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鬼簿(附续篇)
《录鬼簿》是元代戏曲史论著。作者钟嗣成 (约1279-1360),字继先,号丑斋。汴梁(今河南开封)人,自幼寓居杭州。早年在邓文原、曹鉴、刘濩诸名师指授下读书,文才很好,曾当过江浙行省掾史,累次以明经参加科举考试,都落第而归。他对元蒙统治者扼杀真才十分愤慨。失望之余,毅然离开官场,家居静养浩然之志。还作有杂剧《讥货赂鲁褒钱神论》、《汉高祖诈游云梦》等7种,可惜都没有流传下来。他的散曲作品亦颇有名气,但没有编成集子传世,只有少量保存在《太平乐府》、《雍熙乐府》、《北词广正谱》等曲选或曲谱中。钟嗣成的 《录鬼簿》,据自序,成书于至顺元年(1330); 而在周仲彬小传中作者说到: “元统二年(1334)六月,余自吴江回,公已抱病”;在乔梦符小传中说他 “至正五年(1345)二月,病卒于家”。可见他成书之后,又陆续加以修订。此书1330年的初稿原本早已失传,现可看到的版本是:(甲)属于1334年修订后的有明代《说集》精钞本、孟称舜刻本,它们都不分卷,收录元代戏曲与散曲作家111人(孟称舜本脱去赵子祥1人,为110人),把作家分为6类: (1)前辈已死名公,有乐府传于世者;(2)方今名公;(3)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4)方今已死名公才人,相知者,为之作传,以 〔凌波仙〕吊之; (5) 已死才人,不相知者;(6)方今知名才人。(乙)属于1345年修订后的有清代尤贞起钞本、曹楝亭藏本。近代刘世珩据尤本重刻的暖红室本、董康据曹本重刻的读曲丛刊本。它们分作上下两卷,收录元代戏曲与散曲作家增至152人,把作家分为7类,即原来第(6) 类分成“方今才人相知者,纪其姓名行实并所编”和“方今才人闻名而不相知者”两类。(丙)属于明人增补的《录鬼簿》,有明代天一阁的蓝格钞本,分上下两卷,收元作家152人,归纳成3类:(1)前辈名公乐章传于世者;(2)前辈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3)方今才人相知者,为之作传,以〔凌波仙〕曲吊之。由贾仲明增补了从关汉卿至李邦杰82个作家的〔凌波仙〕曲挽词,所载作家的排列次序,姓、名、字、号和生平事迹的详略,与钟嗣成原著有若干差别,其中增加了一些有用的资料。(丁)近代校本:马廉的《录鬼簿校注》本、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校辑的《录鬼簿(外四种)》本,各以贾仲明增补本为主体作校注。王国维的《录鬼簿校注》本则是以曹楝亭藏本为主体,用明季精钞本和清初尤贞起钞本校勘。《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所收的《录鬼簿》是以曹楝亭本为主,用 《说集》本、孟称舜本、暖红室本、王国维本、天一阁本汇校而成。
《录鬼簿》是元代人记述元杂剧创作情况的唯一文献,收录杂剧作家约90人(据 《论著集成》本,无剧作的不算),剧目约450个,可以说是包罗了钟嗣成去世以前所有元代杂剧作家作品的一部总目。
