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阁主章太炎
章太炎名炳麟,字枚叔,一作梅叔,因仰慕顾炎武(原名绛)、黄宗羲(字太冲)的为人,改为绛,别号太炎。还有“西狩”、“菿汉阁主”等十余个名号。1869年1月12日出生于浙江余杭县东乡的一个书香门第。章家,在他曾祖父一辈,有资财百万,称巨富,到他的父辈,经兵燹,家境已中落。
他自9岁始,在家里跟随外祖父朱有虔习诵儒家经典。朱老先生授课之暇,常给外孙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事迹。他又自读蒋良骐《东华录》,获知吕留良、曾静等案,因此,“夷夏之防”的观念印入其幼小的心灵,播下了反清的种子。他13岁时,外祖父归养海盐,他跟随父亲章浚学习。16岁那年,受父命赴县应童子试,患眩厥症,没有去成,此后即绝意科举,除研读经书外,还涉猎史传,浏览老庄。22岁那年,父亲去世了,他便离家来到西子湖边的诂经精舍,从俞樾受业。俞樾是与顾炎武、戴震、王念孙父子一脉相承的朴学大师,负有盛名,治学深邃,对弟子要求十分严格。他在这里潜心受业首尾八年,精研故训,博考事迹,长进很快,时有收获,为日后的学术成就打下了结实的根底。他按照俞樾的治经方法,在考证《周礼》、《仪礼》、《礼记》即“三礼”和《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即“三传”方面,用力尤勤,成绩也最好,成为诂经精舍首屈一指的高材生。在这段时间里,他还向名儒高学治、谭献等人请教经学和文辞法度,结识了夏曾佑、杨誉龙等朋友。这些师友,对他的学术造诣都有影响。他在学期间便写下了《膏兰室札记》①,专门研究先秦诸子,从条目设置来说,与其师的《诸子平议》相似。“膏兰”出典于江淹的《悼室人诗十首》:“方东有苦泪,承夜非膏兰。”潘尼的《赠侍御史王元贶诗》:“膏兰孰为消,济治由贤能。”李贺诗《屏风曲》:“蝶栖石竹银交关,水凝绿鸭琉璃钱。团回六曲抱膏兰,将鬟镜上掷金蝉。”难能可贵的是,在《膏兰室札记》中,他就已经引用西方学术来诠解先秦诸子了。
他在师从俞樾期间基本上确立了治学途径,由朴学而小学而史学而玄学,借用其弟子许寿裳的话,就是“以朴学立根基,以玄学致广大”。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了,中国大败。翌年,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把章太炎从宁静的书斋里驱赶到资产阶级变法图强的热潮中来。他钦佩康有为等人的“公车上书”,赞赏康设立强学会,并从杭州寄会费16元报名入会。1896年,梁启超、汪康年、夏曾佑等在上海创办《时务报》,邀章入社。章于1897年春天离杭赴沪,担任《时务报》撰述。章太炎思想的转变,使他的老师俞樾深感不安与忧虑。俞樾曾企图劝阻他这位得意门生,可是没有什么办法将章太炎拉回到旧的轨道。1901年,章因参与反清活动最终与俞樾分道扬镳。为此,章太炎写下了《谢本师》一文,字里行间充满对老师深深的敬仰,流露出因老师不能理解其立场表示了无限的惋惜。从此,他将儒家降格与诸子齐列,而且将其锋芒直指孔子,所撰《订孔》、《论诸子学》等文“激而诋孔”,言词之峻烈在当时无出其右。
民国建立之初,章太炎由于反对袁世凯而被拘禁。幽囚期间,他完成了对《訄书》一书的再次修订,改名为《检论》。书中论述了中华民族的起源和发展,探讨了儒家及诸子经典的本义和价值,分析了近代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也总结了辛亥革命的种种经验教训。他还完成了一部新的哲学著作《菿汉微言》,这部著作由他口授,由他的弟子吴承仕记录。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后,章太炎和马相伯、沈钧儒等人多次联名通电,痛斥国民党当局不战先撤,要求即日归政全民,产生救国政府,俾全民共同奋斗。他热情支持上海军民的抗日行动,并专程赶到北京,劝说张学良出兵抗战。
1934年秋,章太炎迁往苏州定居。他开办了章氏星期演讲会,系统讲授中国传统文化。接着,又创办了章氏国学讲习会,招收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主讲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学。他想通过国学传授,在人民心中留下民族主义的种子,以待他日勃兴。1935年9月,章氏国学讲习会正式开学,由他自任主编的《制言》半月刊同时创刊,成为讲习会会刊。
1936年6月14日,章太炎因鼻咽癌、胆囊炎、气喘病诸症并发,医治无效,不幸去世。
根据他的生前愿望,遗体安葬于杭州南屏山北麓张苍水墓右侧。一直对章太炎“执弟子礼甚恭”的鲁迅在《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一文中说:“考起生平,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的包藏祸心者,并世亦无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亦无第二人。这才是先哲的精神,后世的楷范。”
章太炎的斋号为“菿汉阁”,其蕴意见《尔雅·释丘》所释:“菿,大也。”郝懿行义疏:“通‘倬’。《诗》:‘倬彼甫田。’《韩诗》作‘菿’。”吴伟楼挽章太炎的挽联曰:“著书以仲长统①自期,炎炎菿言,骇小儒之耳目;革命继顾宁人而起,烈烈正气,振大汉之天声。”此联大致诠释了“菿汉”的意思,即大汉民族也。
章太炎像
