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政全书
《农政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农业百科全书。明徐光启编著。1639年由陈子龙删定,张国维、方岳刊行。原刻本称平露堂本,今存。清道光年间重刻,计有1837年贵州刻本、戊戌刻本和1843年曙海楼刻本。后来又有1874年山东书局刻本、1900年上海文海书局、1909年求学斋石印本。民国时有1930年的“万有文库”排印本。抗日战争时期,河北伪燕京道也翻印过。1959年中华书局出版了由邹树文等据原刻本校点的铅排本。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石声汉的校注本。
徐光启 (1562—1633),字子先,号玄扈,明代松江(今上海市)人。年轻时因家境贫寒,耕读以度日。1597年赴顺天府应乡试,中式第一名举人,1604年赴京应会试,中式第88名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1607年丧父回故里丁忧。1610年回京复职,1630年任礼部尚书,随后又以礼部尚书相继任东阁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1633年死于任上。徐光启既是一位科学家,对农学、天文、历法、数学、测量、水利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贡献;又是一位沟通中外文化的先行者,对国外(特别是欧洲)的学术、物产和新器物极敏感、极重视,做过不少“开风气之先”的译述、介绍、试验研究、推广利用等工作,同时,他还是明代一位政治、军事活动家。其中农学是他用力最勤的学科之一,当他还是个诸生的时候,就做过种植试验。1607年至1610年间,在上海家中设小型试验园地,进行甘薯等的引种和栽培试验,并进行农学和数学研究,写了 《甘薯疏》、《芜菁疏》、《吉贝疏》、《种棉花法》和《代园种竹图说》等书。1613年到1618年又两度因病告假回天津试办水利及经营田事,种植水稻、桑、甘薯、苎麻、芜菁、药用植物、花草等,写下了 《农遗杂疏》、《宜垦令》、《北耕录》等。1621年开始专心研究总结农业历史文献,并进行各种栽培试验,写作《农政全书》,至1633年逝世时,本书尚未最后定稿。《农政全书》是徐光启毕生从事农学研究成果的总结。
《农政全书》经陈子龙整理,删去的大约十分之三,增加的十分之二,然而基本上还是保留了原书的规模。全书分为农本、田别、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蚕桑广类、种植、牧养、制造、荒政等12目,每目下又分为若干个子目,共60卷,50多万字。
《农政全书》的内容几乎涉及古代农业的每个方面。徐光启编著此书的目的在于“富国必从本业”,所以把“农本”3卷放在书首。其中包括 “经史典故”、“诸家杂论”和 “国朝重农考”3子目。经史典故引经据典阐明农业是立国之本。诸家杂论引诸子百家的言论证明农业的重要;《国朝重农考》的作者是冯应京,徐将其全书收入,意在告诫统治者重视农业。田制,即土地利用方式,徐对井田做了考证,还收集了王祯 《农书》中的各种田制图,诸如区田、圃田、围田等等。农事,即有关耕作和气象方面的事,包括营治、开垦、授时、占候,其中又以屯垦为重心。水利主要包括水利工程、农田水利、《泰西水法》等内容。农器,即有关耕、耘、收、藏的各种农具。树艺,即谷物、蔬菜、果树的栽培。蚕桑和蚕桑广类,即蚕的饲养和桑树、棉花、麻类等纤维作物的种植。牧养,即马、驴、牛、羊、猪、狗、猫、鹅、鸭、鸡、鱼、蜜蜂等动物的饲养。制造,即农产品加工和房屋建造。荒政,即备荒,书中收录了《救荒本草》及《野菜谱》2书。《农政全书》的出发点是农政,因此更着重于保证农业生产的其他措施。如屯垦、水利、备荒等项,本不是一般的农业措施,但却是保证农业生产与农业劳动者生活安定必备的基础。本书集中而又系统地提出来,这是以前农书,如《齐民要术》和《王祯农书》所不具备的。