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增湘的双鉴楼

2019-05-24 可可诗词网-古文知识 https://www.kekeshici.com

        傅增湘,字沅叔,或署书潜,晚号藏园居士,四川江安人,生于1872年。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进士。傅增湘是我国女子教育的开拓者。自光绪二十七年,他以翰林衔调至北洋,六年中在天津创办了三所女学、八所女子小学。由于傅增湘办学的成就,光绪三十四年六月,学部遵照慈禧皇太后兴办女学的旨意,开设京师女子师范学堂时,奏请傅增湘出任总理,同年九月又奉旨简授直隶提学使,仍兼京师女子师范总理。
        抗战时,傅增湘仍居北平,以校书遣日,日本人曾委以东亚文化协会副会长名义。抗战胜利后,隐居不出。
        傅增湘的斋名为“双鉴楼”,因为他藏有两部珍贵的《资治通鉴》,一是他的祖父傅诚传下的元刊本,另一部是他自己得之于端方旧藏的百衲本,是用六种宋刊残本配成全书的。
        1918年,傅增湘在北京新建一区宅第,取苏东坡诗句“万人如海一身藏”之意,命名“藏园”,内有书斋长春室、食字斋、池北书堂、龙龛精舍、莱娱室、报素书屋等。
        傅增湘从祖父辈那里继承了一些藏书,不过除一部元刊本的《资治通鉴》外,余者都是比较普通的版本,他真正有志于此,还是辛亥革命发生后的事。当时他奉命参加南北议和,在上海滞留半年期间,与杨守敬、缪荃孙、沈曾植等人交游,从此开始了四十年的书堆生涯。当时他从苏州获得生平第一部宋刊本《新刊诸儒批点古文集成》,又从杭州一家书坊网罗数百册旧书,甚至在议和完成回京的当天,上了“新铭”轮后又下船奔书市,等他与仆人抱了十几部书回转来,早已不见了船的影子。
        回到天津以后,傅增湘不时赴北京访书,以后索性定居北京。当时正值民初新旧鼎革之际,不少满族贵胄故室藏书散出,转入双鉴楼中的不在少数,加上陆续自杨守敬、缪荃孙那里获得的一些珍本,由此奠定了双鉴楼的藏书基础。大约从1921年以后,傅增湘已是平津首屈一指的大藏书家,他在北方书林的地位,可举一例说明。1923年秋,他以2400元获得张之洞的旧藏宋刊本《白氏六帖事类集》,曾使王国维连声嗟叹:“现有傅在厂中,万不能购得此类书矣!”“此间无书,有则必为沅叔所得,虽书肆不能与之争。”可惜这部书不知何时自中土东渡,现为日本天理大学图书馆所藏,并被列入日本国家保护重要文化财之一。


        

傅增湘油画像


        傅增湘的双鉴楼最突出的收藏,是为数颇多的宋版图书,1929年编印的《双鉴楼善本书目》中,宋本书多达180余部,比当时的国立北平图书馆所藏还要多。在近代藏书家中,没有第二人在前后不到二十年之内积聚如此多的宋本书,何况1929年以后他又不断有所收藏。1934年,傅增湘以1万元买进的宋刊《周易本义》14卷,算是历来收购古书的空前高价,他自己也承认,即使如明代王世贞卖一田庄买一汉书的故事,都难以与他的此次豪举相比。
        虽然是耗尽家资且千辛万苦积累,1947年7月,傅增湘还是将双鉴楼所藏书中的373部,约4300册,捐赠给国立北平图书馆,估计当时价值在3亿元以上,国民政府拨款4000万元作为象征性的奖金。1950年傅增湘逝世以后,长子傅中谟又先后将双鉴楼遗书中的480部,约3500册,及他生前所用文具28件,无条件地再次捐给北京图书馆。这批书中虽然宋本只有3部,但由于其余绝大部分是经傅增湘亲笔校跋过的,少部分则经他转录前人的校跋,因此这些书的价值并不在宋元古书以下。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