他自9岁始,在家里跟随外祖父朱有虔习诵儒家经典。朱老先生授课之暇,常给外孙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事迹。他又自读蒋良骐《东华录》,获知吕留良、曾静等案,因此,“夷夏之防”的观念印入其幼小的心灵,播下了反清的种子。他13岁时,外祖父归养海盐,他跟随父亲章浚学习。16岁那年,受父命赴县应童子试,患眩厥症,没有去成,此后即绝意科举,除研读经书外,还涉猎史传,浏览老庄。22岁那年,父亲去世了,他便离家来到西子湖边的诂经精舍,从俞樾受业。俞樾是与顾炎武、戴震、王念孙父子一脉相承的朴学大师,负有盛名,治学深邃,对弟子要求十分严格。他在这里潜心受业首尾八年,精研故训,博考事迹,长进很快,时有收获,为日后的学术成就打下了结实的根底。他按照俞樾的治经方法,在考证《周礼》、《仪礼》、《礼记》即“三礼”和《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即“三传”方面,用力尤勤,成绩也最好,成为诂经精舍首屈一指的高材生。在这段时间里,他还向名儒高学治、谭献等人请教经学和文辞法度,结识了夏曾佑、杨誉龙等朋友。这些师友,对他的学术造诣都有影响。他在学期间便写下了《膏兰室札记》①,专门研究先秦诸子,从条目设置来说,与其师的《诸子平议》相似。“膏兰”出典于江淹的《悼室人诗十首》:“方东有苦泪,承夜非膏兰。”潘尼的《赠侍御史王元贶诗》:“膏兰孰为消,济治由贤能。”李贺诗《屏风曲》:“蝶栖石竹银交关,水凝绿鸭琉璃钱。团回六曲抱膏兰,将鬟镜上掷金蝉。”难能可贵的是,在《膏兰室札记》中,他就已经引用西方学术来诠解先秦诸子了。
他在师从俞樾期间基本上确立了治学途径,由朴学而小学而史学而玄学,借用其弟子许寿裳的话,就是“以朴学立根基,以玄学致广大”。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了,中国大败。翌年,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把章太炎从宁静的书斋里驱赶到资产阶级变法图强的热潮中来。他钦佩康有为等人的“公车上书”,赞赏康设立强学会,并从杭州寄会费16元报名入会。1896年,梁启超、汪康年、夏曾佑等在上海创办《时务报》,邀章入社。章于1897年春天离杭赴沪,担任《时务报》撰述。章太炎思想的转变,使他的老师俞樾深感不安与忧虑。俞樾曾企图劝阻他这位得意门生,可是没有什么办法将章太炎拉回到旧的轨道。1901年,章因参与反清活动最终与俞樾分道扬镳。为此,章太炎写下了《谢本师》一文,字里行间充满对老师深深的敬仰,流露出因老师不能理解其立场表示了无限的惋惜。从此,他将儒家降格与诸子齐列,而且将其锋芒直指孔子,所撰《订孔》、《论诸子学》等文“激而诋孔”,言词之峻烈在当时无出其右。
章太炎手迹
章太炎故居
民国建立之初,章太炎由于反对袁世凯而被拘禁。幽囚期间,他完成了对《訄书》一书的再次修订,改名为《检论》。书中论述了中华民族的起源和发展,探讨了儒家及诸子经典的本义和价值,分析了近代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也总结了辛亥革命的种种经验教训。他还完成了一部新的哲学著作《菿汉微言》,这部著作由他口授,由他的弟子吴承仕记录。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后,章太炎和马相伯、沈钧儒等人多次联名通电,痛斥国民党当局不战先撤,要求即日归政全民,产生救国政府,俾全民共同奋斗。他热情支持上海军民的抗日行动,并专程赶到北京,劝说张学良出兵抗战。
1934年秋,章太炎迁往苏州定居。他开办了章氏星期演讲会,系统讲授中国传统文化。接着,又创办了章氏国学讲习会,招收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主讲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学。他想通过国学传授,在人民心中留下民族主义的种子,以待他日勃兴。1935年9月,章氏国学讲习会正式开学,由他自任主编的《制言》半月刊同时创刊,成为讲习会会刊。
1936年6月14日,章太炎因鼻咽癌、胆囊炎、气喘病诸症并发,医治无效,不幸去世。
根据他的生前愿望,遗体安葬于杭州南屏山北麓张苍水墓右侧。一直对章太炎“执弟子礼甚恭”的鲁迅在《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一文中说:“考起生平,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的包藏祸心者,并世亦无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亦无第二人。这才是先哲的精神,后世的楷范。”
章太炎的斋号为“菿汉阁”,其蕴意见《尔雅·释丘》所释:“菿,大也。”郝懿行义疏:“通‘倬’。《诗》:‘倬彼甫田。’《韩诗》作‘菿’。”吴伟楼挽章太炎的挽联曰:“著书以仲长统①自期,炎炎菿言,骇小儒之耳目;革命继顾宁人而起,烈烈正气,振大汉之天声。”此联大致诠释了“菿汉”的意思,即大汉民族也。
今日更新
-
第四节 王安石
[2019-05-28]
-
第三节 欧阳修
[2019-05-28]
-
第二节 梅尧臣 苏舜钦
[2019-05-28]
-
第一节 宋初的诗文革新运动
[2019-05-28]
-
第五节 文学本身的发展
[2019-05-28]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