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备志

2019-05-31 可可诗词网-古籍名著 https://www.kekeshici.com

        《武备志》是中国古代军事百科性的兵学巨著。又名《武备全志》,实际上是一部大型军事类书。明代茅元仪编纂。初刻于明天启元年(1621),今北京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等处仍有收藏。另有莲溪草堂本(为明刻清修版后的重印本)、清初刻本、日本宽文四年(1664)刻本、清道光年间木活字本、清末湖南刻本和传世的抄本等。由于历史的原因,其版本发生了较为复杂的流变。清代实行禁书、避讳,对茅氏原著中于清政权的不敬甚或切骨仇恨之语,都进行了挖补、篡改和抽毁。现存各本以明刻本为最善,保存了该书的原貌。
        茅元仪 (1594—1640),字止生,号石民,别号逸史、东海书生等,明湖州归安(今浙江吴兴)人,军事学家、文学家。他出身世代书香门第,自幼博览群书,特别留心时事、掌故,“好谈兵,通知古今用兵方略及水边厄塞要害,口陈手画,历历如指掌。”(钱谦益《茅待诏小传》)然而他在科场中却屡次落第。他目睹明末内忧外患、武备废弛的状况,纵怀经邦济世之才,却不为当政者所用,更激发了他探讨“治国平天下”的方略,著书立说,以振兴明朝武备的雄心。万历末年,他寓居金陵(今江苏南京),潜心研究历代兵法韬略和当时边防形势,历时3载,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将自己多年积累的古代兵书资料及读书心得,悉心整理,编纂成册,名《武备志》,该书付梓后,茅元仪声誉大振,先后充任过杨镐、孙承宗的幕僚,两度在辽东前线筹画抵御后金南下,并因功荐为翰林院待诏。但屡遭权臣所忌,几次被解职、放逐,悲愤之中,最后纵酒而亡。茅元仪一生著述丰富,据统计,其作品近60种,大多已佚,传世的有16种,除 《武备志》外,尚有 《嘉靖大政类编》、《平巢事迹考》、《艺话甲编》、《西峰谈话》、《青油史漫》、《督师纪略》、《复辽砭语》等,著称于世的仍数 《武备志》。
        《武备志》全书共240卷,约200万字,附有各种图式、图案、图表、图象等1500余幅,广泛搜集先秦迄当朝有关军事书籍二千余种,用辑评的形式,精心编排而成。该书体系庞大,条理清晰,体例统一,图文并茂。全书分为《兵诀评》、《战略考》、《阵练制》、《军资乘》和 《占度载》 5大部分。
        《兵诀评》,18卷,节录了 《孙子》、《六韬》、《司马法》、《吴子》、《尉缭子》、《三略》、《李卫公问对》、《太白阴经》、《虎钤经》等九部著名兵书的精粹,对每部兵书都作了点评,尤其推崇《孙子》,认为: “自古谈兵者,必首 《孙武子》。先秦之言兵者六家,前 《孙子》者,《孙子》 不遗; 后 《孙子》 者,不能遗 《孙子》,谓五家为 《孙子》注疏可也。”既肯定了 《孙子》最高的学术成就,也指出其他五家也各具特点,都在不同方面对《孙子》有所发展。其点评是“为疏其滞,而又删旧注之烦,标其要,而又明旧解之误。”因此,这一部分内容实际是将古典军事名著重新整理,加上编者的观点,堪为古代军事学术思想史简编。
        《战略考》33卷,从战略的高度选录了自春秋至元六百余个在谋略方面有参考价值的战例,“循时而谱之”,“以为今之资”。所选的战例,大都是历史上以奇谋讳略取胜著称的,如马陵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等。点评论其得失也有独到之处,“每举一事而足益人意志。”这些内容也可以说是一部古代战争简史,故后来这部分曾以《廿一史战略考》之名,单独刊行于世。
        《阵练制》41卷,辑评了历代阵战战术和选士练兵的基本原则与方法,由 “阵” 与 “练”两部分组成。“阵”分析详细,下分94个细目,记载了从先秦至明代几百种阵法阵图,并配以说明,堪称古代阵法阵图大全。编者对古阵中一些神秘色彩采取谨慎的态度,既指出其为荒诞不经之作,又“谱而存之,鲜有删铲,阵所掊击,以广学者之目。”“练”主张通俗,包括选士、编伍、悬令、教旗、教艺5个子目及27个细目,详记士卒选练之法,多采自唐宋以来兵书《太白阴经》、《虎钤经》、《阵纪》、《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等,尤推崇戚继光的编伍法,以为其“简切可用”。编者还着重指出了阵、练的重要性及二者的关系: “阵而不练,则土偶之须眉耳;练而不阵,犹驱虎豹入市,徒以走众,使三人同心乘势而捽,则立毙矣。”这部分内容为研究古代的作战方式提供了大量重要的参考资料。
        《军资乘》55卷,分营、战、攻、守、水、火、饷、马8类,主要记述战备和后勤的制度与程式,又分66个子目97个细目,内容涉及行军设营,作战布阵、旌旗号令,审时料敌、攻守城池、配制火药、造用火器、河海运输、战船军兵、屯田开矿、粮饷供应,人马医护等,尤以记载古代军事技术而为今所称道,共收录各类武器装备六百余种,其中仅火器即达180多种,堪为古代军用物资、军事装备大全。
        《占度载》 93卷,由占、度两部分组成。“占”即占天,记天文气象,分21个子目,另有12个细目,反映了古人对天文气象的朴素认识,他也将自然现象与人事相附会,有迷信的成分。“度”即度地,记兵要地志,下有方舆、镇戍、海防、江防、四夷、航海等6个子目,另有75个细目,详细记载明代的山川形势、关隘要塞,道里远近,州府及卫所设置,兵马驻防,督抚监司、镇守将领、钱粮兵额等内容,尤其是收录了郑和航海图,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这部分内容是研究明代兵制史的珍贵资料。
        《武备志》在编辑上有其特点。全书将史料分类编排,前有序言,说明编纂的指导思想和资料来源,并概括内容;又设子目与细目,使体例得以贯一;文中有夹注,以释难懂的字词典故,文旁用符号加以批点,用○表微妙处,用表紧要处,用▯表示一篇纲领,用▮表示分段条目,用…表示隐微处,另有眉批,褒贬不拘一格,不仅表明编者对各个问题的看法,而且为读者把握全书重点,领会其精神,提供了线索。
        该书是我国古代兵书中份量最重的一部,它以丰富的内容、较科学的编辑方法和珍贵的史料,受到社会的重视。尽管遭到过毁禁,仍广为流传,在国外也有很大影响。1974年还被译为日文出版发行。它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学术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此外,在研究经济史、交通史、中外关系史、科技史、体育史和历史地理等方面均有较大参考作用。然而,长期以来,对该书本身的研究却显得很不够,仅有少数学者论列,如许保林发表过 《〈武备志〉初探》(《军事历史研究》1988年第1期)和《〈武备志〉版本考略》(《兵家史苑》第1辑,军事科学出版社),为深入开展该书的研究,具有筚路蓝缕之功。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