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波图
《熬波图》是记录宋元时代海盐生产技术的重要专著。全书共收图画52帧,图各有说。绘著于元至元年间,至顺元年 (1330)开始刻版。本书为《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著录。现存图47帧,配以诗文,《吉石庵丛书》、《上海掌故丛书》均收入,《雪堂丛刊》本只收录诗文无图。
历来均称陈椿为《熬波图》的作者。然而,陈椿在《熬波图》的序言中明确指出:该书原作者,是另一位“名守义,号鹤山”的人。陈椿,元代天台人,生卒年不详,曾做过华亭县下砂盐场盐司的官吏,熟悉浙西盐事。据陈椿讲,守义出身于南宋建炎以来浙西华亭下砂的一个盐官世家。至元丙子(1276)即南宋德祐二年,当元军占领浙西时,守义“辅圣朝开海道”,当了元军的“运粮千户”。守义“深知煮海渊源,风土异同,法度始终,命工绘为长卷,名曰《熬波图》,将使后人知煎盐之法,工役之劳,而垂于无穷”。值得注意的是,守义主持绘著《熬波图》之前,曾经参考过另外一部制盐专著——淮南人陈华著《通州煮海录》。该书成书约为南宋初期,载有“削灰,刺溜、澳卤、试莲、煎盐、采薪之大略”,以及通州五个盐场的位置。守义认真捧读了这部南宋时期的制盐专书,大约是嫌《通州煮海录》记述 “未详”,才开始另行绘著其《熬波图》。因此,《通州煮海录》可说是《熬波图》的某种前身。守义死后,陈椿曾专程拜访其子——讳天禧,号敬斋。天禧“出示其父所图草卷”,陈椿大为赞叹: “披览之余,了然在目,如示诸掌。……今观斯图,真可谓得其情备而详矣。”该草卷之不足,只是“浙东竹盐之殊,改法、立仓之异,犹未及焉”。天禧委托陈椿作些补充,“略者详之,缺者补之”,然后付印,刊行问世。陈椿在《熬波图》序言中特别声明,表示绝无掠功窃名之意;自己所为,无非是“上以美鹤山(守义)存心之仁,用功之勤;下以表敬斋(天禧)继志之勇,托付之得人也!”应当充分肯定陈椿对《熬波图》著作权的磊落态度。后世将《熬波图》一概列于陈椿名下的做法,不仅不符事实,湮没了该书的真正作者,而且与陈椿补刊《熬波图》的本意,亦深相悖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将《熬波图》作者守义,误为其兄守仁,也应予订正。
今传《熬波图》共为47幅图画,每幅都配有文字说明和诗歌题咏,细腻而形象的记录海盐的整个生产环节。分析47幅图画的内容,大致可以归纳为10组,每一组表现一种工序:1. 盐场基本建设,及各种辅助设施的创置,即各团灶舍、筑垒围墙、起盖灶舍、团内便仓;2. 引取卤源,即开河通海、坝堰蓄水、就海水潮、筑护海岸、车接海潮、疏浚潮沟;3.推场与取灰,即开辟摊场、车水耕平、敲泥拾草、海潮浸灌、削平取土、撑水泼水、出扒生灰; 4. 晒灰,即担灰摊晒、筿灰取匀、筛水晒灰、扒扫聚灰;5. 淋灰,即裹筑灰淋、筑垒池井、蓄池井屋、担灰入淋; 6. 试卤,即淋灰取卤;7. 储运燃料,即樵斫柴薪,束缚柴薪、砍斫柴、塌车车、 人车运柴、车运柴; 8. 转输卤水, 即卤船盐船,打卤入船、押载运盐、打卤入团,上卤煎盐;9.灶盘煎炼,即铁盘模样、铸造铁柈、砌柱承柈、排凑盘面、炼打草灰、装泥柈缝;10. 撩收成盐,即捞洒撩盐,乾柈起盐、回收散盐、起运散盐。
前文提到的《通州煮海录》将南宋时的海盐生产分为六道工序: 削灰、刺溜、澳卤、试莲、煎盐、采薪。《熬波图》比之更详尽、更细腻,它既反映了宋代海盐生产技能的进步,又将这些技术做了系统的总结,为后世制盐技术的提高奠定了基础。从一定的意义上说,《熬波图》标志着我国古代海盐技术工艺,已从较粗陋简略的阶段,进入了较精细系统的阶段。同样的,《熬波图》作为我国现存的最早的盐业史专著之一,为研究宋元制盐技术演变史保存了珍贵的史料。
