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章》

2019-05-10 可可诗词网-《古文观止鉴赏辞典》 https://www.kekeshici.com

孟子曰: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嘑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注〕 ① 辟(bì 避): 同“避”。 ② 箪(dān 单): 盛饭用的竹器。 ③ 豆: 古代食器,有木制、陶制等,形似高脚盘。 ④ 嘑(hū 呼): 同“呼”。 ⑤ 万钟: 指优厚的俸禄。钟,古量器。辩:通“辨”。 ⑥ 乡(xiàng 向): 同“向”,往昔。

这一段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根据第一句话加的。

孟子主张性善,主要表现在《告子》篇。他主张: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就是“仁义礼智”之端。圣人有,普通人也有,区别在于能不能保持、发扬、充实这种人性固有的美德。这一段朱熹《孟子集注》说: “此章言羞恶之心,人所固有。或能决死生于危迫之际,而不免计丰约于宴安之时。是以君子不可顷刻而不省察于斯焉。”

这一段和其他章节的与人辩论不同,是孟子一个人的论述。除“孟子曰”三字外,可分为四段。第一段两句话,一句譬喻是宾,一句正意是主。以“二者不可得兼”为纽带,把譬喻和正意联系起来。“二者不可得兼”是假设句,表明在这种情况下,舍彼取此。以鱼和熊掌作比,是取饮食之物,熊掌远比鱼贵重,故舍鱼而取熊掌就是常理。用这层日常饮食的关系为比,使人易于理会义比生命还重要的命题。

第二段承上一命题说明儒家的生死观。“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这里虽未明言什么有甚于生,什么有甚于死,但上文有“舍生取义”之说,读者自然不会误会。生死是人生非常重要的关头,但却有更重要的“义”作为取舍的标准。这是从正面陈述“舍生取义”的问题。

第三段再用假设的方式一正一反地论述上一段的话,说明“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道理。“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这最后一句是总上三段说的,和这一篇前面章节紧密相连,表明“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这个性善的主张。“贤者能勿丧耳”,在结构上是引出下文“此之谓失其本心”,表明平时修养之重要,就在于保持这种善良的本性使之勿丧。

第四段分两层,到“乞人不屑也”是用生和羞恶对比,证明上一段“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连“乞人”都有这种羞恶之心,而不愿受侮辱去得那点饮食来活命。“行道之人不受”,道理也一样。《檀弓》里记载的一个饿者“不食嗟来之食”而终于宁愿饿死,可以和《孟子》这里说法相印证。这一层讲的是平民乃至乞丐,下一层讲的是高官。“万钟”是最高的俸禄,和“一箪食,一豆羹”(豆是高脚盛羹汤的食具,容量很小)真是天差地别。但“行道之人”乃至“乞人”在生死关头还辨礼义(有羞恶之心),而有的为了“万钟之禄”就“不辩(辨)礼义而受之”,不是十分荒谬吗?这对自己的道德修养有什么好处呢?接着,从三方面分析“不辩礼义而受之”的原因。“宫室之美”和“妻妾之奉”指自家方面,“所识穷乏者得我”指周济别人,要人感恩戴德。总之,不外这几方面。这一句是总提,说得委婉,然后一层一层和本段上一层做对比。这里有意三次重复“乡(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为之”,以加深印象。这一对比,说明“不辩礼义”受“万钟”的荒唐,“是亦不可以已乎”是劝止之词。如果照上面的对比一想,就该废然知返了。“此之谓失其本心”,就是说完全丧失了固有的羞恶之心,才会出现上面对比的那种荒谬行为。

这篇文章在艺术上采用层层对比,逐渐深入的办法,像剥笋似的,最后才点出中心,批判那种为利忘义的行为是丧心病狂(失其本心)。因为他善用比喻,能近取譬,所以使人易于明白。孟子是以孔子的继承者自居的,他的主要思想是可以从《论语》里找到源头的。孔子说过: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孟子是对孔子的话进一步发挥,表明儒家的生死义利之辨。这一点是我们民族传统道德修养中的精华。文天祥被囚三年,元朝百般诱降,他毫不动摇,最后就义时,在衣带中留下这几句话: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可见孟子这种“舍生取义”的观点影响的深远。

字数:2148
周本淳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 编.古文观止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