席”即“挂帆”。扬帆西去,指苏坚的去处。唱新词而泣下,见出友情之深笃。随着西去的征帆,作者心随帆驶,由地及人,联想到在那里行吟漂泊过的屈原。“灵均”二句就是沿着这一思想脉络而出现的。“灵均”即屈原的别名。沅芷澧兰,这些散发着他人格光辉的香草,也因为伟人的逝去而憔悴无华了。“灵均”二句从反面落笔,映衬出屈子光并日月的品格,这是一层意思。另一层意思,则是隐约地流露出希望苏坚追踵前贤,能写出使山川增色的作品来。这一点,在下文中就表现得更明显了。“君才”以下各句,援引刘禹锡的故实,从正面着笔,写出了对苏坚的期望。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在武陵一带生活了十年,后来又到夔州(今重庆奉节)任刺史。在夔州,他效屈原居沅湘间依当地迎神舞曲作《九歌》的精神,用巴渝民歌《竹枝》曲调创作了九首《竹枝词》(见其《竹枝词引》),对词体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东坡即以此鼓励老友,期望他在逆境中奋起,像屈原、刘禹锡那样写出光耀古今的作品来。“君才”二句,充满了信任。你的才华不减梦得,他谪居的武陵(即常德)在这里的西南远方,又和你所要去的澧阳同是莫徭①聚居之地,到了那边便可接续刘梦得的余风,创作出可与《竹枝词》②媲美的“莫徭新唱”来,让这个寂寞已 久的澧浦夷山,能重新鸣奏出诗的合唱,与千古名贤后先辉映。“谁谓古今隔”,语出谢灵运《七里濑》诗:“谁谓古今殊,异代可同调。”东坡略加剪裁,用以煞尾,便有精彩倍增之妙。这首词横放而不失空灵,直抒胸臆而又不流于平直,是一篇独具匠心的佳作。
〔注〕 ①莫徭:部分瑶族的古称,隋时分布于今湖南大部、广东北部和广西东北一带,包括词中写到的武陵、澧阳在内。 ②竹枝词:《新唐书·刘禹锡传》说刘的《竹枝词》为任朗州司马时所作,“于是武陵夷俚悉歌之”。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五以其中皆说夔州事,断为任夔州刺史时作,谓史为误。苏轼此词从《新唐书》之说。
今日更新
-
苏轼《法惠寺横翠阁》注释和评析
[2019-05-17]
-
苏轼《吴中田妇叹》注释和评析
[2019-05-17]
-
苏轼《望海楼晚景(选一)》注释和评析
[2019-05-17]
-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选一)》注释和评析
[2019-05-17]
-
苏轼《戏子由》注释和评析
[2019-05-17]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