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

2020-01-09 可可诗词网-古代文学作品解读 https://www.kekeshici.com

《孙子》

书名。即汉班固《汉书·艺文志》所载的《吴孙子》,春秋末期吴国将领孙武所著。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说:“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阖庐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汉班固《汉书·艺文志》载:“《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并将其列入“兵权谋家”。三国时曹操亲自对《孙子》十三篇逐篇予以注释,并赞誉说:“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孙子者,齐人也,名武,为吴王阖闾作《兵法》一十三篇,试之妇人;卒以为将,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后百余岁有孙膑,是武之后也。审计重举,明画深图,不可相诬。”(《曹操集·孙子序》)唐杜牧结合唐朝社会状况,认识到立国兵为重要,曾注解《孙子》十三篇;但又认为该书原有数十万字,被曹操“削其繁盛,笔其精切”(《樊川文集·注孙子序》),只乘下五千余字的十三篇。清毕以珣在《孙子叙录》中说,《汉书·艺文志》言《孙子》八十二篇,除了孙武见吴王阖闾之前所著十三篇外,其余六十九篇皆为孙武佚文;“《孙子》十三篇者,出于手定,《史记》两称之,而杜牧以为魏武笔削所成,误矣。”一九七八年七月,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西汉木简《孙子》的出土,进一步肯定了孙武所著兵法确为十三篇。关于《孙子》的内容及影响:汉班固说其“以正守国,以奇用兵,先计而后战,兼形势,包阴阳,用技巧者也。”(《汉书·艺文志》)宋郑厚《艺圃折衷》说:“《孙子》十三篇,不惟武人之根本,文士亦当尽心焉。其词约而缛,易而深,畅而可用,《论语》、《易》、《大》、《传》之流,孟、荀、扬著书皆不及也。以正合,以奇胜,非善也;正变为奇,奇变为正,非善之善也;即奇为正,即正为奇,善之善也。”毛泽东《论持久战》说:“战争不是神物,乃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因此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已,百战不殆’,仍是科学的真理。”美国约翰·柯林斯《大战略》说:“孙子是古代第一个形成战略思想的伟大人物。他在公元前400~前320年间写成了最早的名著《兵法》。孙子十三篇可与历代名著包括二千二百年后克劳塞维茨的著作媲美。今天没有一个人对战略的相互关系、应考虑的问题和所受的限制比他有更深刻的认识。他的大部分观点在我们的当前环境中仍然具有和当时同样重大的意义。”《孙子》一书,是我国最早最杰出的军事著作。今多数研究者认为,它大约成书于公元前496——前453年间,它总结了我国春秋以前的战争经验,提出了一系列带有普遍性的战争指导规律,它在我国古代军事学术和战争实践上,都起过重要指导作用。该书根据当时的物质条件和战争的一般性质,提出了战略战术的两个指导原则:一、进行速决进攻的运动战,反对城塞战;二、争取主动,使敌人陷于被动,消除自己的弱点,造成敌人的弱点。在此基础上,它详尽地考察了战争领域内矛盾的对立面相互依存、转化的问题,诸如利害、迂直、患利、围阙、乱治、怯勇、弱强、寡众、奇正等等,得出了对立统一的结论。尤其可贵的是,揭示了“知彼知已,百战不殆”的普遍规律,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全书共十三篇:《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该书唐初传入日本,被誉为“兵学圣典”、“百世兵家之师。”明代传入欧洲各国,有多种文字译本。在世界军事理论上,享有极高声誉,与较其晚两千多年的克劳塞维茨所著《战争论》齐名。该书的文学价值也极高。书中充满着对睿智聪颖的赞扬,饱含着对昏瞆愚蠢的鞭挞,显露出对穷兵黩武的警告,贯穿着对军事哲理的探索。许多名篇警句,有着极其丰富的思想容量。它又是从战略高度来论述军事问题的,因而高屋建瓴,气势宏大,观点鲜明,中心突出。常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以唤起读者联想,加深读者印象;兼用迭句、排句、对比以加强对读者的感染力,因而语言节奏明快,和谐流畅,条理清晰,气势贯通。历代注《孙子》者甚多,宋吉天保始集三国曹操、南朝梁孟氏、唐李筌、杜牧、陈皞、贾林、宋梅尧臣、王皙、何氏、张预十家为《孙子十家注》,有清孙星衍校定本通行。今人郭化若《孙子今译》、吴如嵩《孙子兵法浅说》注解详尽,便于初学。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