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答问
《书目答问》是一部指导治学门径的举要目录。清张之洞撰。书成于清光绪元年(1875)张之洞任四川学政期间,次年在四川成都精刻出版,并附有光绪元年九月的作者自序。该本几经修补,多次印刷,后又有光绪五年(1879)湘乡成邦干刻本、贵阳王秉恩校刻本,光绪二十一年(1895)上海蜚英馆石印本,光绪二十三年(1895)卢靖《慎始基斋丛书》本,光绪三十年(1904)江人度笺补本。1931年由南京国学图书馆排印出版的《书目答问补正》,是范希曾依据四川精刻初印本所撰,它使《书目答问》的面貌起了较大的变化。1935年黎锦熙的《新书目答问》则是《书目答问》的索引本。以上各本中,以王秉恩贵阳校刻本、江人度笺补本为好,而长期通行的是王秉恩的贵阳本。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一字香涛,号壶公,又号无竞居士,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同治二年(1863)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浙江乡试副考官、湖北学政。同治十二年(1873)任四川学政。次年在成都创建尊经书院。后历任两湖、两广、两江总督,至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兼管学部。他主张“旧学为体,新学为用”。大力提倡经史实学,在两湘总督任内创办了京汉铁路、汉阳铁厂、萍乡煤矿等,是清末洋务派代表人物。 著有《壶公师考证金文稿》、《劝学篇》、《輶轩语》、《广雅堂诗集》、《书目答问》等。
《书目答问》全书5卷36类,有附录,约二十万字,共收书2200种左右。书前有《书目答问略例》。卷一“经部”分“正经正注”、“列朝经注经说经本考证”、“小学”3类。卷二“史部”分为“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古史”、“别史”、“杂史”、“载记”、“传记”、“诏令奏义”、“地理”、“政书”、“谱录”、“金石”、“史评”14类,为区别古今学术,在本卷中列“古史”类,以辨明源流。卷三“子部”分为“周秦诸子”、“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杂家”、“小说家”、“释道家”、“类书”13类,按学术发展源流,在本卷专立“周秦诸子”一类,也称“古子”,以别于后之诸子;并按学术发展实际,分儒家为“议论经济”、“理学”、“考订”3小类;根据张之洞主张的“中学为体”,在“天文算法”类首先列出“古天算书”,分为“中法”、“西法”、“兼用中西法”。卷四“集部”分为“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4类,清人别集按各家学派细分为“理学家集”、“考订家集”、“古文家集”、“骈体文家集”、“诗家集”、“词家集”6小类。卷五“丛书部”分“古今人著述合刻丛书”、“清代一人著述合刻丛书”2类。书后有附录二:1、别录,记初学之书;2、“清代著述诸家姓名略”,将清代学者分隶于经学家、史学家等10余类中,从中可以约略窥见清代学者治学专长及所属流派。著录各书,均列出书名、卷数、作者、通行易得本,间有简明按语,指示易读本、善本、别名,并简介内容。
该书是为答复学生“应读何书”、“书以何本为善”而撰写的,作者的目的是很明确的,因此本书在选择收录图书时往往具有“驭繁就简”的特点。如历代有关研究《诗经》的著作不下数百种,张氏选取了50余种,如孔颖达《毛诗正义》、陈奂《诗毛氏传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等一些主要著作均包括在内。历代研究李白、杜甫的著作为数极多,而本书中仅选取王琦注《李太白集》及仇兆鳌《杜诗详注》、杨伦《杜诗镜诠》等数种。除收录历史上流传下来的重要古籍和它们的主要注本外,本书还收录了若干天文术数及克虏伯《炮说》、《行军测绘》等应用科学方面的翻译著作。这种提纲挈领式的介绍方法,对一般初学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参考作用。
该书的第2个特点是在分类方面,突破传统的四部分类法,在经、史、子、集四部之外,新增“丛书”部,成为经、史、子、集、丛五分法。“丛书”部列举古今合刻及清代一人自著丛书一百余种,在图书分类方面表示了作者自己的观点。
该书的第3个特点是每书之下均列举若干比较重要和常见通行的版本和注本,并加以适当的比较和评论。版本方面,如卷一“四书考异”条下说:“原刻本总考、条考各半,学海堂本止条考36卷”。卷二“钦定二十四史”条下有“北监本、扫叶本、陈本、坊繙毛本有脱误。”有的指出各本的差异,有的指出各本的优劣,的确可以帮助读者节省不少摸索时间。注本方面,如卷一郝懿行“尔雅义疏”条下注“郝胜于邵”。在录出注本的同时,本书还注意介绍和分析其特点,如卷四“杜诗详注”与“杜诗镜诠”条下云:“杜诗注本太多,仇、杨为胜。”又如卷四蒋之翘“柳河东集辑注”条下云:“此本通行。宋人柳文音辨五百家注已括此书内。”也有的提示书籍内容,如卷二图理琛“异域录”条下云:“多纪俄罗斯地理。”这些对读者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该书的第4个特点是录书重学术、重实用、重后出。《书目答问·略例》说:“凡无用者,空疏者、偏僻者、淆杂者,不录。古书为今书所包括者不录。注释浅陋者、妄人删改者、编刻讹谬者,不录。旧椠旧钞偶一有之,无从购求者,不录。”本着这个原则,《书目答问》向读者不但推荐必读之书,而且只要有学术价值,纵然还未刊行或已刊而未见,也要推荐,使读者知道这门学问还有哪些值得参考的书。在著录版本时,不求古不古,只求善不善。