它把元杂剧作家分为:(1)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2)方今已亡名公才人,余相知者,为之作传,以〔凌波仙〕曲吊之;(3)方今才人相知者,纪其姓名行实并所编。虽未能举出他们的生卒之年,却已按时间的先后划开了前期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的作家群和后期以杭州为中心的作家群。前期涌现出关汉卿、白朴、王实甫、高文秀、马致远、纪君样、杨显之、石君宝、李潜夫、康进之等众多作家,星罗斗列,交相辉映;他们创作了《窦娥冤》、《救风尘》、《墙头马上》、《西厢记》、《双献功》、《汉宫秋》、《赵氏孤儿》、《潇湘雨》、《曲江池》、《李逵负荆》等许多千古名著,云蒸霞蔚,争妍竞秀。后期则只有宫天挺、郑光祖、乔吉甫、秦简夫三数人成就较高,流传作品也仅有《范张鸡黍》、《倩女离魂》、《两世姻缘》、《东堂老》等若干种尚有可观。相比之下,自然显出创作中心南移之后,元杂剧走向衰落的历史趋向。
钟嗣成对前辈已死名公才人关汉卿等,简略记叙他们的籍贯、名、字、号,有官职的标明官职。因为他赶不上同这些前辈交往,对他们生平事迹了解不够翔实,故从略。对于他相知的已死名公才人,就为他们作小传,并写〔凌波仙〕曲吊挽,着重表述他们怀才不遇的坎坷形状。像宫天挺,“文章笔力,人莫能敌”,仅当钓鱼书院山长,还受权豪陷害,废弃不用;范居中“精神秀异,学问该博”,赴京竟以才能太高而遭排斥,抱憾死于家中。这和前边说明已死前辈马致远屈任江浙行省务官,李寿卿仅授县丞,王实甫、石君宝只是白丁,都是悲惋他们“高才博识”,而“职位不振”,深寓作者物伤其类之意。
社会环境如此恶劣,杂剧作家之间的真挚友谊就显得特别珍贵,《录鬼簿》载录了好些事迹。关汉卿和杨显之是“莫逆之交”,作品多请杨显之酌定,世人号之为杨补丁。元贞书会里作家马致远、李时中和演员红字李二、花李郎合作了《黄粱梦》。又鲍天佑与汪勉之合作了《曹娥泣江》。特别是陈以仁对待沈拱更是一片热肠。沈拱天资颖悟,性情高洁,不能随俗浮沉,没有做官,但作品很多。晚年,“以老无后,病无所归”,陈以仁把他迎入家中殷勤款待,不久沈拱病亡,又替他殡殓送葬,尽了交谊。作者显然赞赏在人情淡薄之世而有此古道仁风。钟嗣成还赞美自己几位要好的朋友:赵良弼是童年总角之交,同里、同学兼同事;和鲍天佑笔砚切磋,“与之谈论节要,至今得其良法”;又常去施惠之家,“每承接款,多有高论”;与金仁杰“一见如平生欢,交往二十年如一日”,着意感谢这些良朋好友给自己的情谊和教益。然合起来看,他在无意之中亦描绘出其本人也是一个谦和善交、好学敏求的尚德君子。以上这些记述,就为后人研究元代杂剧作家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创作状况提供了真实可靠的资料,十分可贵。
《录鬼簿》还记下一些作家轶事,剧坛掌故。像关汉卿成名之后,复有孟汉卿、高文秀被称作小汉卿,沈和甫又称为蛮子汉卿,可见关汉卿影响之大,地位之尊。再如记郑德辉 “名香天下,声振闺阁,伶伦辈称‘郑老先生’,皆知其为德辉也。”记睢景臣“心性聪明,酷嗜音律。维扬诸公,俱作《高祖还乡》套数,唯公〔哨遍〕制作新奇,皆出其下。”这些令闻,有助于后人对曲家的理解。又载沈和甫“天性风流,兼明音律,以南北调合腔,自和甫始。”载萧德祥 “又有南曲戏文等”剧作,二者都是戏曲史上的创例,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录鬼簿》还可以利用来查证新发现的元杂剧为谁家之作。例如《元刊杂剧三十种》,其中有《大都新编关张双赴西蜀梦全》、《新刊关目闺怨佳人拜月亭》、《古杭新刊关目的本李太白贬夜郎》、《古杭新刊的本尉迟恭三夺槊》等,皆不署作者姓名,又都属孤本,查检《录鬼簿》,即可知《西蜀梦》、《拜月亭》之作者为关汉卿,《贬夜郎》之作者为王伯成,《三夺槊》之作者为尚仲贤,大大有利于对作家作品的研究。