但是本书并没有因为着重政治措施而忽视生产技术。书中不仅记录了栽桑、养蚕、种棉等的新经验,对于粮食、油料等作物的栽种和加工技术也都详尽地收集。《甘薯疏》和 《救荒本草》等经整理后加以收录,王祯《农书》中的“农器图谱”也大量地收录了。尽管全书的主要部分是前人著录的摘录 (约占全书的90%),但都经过作者的精心剪裁,使其归纳到一个完整的体系之中。此外,在许多地方作者还写了夹注、旁注、评语或加了圈点,以表达自己的见解(约占全书的10%)。如对“风土论”的批判,提出了有风土论,不唯风土论,注重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观点。对蝗灾发生规律的分析,详细描述了蝗虫的发生、生长发育、生活习性等,第一次记载了蝗虫的生活史,指出蝗虫多发生在湖水涨落幅度很大的“涸泽”;成灾时间在农历五、六、七三个月份;对植棉技术的总结,提出了棉花丰产的十四字诀,“精拣核,早下种,深根,短干,稀科,肥壅”,总结了甘薯栽培的经验,把甘薯的好处概括为“甘薯十三胜”。总的说来,本书的特点是杂采众家,兼出独见,突出农政。
《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中国近3000多年来农业科学的成果,并吸收了西方农业科学知识,成为中国古代的一部农业百科全书。在当时就被誉为“经济忠漠,事久弥验”、“有裨邦本”的“经国之书”。石声汉认为,全书的局面,确实比前所有几部大型农书更全。说它在中国传统的农书中是空前绝后的一种,应当是公正的。《农政全书》被中外学者视为中国五大农书之一。
清代中叶以前,由于有了官方编写的《广群芳谱》和《授时通考》的缘故,《农政全书》不甚流行。清道光以后开始广为人所注意,20世纪30年代初,在徐光启逝世300周年纪念之际,出现了许多研究徐光启生平和著述的文章,其中也包括对《农政全书》的研究。60年代初,在徐光启诞生400周年纪念之际,又出现了许多研究文章,1963年中华书局出版了竺可祯编写的《徐光启纪念论文集》。1983年,《中国农史》第3期,开辟了一个专辑,纪念徐光启逝世350周年,发表了11篇论文,就《农政全书》中的农政思想、写作特色和农学成就,特别是对于治水营田、风土学说,版本、甘薯、葡萄等栽培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标志着对本书研究的深入。
徐光启 (1562—1633),字子先,号玄扈,明代松江(今上海市)人。年轻时因家境贫寒,耕读以度日。1597年赴顺天府应乡试,中式第一名举人,1604年赴京应会试,中式第88名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1607年丧父回故里丁忧。1610年回京复职,1630年任礼部尚书,随后又以礼部尚书相继任东阁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1633年死于任上。徐光启既是一位科学家,对农学、天文、历法、数学、测量、水利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贡献;又是一位沟通中外文化的先行者,对国外(特别是欧洲)的学术、物产和新器物极敏感、极重视,做过不少“开风气之先”的译述、介绍、试验研究、推广利用等工作,同时,他还是明代一位政治、军事活动家。其中农学是他用力最勤的学科之一,当他还是个诸生的时候,就做过种植试验。1607年至1610年间,在上海家中设小型试验园地,进行甘薯等的引种和栽培试验,并进行农学和数学研究,写了 《甘薯疏》、《芜菁疏》、《吉贝疏》、《种棉花法》和《代园种竹图说》等书。1613年到1618年又两度因病告假回天津试办水利及经营田事,种植水稻、桑、甘薯、苎麻、芜菁、药用植物、花草等,写下了 《农遗杂疏》、《宜垦令》、《北耕录》等。1621年开始专心研究总结农业历史文献,并进行各种栽培试验,写作《农政全书》,至1633年逝世时,本书尚未最后定稿。《农政全书》是徐光启毕生从事农学研究成果的总结。