当然,该书还存在着一定问题,如在选录图书时继承了《四库全书》的正统观念,排斥了对戏曲、小说的收录,以及对《四库全书》修书时被禁毁的一些书籍没有作应有的补充。但是瑕不掩玉,《书目答问》在目录学史上仍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早在《书目答问》问世以前,清高宗弘历曾下令修纂了一部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并为所收各书撰写了提要,编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从此到《答问》问世的100多年里,又出现了大量有价值的著作,这样就需要进行新的探索,需要一部简约并反映新成果的目录著作,《书目答问》担负起了这个任务,它是继《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后出现的影响最大的目录书,在扩大读者知识面、指导治学门径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书目答问》书出,使当时一般“声名不出里巷”的“读书士子”的眼界大为开阔。
该书的成就和价值,从它问世以来既深受学者重视,对它的研究经久不衰。校、注、释本大量出现,范希曾的《书目答问补正》在前人校、注、释的基础上,补录大量新书,并做了纠误补阙工作,是最有影响的著作。本书主要补《答问》问世后“五十年间新著新雕未及收入”者,并正其“小小讹失”,它收录图书1200种左右,其中部分为《答问》未收而加以补充的,此类书籍其性质往往与原书相近,经补充后,读者对此可得到一个较完整的认识。还有部分书籍为《答问》成书后清人及近人研究成果,其成就超过前人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自《答问》至《补正》这50年间学术研究的主要成果。《补正》最重要的一点还在于增补了未刊刻的稿本材资达145种,并详加著录,尽量提供有关线索,对治学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另外,《补正》还补足或纠正了《答问》漏略或讹误的书名、卷数、作者姓氏、刻书年代等近百处,并继承《答问》的传统,在部分书籍下附加了按语,这些按语或对书籍加以评论,或提示大致内容,或指出《答问》讹误,均给予读者以有益的启示。
经过《补正》的大量补充,丰富了《答问》的原有内容,在扩大读者知识面和进一步提供更多研究线索等方面做出了它应有的贡献,有着较高的使用价值。
除此而外,袁行云还就《书目答问》的性质、特点及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门研究,为对本书的宏观研究开辟了新路。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一字香涛,号壶公,又号无竞居士,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同治二年(1863)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浙江乡试副考官、湖北学政。同治十二年(1873)任四川学政。次年在成都创建尊经书院。后历任两湖、两广、两江总督,至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兼管学部。他主张“旧学为体,新学为用”。大力提倡经史实学,在两湘总督任内创办了京汉铁路、汉阳铁厂、萍乡煤矿等,是清末洋务派代表人物。 著有《壶公师考证金文稿》、《劝学篇》、《輶轩语》、《广雅堂诗集》、《书目答问》等。
《书目答问》全书5卷36类,有附录,约二十万字,共收书2200种左右。书前有《书目答问略例》。卷一“经部”分“正经正注”、“列朝经注经说经本考证”、“小学”3类。卷二“史部”分为“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古史”、“别史”、“杂史”、“载记”、“传记”、“诏令奏义”、“地理”、“政书”、“谱录”、“金石”、“史评”14类,为区别古今学术,在本卷中列“古史”类,以辨明源流。卷三“子部”分为“周秦诸子”、“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杂家”、“小说家”、“释道家”、“类书”13类,按学术发展源流,在本卷专立“周秦诸子”一类,也称“古子”,以别于后之诸子;并按学术发展实际,分儒家为“议论经济”、“理学”、“考订”3小类;根据张之洞主张的“中学为体”,在“天文算法”类首先列出“古天算书”,分为“中法”、“西法”、“兼用中西法”。卷四“集部”分为“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4类,清人别集按各家学派细分为“理学家集”、“考订家集”、“古文家集”、“骈体文家集”、“诗家集”、“词家集”6小类。卷五“丛书部”分“古今人著述合刻丛书”、“清代一人著述合刻丛书”2类。书后有附录二:1、别录,记初学之书;2、“清代著述诸家姓名略”,将清代学者分隶于经学家、史学家等10余类中,从中可以约略窥见清代学者治学专长及所属流派。著录各书,均列出书名、卷数、作者、通行易得本,间有简明按语,指示易读本、善本、别名,并简介内容。
