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知音
〔修务训〕 昔晋平公令官为钟,钟成而示师旷①。师旷曰:“钟音不调。”平公曰:“寡人以示工,工皆以为调,而以为不调②,何也?”师旷曰:“使后世之无知音者则已,若有知音者,必知钟之不调。”故师旷之欲善调钟也,以为后之有知音者也。
〔注释〕 ① 晋平公: 春秋晋国君。师旷: 晋平公乐师,以善辨音乐而著名。 ② 而: 汝,你的意思。
【鉴赏】 俗话说知音难觅,正如南北朝时著名文艺理论家刘勰所说:“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文心雕龙·知音》)当其他乐师都认为钟音协调时,唯独师旷能听出来钟音的不协调,正是说明“音实难知”;正是因为“音实难知”,所以师旷一时难以找到与自己意见一致的人,而只能将希望寄托于后世。这则故事虽以“知音”为题,但实际上又暗喻了真理的难知,以及师旷坚持真理的可贵精神。
在人类历史上,大凡有着超凡智慧的思想家,一开始都不易为常人所知;但他们却往往能够不为世俗所动、坚持真理,以至于后世不断地有知音者体悟到他们的价值,将他们奉为圭臬。如孔子一生以仁义礼乐讲学授徒,周游列国,但却始终颠沛流离,不为各国君主所重用,因而不能够将自己的政治理想化为实践。然而,孔子却并不因此而气馁;相反,他始终认为真理一直掌握在自己手中,因而斗气十足,“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当孔子在匡地被人误认为是阳虎而被围困时,他意味深长地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坚信周文王去世以后,真理就传到自己手中,如果上天不准备消灭真理的话,那么匡人也便不会伤害自己了。
又如德国近代著名哲学家叔本华,当他在理智的孤独中完成了其代表作品《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之后,并没有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以至于在一年半的时间内只卖出一百多本书。面对这种状况,叔本华并不感到意外,而是说了这样一句话:“如果不是我配不上这个时代,那就是这个时代配不上我。”显然,叔本华是在自信地强调后者。
确实,真理难知,因为人们往往拘于个人的私智私欲之中,被世俗与习心所隔断,于是也就远离了真理;知音难觅,因而那些能够坚守真理、忍得孤独的前圣先贤们,也就愈发显得高大伟岸,而他们所发掘的真理,也只能留待于后世知音的共鸣。然而,我们身处这些伟大思想的“后世”,当我们汩没于世俗与习心之中时,我们是否想到过要去擦拭一下自己的心灵,以接收前圣先贤所弹奏的真诚、善良而美丽的乐音呢?这是我们每个人所当常常扪心自问的。
〔注释〕 ① 晋平公: 春秋晋国君。师旷: 晋平公乐师,以善辨音乐而著名。 ② 而: 汝,你的意思。
【鉴赏】 俗话说知音难觅,正如南北朝时著名文艺理论家刘勰所说:“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文心雕龙·知音》)当其他乐师都认为钟音协调时,唯独师旷能听出来钟音的不协调,正是说明“音实难知”;正是因为“音实难知”,所以师旷一时难以找到与自己意见一致的人,而只能将希望寄托于后世。这则故事虽以“知音”为题,但实际上又暗喻了真理的难知,以及师旷坚持真理的可贵精神。
在人类历史上,大凡有着超凡智慧的思想家,一开始都不易为常人所知;但他们却往往能够不为世俗所动、坚持真理,以至于后世不断地有知音者体悟到他们的价值,将他们奉为圭臬。如孔子一生以仁义礼乐讲学授徒,周游列国,但却始终颠沛流离,不为各国君主所重用,因而不能够将自己的政治理想化为实践。然而,孔子却并不因此而气馁;相反,他始终认为真理一直掌握在自己手中,因而斗气十足,“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当孔子在匡地被人误认为是阳虎而被围困时,他意味深长地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坚信周文王去世以后,真理就传到自己手中,如果上天不准备消灭真理的话,那么匡人也便不会伤害自己了。
又如德国近代著名哲学家叔本华,当他在理智的孤独中完成了其代表作品《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之后,并没有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以至于在一年半的时间内只卖出一百多本书。面对这种状况,叔本华并不感到意外,而是说了这样一句话:“如果不是我配不上这个时代,那就是这个时代配不上我。”显然,叔本华是在自信地强调后者。
确实,真理难知,因为人们往往拘于个人的私智私欲之中,被世俗与习心所隔断,于是也就远离了真理;知音难觅,因而那些能够坚守真理、忍得孤独的前圣先贤们,也就愈发显得高大伟岸,而他们所发掘的真理,也只能留待于后世知音的共鸣。然而,我们身处这些伟大思想的“后世”,当我们汩没于世俗与习心之中时,我们是否想到过要去擦拭一下自己的心灵,以接收前圣先贤所弹奏的真诚、善良而美丽的乐音呢?这是我们每个人所当常常扪心自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