《农政全书》经陈子龙整理,删去的大约十分之三,增加的十分之二,然而基本上还是保留了原书的规模。全书分为农本、田别、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蚕桑广类、种植、牧养、制造、荒政等12目,每目下又分为若干个子目,共60卷,50多万字。
《农政全书》的内容几乎涉及古代农业的每个方面。徐光启编著此书的目的在于“富国必从本业”,所以把“农本”3卷放在书首。其中包括 “经史典故”、“诸家杂论”和 “国朝重农考”3子目。经史典故引经据典阐明农业是立国之本。诸家杂论引诸子百家的言论证明农业的重要;《国朝重农考》的作者是冯应京,徐将其全书收入,意在告诫统治者重视农业。田制,即土地利用方式,徐对井田做了考证,还收集了王祯 《农书》中的各种田制图,诸如区田、圃田、围田等等。农事,即有关耕作和气象方面的事,包括营治、开垦、授时、占候,其中又以屯垦为重心。水利主要包括水利工程、农田水利、《泰西水法》等内容。农器,即有关耕、耘、收、藏的各种农具。树艺,即谷物、蔬菜、果树的栽培。蚕桑和蚕桑广类,即蚕的饲养和桑树、棉花、麻类等纤维作物的种植。牧养,即马、驴、牛、羊、猪、狗、猫、鹅、鸭、鸡、鱼、蜜蜂等动物的饲养。制造,即农产品加工和房屋建造。荒政,即备荒,书中收录了《救荒本草》及《野菜谱》2书。《农政全书》的出发点是农政,因此更着重于保证农业生产的其他措施。如屯垦、水利、备荒等项,本不是一般的农业措施,但却是保证农业生产与农业劳动者生活安定必备的基础。本书集中而又系统地提出来,这是以前农书,如《齐民要术》和《王祯农书》所不具备的。但是本书并没有因为着重政治措施而忽视生产技术。书中不仅记录了栽桑、养蚕、种棉等的新经验,对于粮食、油料等作物的栽种和加工技术也都详尽地收集。《甘薯疏》和 《救荒本草》等经整理后加以收录,王祯《农书》中的“农器图谱”也大量地收录了。尽管全书的主要部分是前人著录的摘录 (约占全书的90%),但都经过作者的精心剪裁,使其归纳到一个完整的体系之中。此外,在许多地方作者还写了夹注、旁注、评语或加了圈点,以表达自己的见解(约占全书的10%)。如对“风土论”的批判,提出了有风土论,不唯风土论,注重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观点。对蝗灾发生规律的分析,详细描述了蝗虫的发生、生长发育、生活习性等,第一次记载了蝗虫的生活史,指出蝗虫多发生在湖水涨落幅度很大的“涸泽”;成灾时间在农历五、六、七三个月份;对植棉技术的总结,提出了棉花丰产的十四字诀,“精拣核,早下种,深根,短干,稀科,肥壅”,总结了甘薯栽培的经验,把甘薯的好处概括为“甘薯十三胜”。总的说来,本书的特点是杂采众家,兼出独见,突出农政。
《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中国近3000多年来农业科学的成果,并吸收了西方农业科学知识,成为中国古代的一部农业百科全书。在当时就被誉为“经济忠漠,事久弥验”、“有裨邦本”的“经国之书”。石声汉认为,全书的局面,确实比前所有几部大型农书更全。说它在中国传统的农书中是空前绝后的一种,应当是公正的。《农政全书》被中外学者视为中国五大农书之一。
清代中叶以前,由于有了官方编写的《广群芳谱》和《授时通考》的缘故,《农政全书》不甚流行。清道光以后开始广为人所注意,20世纪30年代初,在徐光启逝世300周年纪念之际,出现了许多研究徐光启生平和著述的文章,其中也包括对《农政全书》的研究。60年代初,在徐光启诞生400周年纪念之际,又出现了许多研究文章,1963年中华书局出版了竺可祯编写的《徐光启纪念论文集》。1983年,《中国农史》第3期,开辟了一个专辑,纪念徐光启逝世350周年,发表了11篇论文,就《农政全书》中的农政思想、写作特色和农学成就,特别是对于治水营田、风土学说,版本、甘薯、葡萄等栽培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标志着对本书研究的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