《录鬼簿续篇》一卷,明初无名氏著。因原本是附在明初贾仲明增补本《录鬼簿》的后面,近代有人认为此《续篇》同出于贾仲明之手,但无确证。此书古本仅存天一阁旧藏的明代蓝格钞本一种。1931年由郑振铎、赵万里、马廉三人借阅合钞一本,1936年用石印法影印出版;此外还有孙楷第、周明泰、傅惜华诸家的过录本,俱出一源。
《录鬼簿续篇》依钟嗣成的体例,收录元、明之间戏曲、散曲作家钟嗣成等71人,《章台柳》等杂剧剧目78种;又附无名氏杂剧剧目78种。作家有小传,不划分时代,亦不作挽词。此书是研究钟嗣成去世之后元末明初北曲杂剧的唯一重要史料。它记述钟嗣成“以明经累试于有司,数与心违,因杜门养浩然之志。著《录鬼簿》,实为己而发之。其德业辉光,文行温润,人莫能及。……后之君子,读其 《 (录) 鬼簿》,则知其为人也。”记述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都是仅见的传记资料。但总的思想倾向而言,它缺少谴责现实社会的郁勃不平之气,多以平和舒散的笔调叙录。如记邾经说: “丰神潇洒,文质彬彬,为文章未尝停思。……交余甚深,日相游览湖光山色于苏堤、林墓间,吟咏不辍于口。”记宣庸甫说:“元末避兵,居吴江。……日与诗人墨客,讨论经史,商榷古今;或赋诗饮酒,填词歌曲,蹴踘吹箫,诚一代人物也。”似乎作家们大多过着神仙般的日子。这倾向是和钟嗣成 《录鬼簿》大不相同的。
《录鬼簿》是元代人记述元杂剧创作情况的唯一文献,收录杂剧作家约90人(据 《论著集成》本,无剧作的不算),剧目约450个,可以说是包罗了钟嗣成去世以前所有元代杂剧作家作品的一部总目。
它把元杂剧作家分为:(1)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2)方今已亡名公才人,余相知者,为之作传,以〔凌波仙〕曲吊之;(3)方今才人相知者,纪其姓名行实并所编。虽未能举出他们的生卒之年,却已按时间的先后划开了前期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的作家群和后期以杭州为中心的作家群。前期涌现出关汉卿、白朴、王实甫、高文秀、马致远、纪君样、杨显之、石君宝、李潜夫、康进之等众多作家,星罗斗列,交相辉映;他们创作了《窦娥冤》、《救风尘》、《墙头马上》、《西厢记》、《双献功》、《汉宫秋》、《赵氏孤儿》、《潇湘雨》、《曲江池》、《李逵负荆》等许多千古名著,云蒸霞蔚,争妍竞秀。后期则只有宫天挺、郑光祖、乔吉甫、秦简夫三数人成就较高,流传作品也仅有《范张鸡黍》、《倩女离魂》、《两世姻缘》、《东堂老》等若干种尚有可观。相比之下,自然显出创作中心南移之后,元杂剧走向衰落的历史趋向。
钟嗣成对前辈已死名公才人关汉卿等,简略记叙他们的籍贯、名、字、号,有官职的标明官职。因为他赶不上同这些前辈交往,对他们生平事迹了解不够翔实,故从略。对于他相知的已死名公才人,就为他们作小传,并写〔凌波仙〕曲吊挽,着重表述他们怀才不遇的坎坷形状。像宫天挺,“文章笔力,人莫能敌”,仅当钓鱼书院山长,还受权豪陷害,废弃不用;范居中“精神秀异,学问该博”,赴京竟以才能太高而遭排斥,抱憾死于家中。这和前边说明已死前辈马致远屈任江浙行省务官,李寿卿仅授县丞,王实甫、石君宝只是白丁,都是悲惋他们“高才博识”,而“职位不振”,深寓作者物伤其类之意。