该书是为答复学生“应读何书”、“书以何本为善”而撰写的,作者的目的是很明确的,因此本书在选择收录图书时往往具有“驭繁就简”的特点。如历代有关研究《诗经》的著作不下数百种,张氏选取了50余种,如孔颖达《毛诗正义》、陈奂《诗毛氏传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等一些主要著作均包括在内。历代研究李白、杜甫的著作为数极多,而本书中仅选取王琦注《李太白集》及仇兆鳌《杜诗详注》、杨伦《杜诗镜诠》等数种。除收录历史上流传下来的重要古籍和它们的主要注本外,本书还收录了若干天文术数及克虏伯《炮说》、《行军测绘》等应用科学方面的翻译著作。这种提纲挈领式的介绍方法,对一般初学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参考作用。
该书的第2个特点是在分类方面,突破传统的四部分类法,在经、史、子、集四部之外,新增“丛书”部,成为经、史、子、集、丛五分法。“丛书”部列举古今合刻及清代一人自著丛书一百余种,在图书分类方面表示了作者自己的观点。
该书的第3个特点是每书之下均列举若干比较重要和常见通行的版本和注本,并加以适当的比较和评论。版本方面,如卷一“四书考异”条下说:“原刻本总考、条考各半,学海堂本止条考36卷”。卷二“钦定二十四史”条下有“北监本、扫叶本、陈本、坊繙毛本有脱误。”有的指出各本的差异,有的指出各本的优劣,的确可以帮助读者节省不少摸索时间。注本方面,如卷一郝懿行“尔雅义疏”条下注“郝胜于邵”。在录出注本的同时,本书还注意介绍和分析其特点,如卷四“杜诗详注”与“杜诗镜诠”条下云:“杜诗注本太多,仇、杨为胜。”又如卷四蒋之翘“柳河东集辑注”条下云:“此本通行。宋人柳文音辨五百家注已括此书内。”也有的提示书籍内容,如卷二图理琛“异域录”条下云:“多纪俄罗斯地理。”这些对读者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该书的第4个特点是录书重学术、重实用、重后出。《书目答问·略例》说:“凡无用者,空疏者、偏僻者、淆杂者,不录。古书为今书所包括者不录。注释浅陋者、妄人删改者、编刻讹谬者,不录。旧椠旧钞偶一有之,无从购求者,不录。”本着这个原则,《书目答问》向读者不但推荐必读之书,而且只要有学术价值,纵然还未刊行或已刊而未见,也要推荐,使读者知道这门学问还有哪些值得参考的书。在著录版本时,不求古不古,只求善不善。
当然,该书还存在着一定问题,如在选录图书时继承了《四库全书》的正统观念,排斥了对戏曲、小说的收录,以及对《四库全书》修书时被禁毁的一些书籍没有作应有的补充。但是瑕不掩玉,《书目答问》在目录学史上仍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早在《书目答问》问世以前,清高宗弘历曾下令修纂了一部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并为所收各书撰写了提要,编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从此到《答问》问世的100多年里,又出现了大量有价值的著作,这样就需要进行新的探索,需要一部简约并反映新成果的目录著作,《书目答问》担负起了这个任务,它是继《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后出现的影响最大的目录书,在扩大读者知识面、指导治学门径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书目答问》书出,使当时一般“声名不出里巷”的“读书士子”的眼界大为开阔。
该书的成就和价值,从它问世以来既深受学者重视,对它的研究经久不衰。校、注、释本大量出现,范希曾的《书目答问补正》在前人校、注、释的基础上,补录大量新书,并做了纠误补阙工作,是最有影响的著作。本书主要补《答问》问世后“五十年间新著新雕未及收入”者,并正其“小小讹失”,它收录图书1200种左右,其中部分为《答问》未收而加以补充的,此类书籍其性质往往与原书相近,经补充后,读者对此可得到一个较完整的认识。还有部分书籍为《答问》成书后清人及近人研究成果,其成就超过前人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自《答问》至《补正》这50年间学术研究的主要成果。《补正》最重要的一点还在于增补了未刊刻的稿本材资达145种,并详加著录,尽量提供有关线索,对治学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另外,《补正》还补足或纠正了《答问》漏略或讹误的书名、卷数、作者姓氏、刻书年代等近百处,并继承《答问》的传统,在部分书籍下附加了按语,这些按语或对书籍加以评论,或提示大致内容,或指出《答问》讹误,均给予读者以有益的启示。
经过《补正》的大量补充,丰富了《答问》的原有内容,在扩大读者知识面和进一步提供更多研究线索等方面做出了它应有的贡献,有着较高的使用价值。
除此而外,袁行云还就《书目答问》的性质、特点及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门研究,为对本书的宏观研究开辟了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