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忠武侯文集
[原文] (节选)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八阵既成,自今行师,庶不覆败矣。
布阵之道,在于临时先料敌之多寡,我之强弱,彼之虚实,象地之宜而宜之。
知有所甚爱,知有所不足爱,可以用兵矣,
管仲曰:“攻坚则瑕者坚,攻瑕则坚者瑕。”呜呼! 不从其瑕而攻之,天下皆强敌也。
诛暴救弱,谓之义兵,兵义者王;敌来加己,谓之应兵,兵应者胜;争小故,致大寇,谓之忿兵,兵忿者亡;利土地,欲利贷,谓之贪兵,兵贪者死;恃国家之大,矝人民之众,谓之骄兵,兵骄者败。
有制之兵,无能之将,不可以败; 无制之兵,有能之将,不可以胜。
良将之为政也,使人择之,不自举;使法量功,不自度。故能者不可蔽,不能者不可饰,妄誉者不能进也。
将有五善、四欲。五善者,谓善知敌之形势,善知进退之道,善知国之虚实,善知天时人事,善知山川险阻。四欲者,谓战欲奇,谋欲密,众欲静,心欲一。
若乃居安而不思危,寇至而不知惧,此谓燕巢于幕,鱼游于鼎,亡不待夕矣。
[鉴赏]
《诸葛忠武侯文集》,是清人张澍编纂的诸葛亮文集,其中收录了不少军事论著,包括《军令》、《兵要》、《兵法》、《兵法秘诀》,以及诸葛亮关于治军、用兵、阵法等问题的言论或书牍。这些论著,反映了诸葛亮自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这一漫长战争过程中的军事思想。他的用兵经验,后人集成兵书多卷,大都失传。中华书局辑校的《诸葛亮集》中,汇集有他存世的军事著述。随着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广泛流传,诸葛亮的名字,已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成了智慧的化身、聪明的象征,他的智巧谋略、用兵如神,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为古今所乐道。历史上的诸葛亮,也确实是一位杰出的军事谋略家和卓越的政治家。
诸葛亮(公元181年-公元234年),字孔明,徐州琅邪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父母早亡,幼随叔父诸葛玄去荆州。叔父亡后,居隆中(今湖北襄阳西) 10年专注治国用兵之道。公元207年,屯兵新野(今属河南)的刘备三顾茅庐,向他求教。当时年仅26岁的诸葛亮提出了联吴抗曹、三分天下的战略方针,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策。从此,他辅佐刘备父子,运筹帷幄,统军征战,为蜀汉政权的建立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刘备称帝后,诸葛亮任丞相、录尚书事,总理军政,显示出治国治军的卓越才能。公元223年刘备病亡,诸葛亮辅佐后主刘禅,受封武乡侯。后因积劳成疾,公元234年卒于五丈原(今陕西岐山南)军中,终年53岁,“鞠躬尽瘁,死而后己”,谥忠武侯。是故,张澍编纂的文集取名为《诸葛忠武侯文集》。
诸葛亮以擅长谋略著称。《隆中对》(亦称《草庐对》),是他在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天下大势之后,作出的战略性决策,成为他毕生事业的出发点,蜀汉政治、军事行动的总方针,影响及于整个三国时期。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秋,曹操率大军进逼荆州,刘备兵败长坂(今湖北当阳境),退至樊口(今湖北鄂州境)。在此紧急关头,诸葛亮请命出使,赶赴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同周瑜等劝说举棋不定的孙权与刘备结盟,大败曹操于赤壁。随后,蜀汉占据荆州四郡,诸葛亮又率张飞、赵云部溯江而上,夺取江州(今四川重庆)、江阳(今四川泸州)、犍为(今四川彭山)、巴西(今四川阆中)等地,同先期进入益州的刘备会师,攻下成都。从而,实现了《隆中对》中提出的“跨有荆、益”的战略目标,使刘备得以与曹操、孙权鼎足而立,“三分天下而居其一”。
诸葛亮善于攻心战,夺敌士气。他深知欲图中原,必固后方。经过充分准备,于建兴三年(公元225年)率领大军“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之地,进军南中(今云南、贵州及四川西南部)。在军事进攻的同时,展开强大的政治攻势,他采取“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战策,“七擒七纵”孟获,使其心悦诚服,获得了南中地区长期安定的大好局面,使蜀汉后方得以稳固。诸葛亮高超的攻心战术,为后世兵家所尊崇。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杜甫对诸葛亮给予了高度评价。诸葛亮“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八阵图是他创制的一种步骑配合的战斗队伍,历来为兵家所称道。诸葛亮不仅致力于阵法的研究,而且十分注重武器装备的改革。据历史记载,当时创制的“一发十矢”,即一次能射十箭的连弩,适应山区运输的“木牛”(一种独轮车)、“流马”(人力四轮车),改进的钢刀,都出于他的授意而发明,增强了蜀军的战斗力。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诸葛亮攻魏,“六出祁山”,长达7年之久,虽苦心筹谋,但终因国力不支,粮运艰难,攻强敌于易守之地,以致于师劳功微。其间错用马谡丢失战略要地街亭,在军事上造成重大损失,同时也给他“一生唯谨慎”的美名抹去了不少光彩。然而,他的谋略思想和聪明才智,赏罚严明不徇私情、善于治军谨慎用兵的宝贵经验,特别是他那引咎自责的高尚品德,事必躬亲的勤政作风,以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忘我精神,至今仍然放射出熠熠光辉。