目前,对《熬波图》的研究,已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注意,其中以日本学者吉日寅教授的研究具代表性,他已出专著《元代制盐技术资料〈熬波图〉研究——附〈熬波图〉译注》(汲古书院,1983)。这些研究大多注重于宋元海盐生产技术发展史方面。
历来均称陈椿为《熬波图》的作者。然而,陈椿在《熬波图》的序言中明确指出:该书原作者,是另一位“名守义,号鹤山”的人。陈椿,元代天台人,生卒年不详,曾做过华亭县下砂盐场盐司的官吏,熟悉浙西盐事。据陈椿讲,守义出身于南宋建炎以来浙西华亭下砂的一个盐官世家。至元丙子(1276)即南宋德祐二年,当元军占领浙西时,守义“辅圣朝开海道”,当了元军的“运粮千户”。守义“深知煮海渊源,风土异同,法度始终,命工绘为长卷,名曰《熬波图》,将使后人知煎盐之法,工役之劳,而垂于无穷”。值得注意的是,守义主持绘著《熬波图》之前,曾经参考过另外一部制盐专著——淮南人陈华著《通州煮海录》。该书成书约为南宋初期,载有“削灰,刺溜、澳卤、试莲、煎盐、采薪之大略”,以及通州五个盐场的位置。守义认真捧读了这部南宋时期的制盐专书,大约是嫌《通州煮海录》记述 “未详”,才开始另行绘著其《熬波图》。因此,《通州煮海录》可说是《熬波图》的某种前身。守义死后,陈椿曾专程拜访其子——讳天禧,号敬斋。天禧“出示其父所图草卷”,陈椿大为赞叹: “披览之余,了然在目,如示诸掌。……今观斯图,真可谓得其情备而详矣。”该草卷之不足,只是“浙东竹盐之殊,改法、立仓之异,犹未及焉”。天禧委托陈椿作些补充,“略者详之,缺者补之”,然后付印,刊行问世。陈椿在《熬波图》序言中特别声明,表示绝无掠功窃名之意;自己所为,无非是“上以美鹤山(守义)存心之仁,用功之勤;下以表敬斋(天禧)继志之勇,托付之得人也!”应当充分肯定陈椿对《熬波图》著作权的磊落态度。后世将《熬波图》一概列于陈椿名下的做法,不仅不符事实,湮没了该书的真正作者,而且与陈椿补刊《熬波图》的本意,亦深相悖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将《熬波图》作者守义,误为其兄守仁,也应予订正。
今传《熬波图》共为47幅图画,每幅都配有文字说明和诗歌题咏,细腻而形象的记录海盐的整个生产环节。分析47幅图画的内容,大致可以归纳为10组,每一组表现一种工序:1. 盐场基本建设,及各种辅助设施的创置,即各团灶舍、筑垒围墙、起盖灶舍、团内便仓;2. 引取卤源,即开河通海、坝堰蓄水、就海水潮、筑护海岸、车接海潮、疏浚潮沟;3.推场与取灰,即开辟摊场、车水耕平、敲泥拾草、海潮浸灌、削平取土、撑水泼水、出扒生灰; 4. 晒灰,即担灰摊晒、筿灰取匀、筛水晒灰、扒扫聚灰;5. 淋灰,即裹筑灰淋、筑垒池井、蓄池井屋、担灰入淋; 6. 试卤,即淋灰取卤;7. 储运燃料,即樵斫柴薪,束缚柴薪、砍斫柴、塌车车、 人车运柴、车运柴; 8. 转输卤水, 即卤船盐船,打卤入船、押载运盐、打卤入团,上卤煎盐;9.灶盘煎炼,即铁盘模样、铸造铁柈、砌柱承柈、排凑盘面、炼打草灰、装泥柈缝;10. 撩收成盐,即捞洒撩盐,乾柈起盐、回收散盐、起运散盐。
前文提到的《通州煮海录》将南宋时的海盐生产分为六道工序: 削灰、刺溜、澳卤、试莲、煎盐、采薪。《熬波图》比之更详尽、更细腻,它既反映了宋代海盐生产技能的进步,又将这些技术做了系统的总结,为后世制盐技术的提高奠定了基础。从一定的意义上说,《熬波图》标志着我国古代海盐技术工艺,已从较粗陋简略的阶段,进入了较精细系统的阶段。同样的,《熬波图》作为我国现存的最早的盐业史专著之一,为研究宋元制盐技术演变史保存了珍贵的史料。
目前,对《熬波图》的研究,已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注意,其中以日本学者吉日寅教授的研究具代表性,他已出专著《元代制盐技术资料〈熬波图〉研究——附〈熬波图〉译注》(汲古书院,1983)。这些研究大多注重于宋元海盐生产技术发展史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