社会环境如此恶劣,杂剧作家之间的真挚友谊就显得特别珍贵,《录鬼簿》载录了好些事迹。关汉卿和杨显之是“莫逆之交”,作品多请杨显之酌定,世人号之为杨补丁。元贞书会里作家马致远、李时中和演员红字李二、花李郎合作了《黄粱梦》。又鲍天佑与汪勉之合作了《曹娥泣江》。特别是陈以仁对待沈拱更是一片热肠。沈拱天资颖悟,性情高洁,不能随俗浮沉,没有做官,但作品很多。晚年,“以老无后,病无所归”,陈以仁把他迎入家中殷勤款待,不久沈拱病亡,又替他殡殓送葬,尽了交谊。作者显然赞赏在人情淡薄之世而有此古道仁风。钟嗣成还赞美自己几位要好的朋友:赵良弼是童年总角之交,同里、同学兼同事;和鲍天佑笔砚切磋,“与之谈论节要,至今得其良法”;又常去施惠之家,“每承接款,多有高论”;与金仁杰“一见如平生欢,交往二十年如一日”,着意感谢这些良朋好友给自己的情谊和教益。然合起来看,他在无意之中亦描绘出其本人也是一个谦和善交、好学敏求的尚德君子。以上这些记述,就为后人研究元代杂剧作家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创作状况提供了真实可靠的资料,十分可贵。
《录鬼簿》还记下一些作家轶事,剧坛掌故。像关汉卿成名之后,复有孟汉卿、高文秀被称作小汉卿,沈和甫又称为蛮子汉卿,可见关汉卿影响之大,地位之尊。再如记郑德辉 “名香天下,声振闺阁,伶伦辈称‘郑老先生’,皆知其为德辉也。”记睢景臣“心性聪明,酷嗜音律。维扬诸公,俱作《高祖还乡》套数,唯公〔哨遍〕制作新奇,皆出其下。”这些令闻,有助于后人对曲家的理解。又载沈和甫“天性风流,兼明音律,以南北调合腔,自和甫始。”载萧德祥 “又有南曲戏文等”剧作,二者都是戏曲史上的创例,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录鬼簿》还可以利用来查证新发现的元杂剧为谁家之作。例如《元刊杂剧三十种》,其中有《大都新编关张双赴西蜀梦全》、《新刊关目闺怨佳人拜月亭》、《古杭新刊关目的本李太白贬夜郎》、《古杭新刊的本尉迟恭三夺槊》等,皆不署作者姓名,又都属孤本,查检《录鬼簿》,即可知《西蜀梦》、《拜月亭》之作者为关汉卿,《贬夜郎》之作者为王伯成,《三夺槊》之作者为尚仲贤,大大有利于对作家作品的研究。
《录鬼簿续篇》一卷,明初无名氏著。因原本是附在明初贾仲明增补本《录鬼簿》的后面,近代有人认为此《续篇》同出于贾仲明之手,但无确证。此书古本仅存天一阁旧藏的明代蓝格钞本一种。1931年由郑振铎、赵万里、马廉三人借阅合钞一本,1936年用石印法影印出版;此外还有孙楷第、周明泰、傅惜华诸家的过录本,俱出一源。
《录鬼簿续篇》依钟嗣成的体例,收录元、明之间戏曲、散曲作家钟嗣成等71人,《章台柳》等杂剧剧目78种;又附无名氏杂剧剧目78种。作家有小传,不划分时代,亦不作挽词。此书是研究钟嗣成去世之后元末明初北曲杂剧的唯一重要史料。它记述钟嗣成“以明经累试于有司,数与心违,因杜门养浩然之志。著《录鬼簿》,实为己而发之。其德业辉光,文行温润,人莫能及。……后之君子,读其 《 (录) 鬼簿》,则知其为人也。”记述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都是仅见的传记资料。但总的思想倾向而言,它缺少谴责现实社会的郁勃不平之气,多以平和舒散的笔调叙录。如记邾经说: “丰神潇洒,文质彬彬,为文章未尝停思。……交余甚深,日相游览湖光山色于苏堤、林墓间,吟咏不辍于口。”记宣庸甫说:“元末避兵,居吴江。……日与诗人墨客,讨论经史,商榷古今;或赋诗饮酒,填词歌曲,蹴踘吹箫,诚一代人物也。”似乎作家们大多过着神仙般的日子。这倾向是和钟嗣成 《录鬼簿》大不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