南征教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八阵图法
八阵既成,自今行师,庶不覆败矣。
布阵之道,在于临时先料敌之多寡,我之强弱,彼之虚实,象地之宜而宜之。
兵 法
知有所甚爱,知有所不足爱,可以用兵矣,
管仲曰:“攻坚则瑕者坚,攻瑕则坚者瑕。”呜呼! 不从其瑕而攻之,天下皆强敌也。
兵 戒
诛暴救弱,谓之义兵,兵义者王;敌来加己,谓之应兵,兵应者胜;争小故,致大寇,谓之忿兵,兵忿者亡;利土地,欲利贷,谓之贪兵,兵贪者死;恃国家之大,矝人民之众,谓之骄兵,兵骄者败。
兵 要
有制之兵,无能之将,不可以败; 无制之兵,有能之将,不可以胜。
良将之为政也,使人择之,不自举;使法量功,不自度。故能者不可蔽,不能者不可饰,妄誉者不能进也。
将有五善、四欲。五善者,谓善知敌之形势,善知进退之道,善知国之虚实,善知天时人事,善知山川险阻。四欲者,谓战欲奇,谋欲密,众欲静,心欲一。
若乃居安而不思危,寇至而不知惧,此谓燕巢于幕,鱼游于鼎,亡不待夕矣。
[鉴赏]
《诸葛忠武侯文集》,是清人张澍编纂的诸葛亮文集,其中收录了不少军事论著,包括《军令》、《兵要》、《兵法》、《兵法秘诀》,以及诸葛亮关于治军、用兵、阵法等问题的言论或书牍。这些论著,反映了诸葛亮自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这一漫长战争过程中的军事思想。他的用兵经验,后人集成兵书多卷,大都失传。中华书局辑校的《诸葛亮集》中,汇集有他存世的军事著述。随着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广泛流传,诸葛亮的名字,已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成了智慧的化身、聪明的象征,他的智巧谋略、用兵如神,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为古今所乐道。历史上的诸葛亮,也确实是一位杰出的军事谋略家和卓越的政治家。
诸葛亮(公元181年-公元234年),字孔明,徐州琅邪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父母早亡,幼随叔父诸葛玄去荆州。叔父亡后,居隆中(今湖北襄阳西) 10年专注治国用兵之道。公元207年,屯兵新野(今属河南)的刘备三顾茅庐,向他求教。当时年仅26岁的诸葛亮提出了联吴抗曹、三分天下的战略方针,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策。从此,他辅佐刘备父子,运筹帷幄,统军征战,为蜀汉政权的建立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刘备称帝后,诸葛亮任丞相、录尚书事,总理军政,显示出治国治军的卓越才能。公元223年刘备病亡,诸葛亮辅佐后主刘禅,受封武乡侯。后因积劳成疾,公元234年卒于五丈原(今陕西岐山南)军中,终年53岁,“鞠躬尽瘁,死而后己”,谥忠武侯。是故,张澍编纂的文集取名为《诸葛忠武侯文集》。
诸葛亮以擅长谋略著称。《隆中对》(亦称《草庐对》),是他在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天下大势之后,作出的战略性决策,成为他毕生事业的出发点,蜀汉政治、军事行动的总方针,影响及于整个三国时期。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秋,曹操率大军进逼荆州,刘备兵败长坂(今湖北当阳境),退至樊口(今湖北鄂州境)。在此紧急关头,诸葛亮请命出使,赶赴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同周瑜等劝说举棋不定的孙权与刘备结盟,大败曹操于赤壁。随后,蜀汉占据荆州四郡,诸葛亮又率张飞、赵云部溯江而上,夺取江州(今四川重庆)、江阳(今四川泸州)、犍为(今四川彭山)、巴西(今四川阆中)等地,同先期进入益州的刘备会师,攻下成都。从而,实现了《隆中对》中提出的“跨有荆、益”的战略目标,使刘备得以与曹操、孙权鼎足而立,“三分天下而居其一”。
诸葛亮善于攻心战,夺敌士气。他深知欲图中原,必固后方。经过充分准备,于建兴三年(公元225年)率领大军“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之地,进军南中(今云南、贵州及四川西南部)。在军事进攻的同时,展开强大的政治攻势,他采取“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战策,“七擒七纵”孟获,使其心悦诚服,获得了南中地区长期安定的大好局面,使蜀汉后方得以稳固。诸葛亮高超的攻心战术,为后世兵家所尊崇。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杜甫对诸葛亮给予了高度评价。诸葛亮“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八阵图是他创制的一种步骑配合的战斗队伍,历来为兵家所称道。诸葛亮不仅致力于阵法的研究,而且十分注重武器装备的改革。据历史记载,当时创制的“一发十矢”,即一次能射十箭的连弩,适应山区运输的“木牛”(一种独轮车)、“流马”(人力四轮车),改进的钢刀,都出于他的授意而发明,增强了蜀军的战斗力。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诸葛亮攻魏,“六出祁山”,长达7年之久,虽苦心筹谋,但终因国力不支,粮运艰难,攻强敌于易守之地,以致于师劳功微。其间错用马谡丢失战略要地街亭,在军事上造成重大损失,同时也给他“一生唯谨慎”的美名抹去了不少光彩。然而,他的谋略思想和聪明才智,赏罚严明不徇私情、善于治军谨慎用兵的宝贵经验,特别是他那引咎自责的高尚品德,事必躬亲的勤政作风,以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忘我精神,至今仍然放射出熠熠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